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古村落的變遷
過去,小溪穿過村莊,村莊門樓的入口透露出它的光輝。
廣東省古村落山下古村位於羅浮山腳下,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占地1.5萬平方米,青磚房400余間。是壹個罕見的將明清建築文化融入壹村的古建築群,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
據《山下村葉氏族譜》記載,山下村的創建者是葉金玉,明嘉靖年間從東莞遷居至此。歷經數百年滄桑,從當年的三兄弟發展到現在2000多人的龐大爺家族。山下古村,前臨東江,左臨福田河,面對羅浮山,溪水穿村而過,水資源豐富。山下的古村落被建成龜形,就像壹只巨龜在地上爬行。三個相連的荷塘像護城河,是巨龜的四肢,古村落所在的平地是巨龜的外殼。
古村有的房子是三進,上下兩個露天天井,天井兩邊是左右兩翼。有的房子是獨棟的房子,建的很有序。古村外圍房屋壹排排修建,把整個古村包裹得相當嚴實。從山下村的入戶門,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古村落在當年是多麽輝煌:山門的山墻,卷瓦,花崗巖墻基,青磚砌墻。大門前的墻上,大塊的花崗巖建得比人還高。城門緊閉,外人不易攻進。據說日軍曾試圖掃蕩該村,但未能攻占城門。
今天,許多房子沒有屋頂,雜草在廢墟中瘋狂生長。
當時的山下村,溪水環繞,建築宏偉。如今,山下的古村落裏,到處都是瓦礫。
沿著壹條小巷,記者深入山下的古村落。巷子呈弧形,據說是沿著湖村河的彎道而建。巷子兩旁是壹排排青磚房,屋檐下隨處可見精致的木雕:鳥、花瓶、花,寓意花團錦簇,富貴榮華,壹年四季平安。房子設計很人性化,每戶都劃分了相對獨立的空間:大門進,有廳或天井。大多數房間位於後面,有些房間有閣樓。房間的外墻是三個首尾相連的荷塘。“以前三個荷塘都是荷花,花開時節荷花香四溢。那時,村民們可以通過房間的窗戶看到李安堂的風景。”村民們說,現在有些房子沒有屋頂,很多墻都塌了,廢墟上長滿了雜草。
當地村民告訴記者,2012年,省專家組來考察的時候,這裏的很多房子還保存完好。如今變成這樣,很大程度上是臺風造成的。“前段時間的臺風天兔帶來了強風和暴雨,吹倒了這裏的很多房子。如果不修,這裏的房子會塌得更厲害。”
我市很多古村落都破敗不堪。
老房子大多沒人住,沒人管理很快就塌了。
像山下村這樣被自然風雨破壞的古民居,在我市多個“廣東省古村落”中都有出現。
“廣東古村落”博羅縣福田鎮徐天村是壹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和原始生態資源的古村落。該村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村內古建築布局嚴謹,氣勢恢宏。徐天村規模較大的客家圍屋式古建築叫“五井魁”,建於清乾隆年間,占地5070平方米,有九堂十八井三十余間。《五經魁》以大氣著稱。圍屋內的建築相互連接,連廊相通。房子排列整齊對稱。“吳敬奎”墻下部為花崗巖石墻基礎,上部為青磚墻,地面鋪設花崗巖石。墻壁繪有壁畫,檐板木雕精細。
封閉的房子裏有很多房間,但大部分都是空的,只剩下壹對老夫妻住在這裏。年邁的老奶奶告訴記者,大部分村民基本都搬走了,只剩下她和丈夫在封閉的房子裏。她擔心有壹天刮風下雨很大,房子會塌。“每隔壹段時間就會有壹兩棟建築倒塌。如果妳不修理他們,這裏的房子將會倒塌。可惜了。”奶奶說。大家沒搬出去的時候,每家每戶的房子都是完好的。搬出去後,房子沒人住,沒人管,漸漸的就漏水塌了。
在龍門縣永漢鎮鎮東村麻土崗村民小組,這個有著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很多房屋也面臨著逐漸坍塌的窘境:壹棟外墻比較完整的房子,走進去就能看到裏面的瓦面已經坍塌,地上長滿了植物。當地人告訴記者,每隔壹段時間就進來看看,發現有幾棟房子倒塌。壹個泥磚房倒塌,有時候會牽連到旁邊的房子,而且是好幾個。
在惠東縣稔山鎮範河村,記者還看到了壹棟歷史悠久的房子。也是因為人走樓空,房子開始垮,屋頂多處坍塌。
村民的聲音
每個人都期待著修復舊房子。錢從哪裏來是個問題。
希望古村的老房子能維持下去,是很多村民的心願。只是,維修的錢從哪裏來?村民們說他們對此無能為力,因為維修費不是壹筆小數目。
維護壹座古建築需要多少錢?在惠陽區秋長街道周田村,當地壹家企業出資維修其中壹棟老房子。這棟有40個房間的老房子,維修費用超過百萬元。
除了維護成本,如何維護也是壹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在麻土崗村民小組,村裏劉氏家族的後代想維護祖祖輩輩留下的房子,但又有點力不從心。劉書堂目前在永漢圩鎮做生意。他曾與當地政府工作人員壹起參觀過該村莊,並與壹些想開發古村落的商人進行過交流。他認為修復或發展麻土崗村民小組有兩個問題:壹是修復資金,估計要幾百萬元;另壹個是房屋的產權,因為很多房屋都是私有財產,如果要維修,就涉及到房屋的產權問題。
劉書堂說,在壹個村莊裏有壹座著名的古宅。當古宅被列入待開發景區時,住在古宅裏的村民起初並沒有什麽意見,但當古宅真正成為收取門票的旅遊景點時,壹些利益問題就出現了,給景區經營者造成了壹些困擾。“希望麻土崗村民小組的古宅能煥發青春,但維護起來並不容易。"
企業嘗試
企業投資修繕,開發收益分給村民。
對於古村落的維護,除了政府撥款,很多民間人士也在探索。
在惠陽區秋長街道周田村,記者看到工人正在修繕壹棟老房子。據了解,老房子的維修費用由當地壹家生態旅遊開發公司出資。企業負責人賴女士說,周田村作為“廣東古村落”,曾出過葉挺將軍、著名僑領等名人,平時也有不少遊客到周田村遊玩。目前周田村還沒有酒店。公司希望對村裏的古宅進行修繕,在保留古宅完整性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造,增加壹些現代化的生活設施,改造成酒店。“修復老房子的成本是巨大的。嗯,修壹套10平米的房子,至少要花3萬。這套老房子有40個房間,維修費用超過百萬元。”
賴女士說,企業也在探索如何維護好、利用好村裏的古民居,也在走出去向壹些開發好古村落的外地企業學習。考慮到周田村很多古宅都是私有財產,原企業想鼓勵村民自己投資改造,然後租給企業。但由於維護成本高,村民很難負擔得起。目前企業計劃與村民合作開發,企業出資維護,雙方賺到錢後分紅。“現在我們將在壹所老房子裏做壹個試點項目。村民認為可行,我們再逐步進行合作開發。”
全國人大代表
加大文化遺產資金投入,主管部門要監督民間修繕。
惠城區文光新局副局長、惠州市人大代表葉蘭濤十分關心我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葉蘭濤說,文化遺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寶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丟了就沒了。“廣東古村落”中的古建築作為不可移動文物的壹部分,也應該受到政府和群眾的重視。
葉蘭濤認為,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形勢並不樂觀,壹些文物仍然受到自然和人為的破壞。在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壹些基層幹部和部分村民對文化遺產保護認識不足,存在“重視經濟建設,忽視文化遺產保護”的思想,只重視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顧長遠利益和社會效益,把文化遺產保護當成負擔,缺乏保護意識。此外,由於缺乏資金,文化遺產的保護難以為繼。保護經費不足已成為制約文化遺產保護和發展的壹大難題。
到目前為止,我市仍有壹定數量保存完好的有價值的古民居。如果不及時公布文物保護單位,就難逃拆遷的厄運,而沒有正常保護的專項資金,就很難及時進行正常的文物保護維修。《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十壹條規定:“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維修、保養。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有損毀危險,所有權人沒有能力修復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所有權人有修復能力,拒絕依法履行修復義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搶救性修復,所需費用由所有權人承擔。”但很多古建築業主缺乏修繕能力,當地政府財政也未能顧及。壹些古建築已經被大自然嚴重破壞。
葉藍濤認為,應該多方籌集資金,加大對文化遺產的投入。資金投入是文物工作的關鍵,特別是對於文物修復工作,各級政府的投入是主要渠道。不過,民間集資修繕古建築也是好事。民眾在修繕古建築時,不僅要求實用、省錢,還要兼顧文物本身的各種價值。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民間融資進行古建築維修,應當向文物主管部門申報,並在主管部門的監督指導下進行維修。古建築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只能適當改善,要找有資質的公司維修。
相關鏈接
惠陽每年安排1000萬元修繕文物古跡。
記者從惠陽區文光新局了解到,惠陽區每年安排10萬元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用於文物古跡修繕。目前,惠陽區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為保護客家文化遺產,惠陽區實施了客家文化保護“十個壹”工程,即制定了客家文化保護規劃;建立保護機構;劃定保護區;修復壹批重點保護對象;成立客家文化研究會;建立保護基金;組建藝術團;創作壹批文化產品;編制文化畫冊;建設客家文化網站,每年安排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