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袁凱
河有三千裏長,家書有十五行長。
我之間沒有別的話,只是告訴我盡快回老家。
翻譯
長河三千裏,家書十五行之長。
字裏行間沒有別的話,只是告訴我要盡快回老家。
給…作註解
史靜:指首都。
史靜來信賞析
這首詩是壹首思鄉詩。
河長三千裏,家書十五封。每壹行都沒有別的話,只是告訴我盡快回老家。
元凱子文婧,江南華亭(今上海奉賢區陶宅)人,元末做小官。他知識淵博,才華橫溢,寫得壹手好詩。有壹次,在浙南名人楊維楨的座位上,有人展示了壹首詩《白燕》。楊對《十二珠簾》《玉琢壹對》等詩十分贊賞,但袁凱說“詩雖好,不足妙”,進而獻上自己的詩《白燕》。看了“明漢水始無影,梁園猶滿雪”這句話,“魏真驚異,顯諸客。”從此,她得到了“袁白燕”的美譽。
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凱被推薦為欽差大臣,成為皇帝的親信大臣。明代文遠有壹本袁凱的傳記。在短短200多字的篇幅裏,他除了闡述自己的身世,還描述了自己人生中的兩件大事。首先是政績。看到朱元璋輕而易舉地殺了群英會,他委婉地說:“將軍們都在練兵,卻沒有學過君臣之禮。請延(邀)巡撫府中讀經之士,令武大臣到京師聽講,以保全家。”朱元璋采納了他善意的建議。
朱元璋安定下來後,疑心膨脹,很多大臣因為壹句話或者幾句話被殺。因為他剃了光頭,當過和尚,也當過流氓,小偷,怕和尚,怕光這兩個字。如果壹個學生的發音和和尚壹樣,那麽他的發音就會和小偷壹樣,這也會使他成為壹個大忌。壹個官員因為祝賀席上有“天生聖人,為民做事”而掉了腦袋。他殺人不分青紅皂白,酷斃了,動不動就砍剝皮。明代筆記《北窗物語》記載了壹個確實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中山王徐達之妻謝,“膂力大,以鐵稱百斤”,曾與朱元璋立下戰功。因為沒有文化,也就是“不知君臣之禮”,在宮裏拜訪馬皇後的時候,無意中說了壹句“我家不如妳家(富)”的話,讓朱元璋很不高興。“枕頭上的字,中山寧(能)不動心!”於是他安排了壹個妙招,邀請徐達入宮赴宴。席間,皇帝親自為徐達斟酒,並對他說:“今天,妳就免了紅家之禍。”許達哪裏知道,家裏的夫人已經被禦林軍戰士砍了。袁凱不能阻止皇帝亂殺,卻能讓英雄說錯話。“辦學習班是個好主意”,歷史學家功不可沒,記錄了這筆款子。
傳記中的第二個重要事件是,袁凱本人因為壹句話差點丟了性命。”皇帝擔心獄中,命凱派皇太子回信,多有憐惜。凱還以顏色,皇帝問:“我是誰,還是王子?"凱頓首先說:"陛下法是對的,東宮是仁慈的。“巧與舊,執兩端,惡之。凱很害怕,裝瘋,叫他不要回。漫長的時間在生命中終結。”朱元璋讓文怡王子“實踐國家大事”。“每壹個大獄都需要討論”。太子也覺得老子太殘忍,經常想減刑。讓袁凱這個監督者來判斷是非,顯然很難。平心而論,袁凱的回答非常恰當。但朱元璋認為自己是“壹只抓著兩頭的老狐貍”,災難從天而降。
“兩頭論”是春秋時期鄭人鄧創立的壹種辯論術。《晉書》說是“是或否”,《淮南子》說鄧“持歧義論,集無窮言,不能數子產之策”。比如壹個富人溺水身亡,得到屍體的人“要了好多錢”。雙方僵持不下,都去找鄧商量。鄧對死者家屬說:“等著吧,別人不會買的。”他對搶屍人說:“等等,他在別的地方買不到。”朱元璋認為袁凱用“曖昧論”來對付他,捉弄他,顯然是為了罪上加罪...正史很簡單,“怕則自由歸,久則亡。”這十二個字,袁凱後半生的恩怨情仇深似海,命懸如絲。明代的文、朱允明的和楊儀的嵇都或多或少地描寫了詩人晚年的艱難和屈辱。華亭學者沈璐立足於自己的家鄉和同代人,所以他的《金臺文姬》最為詳盡具體。“毛之怒,囚之。”三天後,他被釋放,他仍然被任命為顧問。他在朝中的時候,朱元璋天天指著他說:“他就是牽著兩頭的人!”在這種情況下,袁凱在法庭上過金水橋時不得不裝瘋賣傻,“仆不起。”朱元璋曰:“風疾無情。”讓壹個木匠捅他的身體,“凱忍受著死亡,壹動不動。”就這樣,朱元璋讓他回家了。壹回到華亭,袁凱就“被鎖鏈捆住,身敗名裂”。朱元璋還不放心,說“東海已去但大鱔”,派人到華亭宣布要成為本縣的儒學教授。袁凱”盯著信使,唱起了《月高》這首歌。信使還報告說他瘋了。朱元璋還是不信,派探子跟蹤。於是,袁凱“讓家人把糖和炒面攪在壹起,從竹筒裏拿出來,藏在綠籬下”,然後“爬著吃”。就這樣,朱元璋不相信自己真的瘋了,才得到了“將死”的結局。
袁凱的文學成就
袁凱的詩裏很少談現實,只有個別文章裏隱晦曲折的揭露。他的大部分成功作品都表達了個人情感,描寫了旅行者的鄉愁。“落葉蕭蕭,江水悠悠,回家的路更遼闊;半夜下雨,行人不斷腸的地方(《坐月子》),遠離家鄉的感傷之思盡出,情真意切。代表作有《史靜來信》、《淮西夜坐》等。《客中除夕夜》中“軍馬不寧,山勢渺茫。壹杯椒葉酒抵不上壹千滴眼淚”,他以壹個異鄉旅行者的身份寫下了戰爭的苦難。“元開始學魏晉古體,學杜甫,但不囿於古人,有自己的意境。古色古香的《參軍》《楊百花》簡單刺激,回味悠遠。律詩《望采石泉》、《京師歸丹陽醉逢後聲》、《淮東十二信》等,都有杜甫詩歌“發自內心,自立門戶”的深刻、真摯、含蓄之風。何敬明等人推崇袁凱為明初第壹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