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梁衡的散文,我覺得(1)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在漫長的五千年裏,有些人被歷史銘記,連山河都改姓了。合上《梁衡散文》,我的內心充滿了起伏,此刻我有很多想法。
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為後人所景仰。但在歷史上,他曾被貶至八千裏之外的海濱小城潮州做地方官。當了小官,僅八個月,就除鱷魚、興修水利、贖奴婢、興辦教育,做了四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韓愈被降職。他為什麽“多管閑事”?他是壹個名譽掃地的部長。老老實實等機會就好了。他為什麽主動參政?但他不這麽認為。他認為他有能力做某事。他認為與人民的苦難相比,他的委屈算不了什麽。原因是什麽?因為他關心人民!他沒有告別海的小角落,他沒有求名。他只是想為人民做貢獻,在心中尋求成功。
數百年後,歷史等待著壹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他是皇室欽點的,是中國古代最後壹個有罪的大臣,也是近代歷史之初人民委托的第壹個英雄。他就是林則徐。
“鴉片壹日未盡,本大臣壹日不歸,與此事同在!”多麽慷慨激昂的話語,多麽澎湃的豪情。但他太天真了,這不是他的決定,他得聽皇帝的。入職壹年半後,他被降職到伊利。在路上,他見人有難就除害,見人有難就救。不管煙有害還是水有害,他都站出來擋住他們。事後別人根據他的功勞獎勵他,他還是想送他去伊犁。每次讀到這裏,心裏總是憤憤不平,不公平,為林則徐哭泣。有時候我還是覺得他好傻。如果法庭不需要他,妳也不需要他。妳林則徐不是那種離不開朝廷的人。皇帝昏庸無能,漢奸當道。那妳就不能“世醉而妳濁。”但林則徐骨頭硬,心熱。他不會關心國家大事,因為朝廷不重用他。他仍然像牛壹樣為他的國家工作。整整壹年,他為清政府新增耕地六十九萬畝,極大地充實了國庫,鞏固了邊防。林則徐的忠奸臣科。是什麽讓他忍受著身心的折磨,壹次又壹次為國家做出貢獻,卻不在表彰名單上?是那拳頭的愛國之心。他熱愛自己的國家和人民,關心整個世界,以天下為己任。
這些難道不值得我們敬佩嗎?想壹想那些在現實生活中憑借合法職務貪贓枉法的官員,無論其大奸大貪,還是“八月富民,天下姓韓”的林則徐、韓愈,之所以被歷史銘記,是因為他們都有壹顆愛國的心。壹個人是無足輕重的,但當他與人民的利益和社會的進步聯系在壹起時,他就會得到社會的認可,被人們舉起來。
閱讀梁衡的散文(2)起初我不喜歡梁衡的文章。雖然晉祠寫的真的很好,但是我不喜歡那種冗長的文章,所以對作者沒有太多印象。又壹次看到他的文章《美過百年》,還是沒什麽感覺。直到他寫了三篇隨筆作為課外閱讀的摘抄,《找渡口,找渡口,往哪裏渡?看了壹節課,對他作品中的三個人物印象深刻。這三個角色充滿了悲劇色彩,同時又有著讓人不得不佩服的精神和風度。我覺得他們都活在梁衡的作品裏,向我們展示他們生活的點點滴滴。
從那以後,我開始尋找梁衡的文集,但壹直找不到。我看了很多余的文集。我還買了壹本《余的文化之旅》,但我不太喜歡他的寫作風格。總覺得他的文章不夠大氣,有點優柔寡斷的感覺。而梁衡在讀完他的文章後,有壹種明顯的被吸引和啟發的感覺,突然有了壹種清晰的感覺。
最後,我找到了梁衡散文的壹個中學生讀者。
我先找了那三篇,讀的是《把欄桿拍個遍》。辛棄疾的壹生真是曲折。年輕時滿腔熱血沖向戰場,但回到南方,卻被人奪走了鋼刀。我只能用軟筆寫下悲傷、無奈、自嘲的話語。最讓我感動的是《從未遇見音樂》這首歌。他在嘲笑他的姓!“辛苦,難過的滋味,總是苦的難受。更是刺鼻,辣椒和桂皮都可以搗碎吐了。世界上應該有東西,而且是又甜又美的,不在我家門口。”這是我第壹次看到這個詞,卻被其中隱藏的無奈諷刺深深震撼。他要有什麽樣的挫敗感,才會覺得自己姓“硬”“酸”“悲”“辣”,就是不能有好東西!
還有壹部偉大的周恩來,寫於他的百年誕辰。那些漫長的歷史在梁衡的作品中壹點也不復雜。相反,壹切都讓周的無私形象更加鮮明生動,讓他被自己從未親眼見過的東西深深感動。
每壹篇關於這樣的人的文章都能感覺到作者所描寫的人是鮮活的、生動的、立體的偉人,而不是已經被歸類為歷史和陌生人的不相幹的人。每個人都是令人欽佩和由衷尊敬的。這本書裏有很多關於風景、筆記、抒情、推理的文章,非常值得壹讀。
看完這本書,感覺聽妳的話比讀十年書都好!
讀梁衡散文的感想(3)我喜歡讀梁衡的散文。梁衡的散文像壹首優美的歌,引人入勝,令人陶醉。這些年來,我讀了梁衡的作品,比如《射欄桿遍》、《找渡口》、《找渡口》、《往哪裏渡》、《讀韓愈》、《讀柳永》、《晉祠》、《夏感》等等。讀梁衡的文章,有壹種令人愉快的、壹氣呵成的,甚至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梁衡的散文不僅優美,而且充滿了“真善美”,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梁衡散文》不僅給人以散文藝術美的享受,而且給人以散文創作追求真善美的啟迪。這種藝術美的享受主要體現在作者對散文藝術境界的全心追求和創作實踐中;這篇《真善美》的創作靈感主要體現在作者對散文藝術境界的深刻而有見地的理論探討。
(1)
在此,通常讀過梁衡散文的人,普遍認為梁衡最忠實於散文境界的三個層次,即客觀描寫的第壹層次:描寫美;主觀描寫的第二層次:意境之美;主客描寫的第三層次:哲理美。
筆者認為,“描寫美”的第壹層次以晉祠為代表。本文采用講解和描述相結合的方法,以非常具體的形象描述了晉祠悠久的歷史遺跡和優美的自然風光。形神美的特征非常明顯。語言生動、形象、流暢。真的是壹篇很美的範文。“藝術美”的第二層次,以西北三青、壺口瀑布為代表。這種寫作的特點主要滲透在梁衡自己的思想感情中。第三層次的“哲理美”詞,作者自述較少,主要是“馬列主義公園之詩”和“泰山與天之談”。
近年來,梁衡創作了幾篇關於偉大人物的散文,可以說是“優美”而優秀的。《紅毛線,藍毛線》,寫於1996,說明了中國* * *生產黨領袖大公爵;周恩來(1998)――周恩來死無骨灰,生無子嗣,為官不露相,為黨不為私,工作無怨,死無留言。“首相拋開了自己,真正做到了‘大虛無’,同時獲得了別人沒有的‘大虛無’。”事實上,周恩來的六大“大話”說到底就是壹個大公。“心底無私,天地寬”,梁衡先生用“沒什麽了不起”高度概括了周恩來總理壹生的偉大勇氣、才華、德行和愛心;《把街區都拍遍》(2000)寫的是辛棄疾,他既是戰地英雄,又是偉大的詩人。林則徐,壹個功過交織的非煙英雄,寫在《最後壹個有罪的英雄》(2001)。《亂世佳人》(2002)中的美,寫出了壹代詞人李清照的孤獨、急躁和才華。等等,等等,等等我們和前輩之間總有壹道無形的屏障。有時候我們想看清楚,但是沒有。久而久之,我們會記住越來越少的人和事,也許我們只能說出壹個名字或者壹種理論,卻不太了解他們的內蘊韻美、人格美、精神美。所以,梁衡做了壹件大善舉,他的散文讓妳充滿了味道,讓妳充分感受,讓妳觸摸到這些人的靈魂本質。梁衡說,經歷他們的創造與失敗、鬥爭與犧牲、幸福與悲傷,我們會得到燦爛的美、深刻的美和悲劇的美。所以,他對自然、偉人、大英雄的贊美,源於他對美的追求、實踐者、苦創造者。
(2)
梁衡主張散文要真實,要寫大事、大情懷、大道理。他以令人信服的理論勇氣,首先批判了他曾經推崇的楊朔先生的“物-人-理”三段式創作模式。他反對散文成為政治的註腳,散文脫離了政治,提出散文要回歸現實。他說自己是寫作路上的苦行僧,想得多做得少。他說他會像米開朗基羅的創作壹樣:在作品完成之前,任何人都不應該看它;任何非原創的作品都不會留存。“沒有新意,就沒有努力”是他的創作哲學。他說不要重復前人或者自己,就是要不斷創新。這很難,但他做到了。梁衡是公認的散文家。事實上,他對新聞理論和寫作理論創新的貢獻大於前者。他自己這麽說的。
那麽,梁衡散文中的求真精神在哪裏呢?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他的思想內涵上。他是壹個有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壹個善於思考的人。在他的作品中,他常常流露出壹種博大的人文情懷,充滿了壹種對祖國和人民尋求真理的熱愛。他筆下的人物大多是憂國憂民的仁人誌士,壹生多事。他真實地謳歌了他們,從他們身上挖掘出壹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感人至深,催人奮進。
梁衡高度評價了韓愈。《讀韓愈》壹文中說,韓愈被貶到偏僻的潮州當地方官時,並不是因為個人的逆境而沈淪。在短短的八個月裏,他為當地做了四件好事,深受人民愛戴,他們的事跡流傳至今。為此,當地修建了壹座韓公廟來紀念他,並將壹座山改名為寒山,壹條河改名為漢江,使其永垂不朽。韓愈寫的文章很多,但作者善於探索,寫“真情實感”。就身處逆境而言,他將韓愈與屈原、李白相提並論。說起來,“從這壹點來說,韓愈比屈原和李白更高明,他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蜀道嘆息和江邊沈思。”“不管妳受了多大的委屈,歷史永遠不會和妳壹起流淚,只會認可妳的貢獻。”進而指出,在韓愈上任之前,歷任地方官員面對這些弊端都做了些什麽?回顧歷史,直面現實,作者的提問發人深省,令人警醒!同時,我們也不能不尊重韓愈的崇高境界。
從藝術的角度來看,梁衡散文中隱喻的運用具有作者明顯的“真實”的愛恨情仇,而《看青島的壹所房子》中隱喻的運用則有些輕蔑的意味,由此不難看出作者對殖民者的憎惡。相反,《石河子的秋色》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真”的由衷喜悅和對建設者的由衷敬意。隱喻與作者的知識、經驗、情感等密切相關。好的比喻不僅能為文章的語言增光添彩,還能增加文章的氣勢。更重要的是,它在創作時浸透了作者的情感,會給讀者帶來震撼,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梁衡的創作態度是“真實”和務實的,而不是過度的。通常壹年只寫壹篇。他前後花了6年時間寫了《找個渡口,找個渡口,去哪兒擺渡》,甚至花了20年寫了《壹個偉大的周恩來》。這讓筆者想起了壹句話,“妳要努力才能出精品。”曹雪芹寫《紅樓夢》,讀了十年,增刪五次,仍是壹部未完成的作品。正是因為這種求真務實的態度,作者的作品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得以長久流傳。在當今浮躁的氛圍下,梁衡求實的創作態度無疑值得學習。
(3)
就“善”而言,梁衡最“善”於理解人的感情,最善於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最善於多角度審視。在《找渡口,找渡口,往哪裏渡》壹文中,作者對瞿秋白臨刑前寫的《多余的話》進行了重新解讀。“當我們只看他的事業,看他從容死去的時候,他是平原中的高山,令人敬佩;當我們再看他的解剖,他更是壹座面對深谷的高峰。風在呼嘯,林在咆哮,極其險峻。”作者設想,“如果秋白是李悝jy那樣的人物,喊壹聲:朝爺爺砍,二十年後他又是英雄。也許人們已經忘記他了。”只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真的無足輕重,真的以黨首的頭銜為恥,他用手術刀仔細剖析了自己的靈魂。”"他認為探索比到達更有價值。"作者感慨道,“如果他壹開始不搞什麽革命,只要從身上拔下壹根頭發,精心培育,他就會成為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碑刻家、書法家、名醫。”“壹個人沒有天賦也就罷了,或者有壹點才能成為壹件事。最遺憾的是他只用十分做了壹件事,甚至什麽都沒做。這是後人遺憾的。”在作者的筆下,壹個大膽率真的瞿秋白形象矗立在讀者面前,讓人不禁為之嘆息。瞿秋白的女兒,看了《找渡口》、《找渡口》、《擺渡何處》,感嘆作者是最了解父親內心世界的人,他的文章甚至超越了父親的傳記。可以看出,梁衡散文的字裏行間,有壹種理解的人文情懷。
讀梁衡散文有感(四)最近讀完了梁衡的兩本散文集《尋渡》、《洗塵》,不禁被其中睿智而深刻的語言所折服。
散文集中很大壹部分是歷史散文。其中《把欄桿拍個遍》和《亂世佳人》讓我印象深刻。《把欄桿拍遍》用的是辛棄疾的詩《見吳鉤,把欄桿拍遍》,用散文的方式評論他從武俠到文學的壹生。辛棄疾年輕的時候反叛金。回到宋朝後,他想為國家做點貢獻,卻終身得不到重用。雖然沒有辦法報效國家,但他依然心系天下,藏在農村的愛國之心依然跳動。《亂世佳人》中的美人是以李清照為原型的。她的前半生是幸福而完美的,但突然的喪夫和亡國之痛給了她沈重的打擊。雖然過去安逸的生活已經壹去不復返,但李清照並沒有對生活失去希望,這幾乎使她攀上了古典詩詞的巔峰。
散文集的另壹個主要部分是旅行散文。這些散文不僅語言生動形象,而且所表達的主旨也超越了“遊泳”。如《烏梁素海》中,帶傷的美,當年烏海的魚兒躍入湖中的生動場景,如《五線譜上的跳躍音符》,與波浪“船尾黃帶黑,似新翻的犁溝”形成對比,凸顯作者的遺憾與無奈,呼籲人們保護正在逝去的自然之美。在《壹棵抱炸彈的老樟樹》中,描繪了接住炸彈的老樟樹旺盛的生命力:“簡直就是火山從地下噴發出來後突然凝固的石山”。也許這種描述不僅是為了表現樹的頑強生命力,也象征著革命力量的永恒死亡。
在散文集中,也有很多從物到理的文章。比如《人與石頭的摩擦》,通過描寫不同的人在石頭上刻下的各種內容,探究古代人的心理:統治者想用石頭鞏固統治,官員想用石頭留下好名聲,百姓想用石頭記住恩情...
這兩本散文集不僅反映了梁衡高超的文化技巧,也顯示了他深邃睿智的哲學思想。
讀梁衡散文的感想(五)記得高中的時候,語文老師曾經推薦過梁衡先生的《把欄桿射個遍》。她曾說,梁老師的散文集壹定要看,壹定會帶給妳不壹樣的感受。但因為那時候時間不多,到了大學才有空閑時間看,看完有很多感觸。
梁先生說,讀文章要註意知識性、思想性和審美性。我們讀書雖然沒有政治課,但裏面的思想也會影響我們的人生,形成我們理解社會和人生的參照系。
由此,我覺得我們在讀壹本書的時候,要學會審視它的內涵,不能只是壹味地接受,而是要學會批判地接受,去其糟粕,取其精華,這樣才能真正讀懂壹本書。這些讓我體會到了讀書的真正意圖和方法。原來我只是讀書,並不過分。只是名義上看了看,或者壹時心情不好,不太往心裏去。雖然和梁先生說的有點出入,但也相當於沒看。但這不禁讓我想起現在的很多讀者。他們看壹本書,過於情緒化地投入其中,讓他們覺得自己才是主角,從而被自己的情緒或者人生觀所迷惑,對整個現實世界產生了錯誤的認識,導致了很多悲劇的發生。就像梁先生說的,不要盲目接受作者的觀點或所構建的文學世界,要學會批判地接受,學會審視。這樣才能真正從書中汲取營養,而不是白讀壹本書,不正確的閱讀只會適得其反。
梁先生在《晉祠》中寫的《晉祠,古晉壹景》中說,晉祠的山、樹、人之美,讓我對另壹個很流行的現象——旅遊有了壹些新的看法。現在的人都很喜歡旅遊,放假或者閑暇的時候都會去旅遊。但是現在覺得旅行更多的是壹種形式。太多的人只是去名勝古跡拍壹張照片並記住它,太多的人必須去最著名的地方拍照或參觀,不管他們有多累。曾經看過壹篇文章,作者說“旅遊最重要的是發現美,享受自然之美,放松和升華心靈,而不僅僅是壹項任務,這讓旅遊失去了最根本的意義”。
對此我深表贊同。現在太多人不知道怎麽去發現美,只是去景點拍照留念,好像完成了壹項任務。如今,人們太浮躁,無法真正靜下心來感受我們的生活,更不用說發現美。人們只會麻木的拍照,而不會真正的放松,感受自然,升華靈魂。正如梁先生在晉祠感受到的:春天,滿山黃花,小路幽香;秋天草木灰暗,天高水清,無論何時爬山,都令人心曠神怡。梁先生在景區真正看到了大自然的美,不僅放松了心情,也升華了靈魂。他是壹個真正的遊客,是自然的崇拜者,我們都應該這樣。
最後,我對梁先生印象最深的是,人人都可以當國王。他在開頭寫道,國王權力很高,壹國的財富由他支配,壹國的人民由他支配。所以自然就成了大家的目標。
但後來梁先生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有時候長短不是絕對的,王也有局限性。國王也有他得不到的東西。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想當國王。有的人就是喜歡遊山玩水,縱情野趣,珍惜山河情懷,不為權力所折腰。但其實現在的社會是多元的,國王也是多元的。每個人都可以在他的行業和領域裏稱王。然後告誡我們,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稱王。就像北宋的柳永,雖然被仁宗貶謫,卻在他的領域——詞界成為了他的王者。所以,我們不要自暴自棄,抱怨社會的不公平。只要我們願意努力,我們會成為自己的國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沒有人需要自卑,更不用說要自豪。努力就能成為心中的王者。
這是我看了梁先生的散文後的感受。我相信我會真的學會讀書,發現美,努力工作,不抱怨。我相信我的生活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