“招搖”寫出康橋對詩人的歡迎態度;“甘心”深刻寫出了詩人對康橋的永久眷念。
出處:現代詩人徐誌摩的《再別康橋》。
原文節選: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裏,我甘心做壹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壹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沈澱著彩虹似的夢。
擴展資料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語言輕盈柔和,形式精巧圓熟,詩人用虛實相間的手法,描繪了壹幅幅流動的畫面。
構成了壹處處美妙的意境,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愛戀,對往昔生活的憧憬,對眼前的無可奈何的離愁,表現得真摯、濃郁、雋永,是徐誌摩詩作中的絕唱。
創作背景:此詩作於徐誌摩第三次歐遊的歸國途中。時間是1928年11月6日,地點是中國上海。7月底的壹個夏天,他在英國哲學家羅素家中逗留壹夜之後,事先誰也沒有通知,壹個人悄悄來到康橋找他的英國朋友。
遺憾的是他的英國朋友壹個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橋在默默等待他,壹幕幕過去的生活圖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現……由於他當時時間比較緊急,又趕著要去會見另壹個英國朋友,故未把這次感情活動記錄下來。
直到他乘船離開馬賽的歸國途中,面對洶湧的大海和遼闊的天空,才展紙執筆,記下了這次重返康橋的切身感受。
作者簡介:徐誌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現代詩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英國時改名誌摩。新月派代表詩人。
先後就讀於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留學學習經濟,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