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全文翻譯
國子先生早上走進太學,召集學生們站立在學舍下面,教導他們說:“學業由於勤奮而專精,由於玩樂而荒廢;德行由於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於因循隨俗而敗壞。當今聖君與賢臣相遇合,各種法律全部實施。除去兇惡奸邪之人,提拔優秀人才。
具備壹點優點的人全部被錄取,擁有壹種才藝的人沒有不被任用的。選拔優秀人才,培養造就人才。只有才行不高的僥幸被選拔,絕無才行優秀者不蒙提舉。諸位學生只要擔心學業不能精進,不要擔心主管部門官吏不夠英明;只要擔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擔心主管部門官吏不公正。”
話沒有說完,有人在行列裏笑道:“先生在欺騙我們吧?我侍奉先生,到現在已經很多年了。先生嘴裏不斷地誦讀六經的文章,兩手不停地翻閱著諸子百家的書籍。對史書類典籍必定總結掌握其綱要,對論說類典籍必定探尋其深奧隱微之意。
廣泛學習,務求有所收獲,不論是無關緊要的,還是意義重大的都不舍棄;點燃燈燭夜以繼日地學習,常常勤勞不懈年復壹年的讀書學習。先生的學習可以說勤奮了。抵制、批駁異端邪說,排斥佛教與道家的學說,彌補儒學的缺漏,闡發精深微妙的義理。
探尋那些久已失傳的古代儒家學說,獨自廣泛地鉆研和繼承它們。指導異端學說就像防堵縱橫奔流的各條川河,引導它們東註大海;挽救儒家學說就像挽回已經倒下的宏大波瀾。先生您對於儒家,可以說是有功勞了。
心神沈浸在古代典籍的書香裏,仔細地品嘗咀嚼其中精華,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向上效法法虞、夏時代的典章,深遠博大得無邊無際;周代的誥書和殷代的《盤庚》,多麽艱澀拗口難讀;《春秋》的語言精練準確,《左傳》的文辭鋪張誇飾。
《易經》變化奇妙而有法則,《詩經》思想端正而辭采華美;往下壹直到《莊子》《離騷》《史記》,揚雄、司馬相如的創作,同樣巧妙但曲調各異。先生的文章可以說是內容宏大而外表氣勢奔放,波瀾壯闊。
先生少年時代就開始懂得學習,敢於實踐,長大之後精通禮法,舉止行為都合適得體。先生的做人,可以說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們信任,在私下裏得不到朋友的幫助。進退兩難,壹舉壹動都受到指責。
剛當上禦史就被貶到南方邊遠地區。做了三年博士,職務閑散表現不出治理的成績。您的命運與仇敵相合,不時遭受失敗。冬天氣候還算暖和的日子裏,您的兒女們哭著喊冷;年成豐收而您的夫人卻仍為食糧不足而啼說饑餓。
您自己的頭頂禿了,牙齒缺了,這樣壹直到死,有什麽好處呢?不知道想想這些,倒反而來教導別人幹什麽呢?”國子先生說:“唉,妳到前面來!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屋梁,小的木材做瓦椽,做鬥栱,短椽的,做門臼、門橛、門閂、門柱的,都量材使用。
各適其宜而建成房屋,這是工匠的技巧啊。貴重的地榆、朱砂,天麻、龍芝,車前草、馬屁菌,壞鼓的皮,全都收集,儲藏齊備,等到需用的時候就沒有遺缺的,這是醫師的高明之處啊。提拔人材,公正賢明,選用人才,態度公正。
靈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進,有的人謙和而成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為傑出,比較各人的短處,衡量各人長處,按照他們的才能品格分配適當的職務,這是宰相的方法啊!從前孟軻愛好辯論,孔子之道得以闡明,他遊歷的車跡周遍天下,最後在奔走中老去。
荀況恪守正道,發揚光大宏偉的理論,因為逃避讒言到了楚國,被廢黜而死在蘭陵。這兩位大儒,說出話來成為經典,壹舉壹動成為法則,出類拔萃,德行功業足以載入聖人之行列,可是他們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樣呢?
現在妳們的先生學習雖然勤勞卻不能遵守道統,言論雖然不少卻不切合要旨,文章雖然寫得出奇卻無益於實用,行為雖然有修養卻並沒有突出於壹般人的表現,尚且每月浪費國家的俸錢,每年消耗倉庫裏的糧食;兒子不懂得耕地,妻子不懂得織布;出門乘著車馬,後面跟著仆人。
安安穩穩地坐著吃飯。局局促促地按常規行事,眼光狹窄地在舊書裏盜竊陳言,東抄西襲。然而聖明的君主不加處罰,也沒有為宰相大臣所斥逐,難道不幸運麽?有所舉動就遭到毀謗,名譽也跟著大了起來。被放置在閑散的位置上,實在是恰如其分的。
至於度量財物的有無,計較品級的高低,忘記了自己有多大才能、多少份量和什麽相稱,指摘官長上司的缺點,這就等於所說的責問工匠的為什麽不用小木樁做柱子,批評醫師的用菖蒲延年益壽,卻想引進他的豬苓啊!”
二、作者
唐朝韓愈
三、出處
《昌黎先生集》
擴展資料壹、賞析
《進學解》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壹篇古文,是作者假托向學生訓話借以抒發牢騷之作。全文可分三大段:第壹段寫國子先生解析進學正義,向諸生陳明形勢,正面得出“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的結論。
第二段寫學生進行辯解,以先生在“學”“言”“文”“行”四個方面的努力、成就與自身遭遇對照,先揚後抑,駁斥先生的結論;第三段寫先生再作自我解嘲,針對學生之意申說發揮,表明隨意而安的態度,對朝廷隱含譏刺。文章構思別出心裁,語言新穎形象。
在技巧上吸收了辭賦體的鋪敘、排偶、藻飾、用韻等形式,又加以革新改造,富於整飭之美。名言“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即出於此文。
二、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禦史。後因論事而被貶陽山,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其後又因諫迎佛骨壹事被貶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繼承先秦兩漢散文傳統,反對專講聲律對仗而忽視內容的駢體文。韓愈文章氣勢雄偉,說理透徹,邏輯性強,被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時人有“韓文”之譽。杜牧把韓文與杜詩並列,稱為“杜詩韓筆”;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韓柳倡導的古文運動,開辟了唐以來古文的發展道路。韓詩力求新奇,重氣勢,有獨創之功。
韓愈三進國子監任博士壹職,又任國子監祭酒,招收弟子,親授學業,留下了論說師道激勵後世和提攜人才的文章。韓愈力改恥為人師之風,廣招後學。
在教育方面的論文中,他強調了求師的重要性,認為只要是有學問的人,就是自己的老師;把有才能人比作千裏馬,闡釋了在位之人如何識別人才對待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問題。
三、創作背景
這篇文章當作於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當時韓愈四十六歲,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任國子學博士,教授生徒。全文假托先生勸學、生徒質問、先生再予解答,故名“進學解”,實際上是感嘆不遇、自抒憤懣之作。
百度百科—進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