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用優美得文字敘述了林徽因的壹生,並收錄十余張珍貴照片和數篇詩文,悼文及往來信函,讓原本難懂的詩詞在當時情景中讓人感同身受。通過作者的描述,對那個時代下的文藝工作者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書中的林徽因不僅是個有血有肉的女人,也是個有著絕世美顏,有靈性,有感情,有才情,有抱負的壹代才女。
核心內容
林徽因的壹生是豐富多彩的,本期解讀將從影響她壹生的幾個關鍵人物入手,結合時代背景和那個時代下林徽因對中國文學,教育學,建築學的貢獻來做闡述,使讀者全面了解這個民國紅顏林徽因和她的壹生。
正文
前言
開頭,在閱讀中成為更好的自己,妳好,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孟斜陽的《林徽因傳:時光無言自挽歌》
說起林徽因可能現在的年輕人不懂,知道黃磊的人卻很多2000年由黃磊,周迅,劉若英,伊能靜主演的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掀起了徐誌摩熱,人們對那個帶著眼鏡,留著光溜溜的小分頭,穿著壹身長袍的青年又愛又恨,那首《再別康橋》,輕輕的妳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成了文藝小青年的必背詩句。可是這首詩卻壹直存在爭議,有人說這是徐誌摩寫劍橋大學生活的,有人說這是徐誌摩寫給林徽因的。林徽因是徐誌摩壹生摯愛,為了她與發妻離婚,哲學家金嶽霖為其終身不娶,建築學家梁思成的妻子並有那句實力寵妻的話“老婆是自己的好,文章是老婆的好”這樣的林徽因是紅顏禍水嗎?事實上她是詩人,她那《妳是人間四月天》被人們廣為流傳,她還是教師,中國第壹位建築系女教授,和丈夫成立中***第壹個建築系,她更是個建築師,是研究中國古代建築領域的開拓者之壹,參與設計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和國國徽,景泰藍工藝挽救。林徽因有出眾的才,傾城的貌,讓男人迷戀卻充滿敬畏,讓女人嫉妒卻心服口服。李敖這樣評價過她——絕代風華,最為貼切。這樣的林徽因誰人不愛,不敬,不畏。本書的作者用優美的文字介紹了林徽因的壹生,讀它仿佛妳就在他的身邊,感受江南水鄉的溫軟,跟著她遊歷歐洲,又陪她穿梭於戰火紛飛,和她壹起建設新中國,下面我們就跟著作者的思路了解這個詩壹樣的女人。我們分三個部分來介紹壹下本書,第壹部分:青蔥歲月,第二部分:願得壹心人,白手不相離,第三部分:時光無言自挽歌
第壹部分:青蔥歲月
這部分主要講的是林徽因的成長環境,作者通過介紹林徽因出生的地方,介紹了她的祖父、父親及周圍的人,通過這些來反映林徽因的性格形成。林徽因出生在杭州西湖邊的青磚大宅內,她是家族中的第壹個孩子,長女長孫女,祖父和祖母特別疼愛,養在自己身邊,他的祖父做過富貴人家的教書先生,科考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來自己創辦私塾,學堂培養人才,還資助青年才俊赴日本留學。他主張子女教育方面不分性別,所以林徽因的姑姑叔叔都是飽學之士,而且林孝恂主張家塾中學習中西方文化,請外教給孩子們上課,在這樣的書香門第,林徽因學的壹口流利的英文,更自帶詩壹般的氣質。
父親林長民通外語,善詩文,工書法,兩度赴東洋留學,擔任過參議院秘書長,眾議院秘書長,北洋政府司法總長,他交往的都是中日政界名流,與梁啟超關系匪淺,是五四運動的先導者。這樣壹位思想開放,才華超群的父親把自己的女兒當知己對待,林徽因八歲開始就代替家人與父親通信,深得父親的喜愛。古人雲: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林長民對女兒的愛在這點上提現的淋漓盡致。1920年春。林徽因十六歲,林長民因為工作原因遊歷歐洲考察西方憲制,她帶著女兒出行。林長民是個高明的人生導師,在去歐洲之前就告訴女兒。帶她去,第壹要觀察各個國家,增長見識。第二,體會父親的胸襟抱負。第三,擺脫家庭瑣事,擴大眼光,養成改良社會的見解和能力。在那個年代,普通女人上學堂都是壹件困難的事。記得去年大火的那年花開月正圓,也是清末民初的年代,周瑩有著過人的天賦,也是在壹群男人堆裏偷聽學知識,後來還是她公公力排眾議,讓他旁聽晨會,才有了他最後的成就。那個年代對於女人的要求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相夫教子。無疑林徽因是幸運的,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十六歲的姑娘,因為歐洲遠遊,見識到了不同於自己國家的人情世故、建築風貌,她在參觀巴黎聖母院,感受這個藝術殿堂的震撼之後萌生了對未來壹生理想的朦朧願望—從事建築設計。
母親何雪媛。是父親的第二個妻子。不善女紅持家,沒有良好的文化教育,在婆家這樣的開放環境中,思想觀念陳舊落後。因為生了三個孩子,夭折兩個,更是讓婆家人不受待見。後來林長民又娶了第三個妻子。林徽因的母親就像是被打進冷宮的後妃,怨天尤人,脾氣暴躁。和母親生活在窄小陰暗的小院裏,林徽因常常感到悲傷無奈和困惑,壹方面她深受父親喜愛,另壹方面,她無法無視母親的淒慘,這樣的環境讓她早早獨立起來。祖父去世後,父親忙於政事,十二歲的林徽因,就承擔了這個大家庭的壹切事務。
在祖父祖母的羽翼下,林徽因盡情享受各種美好,讓她有詩壹樣的情懷;在父親的指引下,林徽因擡頭望天,明確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也由於母親的命運影響他早熟,自強,獨立的個性。這三個人對林徽因的影響伴隨壹生。
第二階段。願得壹心人,白首不相離
本書有六卷,作者用第二三四卷來描寫林徽因的三段感情。
第壹段感情,徐誌摩
當時十六歲的林徽因跟隨父親來到英國,他就要承受孤單。雖然父親把他當作知音。可是父親不能總把她帶在身邊,大部分的時候都是她自己在異國他鄉打發時間。十六歲正是做夢的年紀,這個時候徐誌摩出現了,同樣的國籍,同樣的地方口音,總是讓人有壹種他鄉遇故知的感覺。此時徐誌摩二十四歲,他們彼此相見恨晚,那時候徐誌摩讀的是經濟學博士,卻因為林徽因,他想做壹個詩人。他為林徽因寫了壹首又壹首的情詩,熱烈的表達著自己的愛。並且他不顧父母親及家族的反對,與妻子張幼儀離婚。林徽因卻是清醒的,她知道徐誌摩是追求自由的人,她是他心中詩裏走出來的,壹旦落地,這種熱情又能持續多久,並且想起張幼儀,就想起了自己的母親,這是他心中無法逾越的,於是他隨父親回國了,留給他壹封信,表明自己的立場。第二年徐誌摩也回國了,回國後因為壹些工作的原因,兩人朝夕相處,徐誌摩對林徽因的熱情只增不減,林徽因卻始終以禮相待,並與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有了婚約。1931年11月19日,林徽因邀請徐誌摩出席她的中國古代學術報告,徐誌摩乘坐的由南京,前往北平的飛機失事,終年三十五歲。林徽因為此寫了壹片近5000字的悼文並拜托自己的丈夫拾得壹片飛機殘骸掛在林家客廳裏伴隨她的壹生。人生若只如初見,所有往事化為紅塵壹笑,忘卻曾經有過的那些傷痛與無奈,只留下初見時的驚艷和傾情。
第二段感情梁思成
梁思成是中國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學家,建築師,中央研究院院士,與梁思成是由父親林長民做主和梁啟超***同商定下立下的婚約。初次相識,林徽因十四歲,梁思成十七歲,兩位父親壹個倡導維新變法聞名於世,壹個立憲派著名人物,都是深褐色,聲名顯赫的政界名流,見到林徽因的第壹眼,梁思成就認定了,他是她壹生的幸福,在雙方父親的安排下,兩人去美國深造建築學,事實證明這是壹個英明的決定,林徽因終究是浪漫的,在婚姻這樣漫長而平淡的歲月裏,兩個人因為有***同的愛好,***同的話題探討真實,才是生活沒有那麽枯燥。美國留學期間,林徽因經歷了喪父,梁思成悉心陪伴,幫助他渡過了這壹難關。梁林兩人互相磨合,互相理解,互相信任,分別順利完成了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和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士學位。在梁啟超的安排下,在加拿大舉行了婚禮,隨後蜜月結束後,回到國內工作。林徽因天生麗質,健談,善於社交,身邊常常有很多仰慕者,包括之前的徐誌摩,在美國留學期間的同學,再到後來的金嶽霖和其他人。梁思成的挑戰接踵而至,其實他也很苦悶,煩惱,最後他選擇相信,林徽因也支持丈夫,放棄文學,主攻建築。林徽因和徐誌摩的這段感情,像極了初戀該有的樣子,浪漫熱情,不顧壹切,可林徽因到底是理性的,她和梁思成的感情卻是婚姻該有的樣子,家世對等,性情相投,有***同愛好,有***同的事業。梁思成的愛是信任,是給予自由,是包容,林徽因的愛是克制,是坦誠,是發乎於情,止乎於禮,這是這對夫妻之所以走到最後的主要原因。
第三段感情金嶽霖
金嶽霖現代中國哲學和邏輯學的開創者和傳播者,第壹個在中國系統地介紹西方邏輯學,也是第壹個運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融會中國哲學的精神,建立自己完整的哲學體系。小小年紀考入清華大學,後留學美國,英國遊學歐洲諸國近十年,最後又回到清華大學執教。是中央研究院第壹屆院士,著有《知識論》。《論道》《邏輯》。曾任清華大學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系主任。後有金嶽霖學術獎。這樣壹個人。最讓人們廣為流傳的是,他為了林徽因終生不娶。並和林徽因逐林而居。事實上他認識林徽因的時候,林徽因和梁思成已經結婚。兩個人相見恨晚。林徽因也很坦誠的對梁思成說。她愛上了金嶽霖。梁思成考慮再三對林徽因說真正的愛,唯願所愛的人得到幸福,妳是自由的,如果妳跳下來,我將祝妳們永遠幸福。金嶽霖也是因為聽到這個話,選擇了棄權,以後三人之間毫無芥蒂,終生為友。並開始了他20年的逐林而居的生活。在北京兩家人住前院大院,金嶽霖住後院小院,除了早飯,中飯,晚飯,都是在梁家吃。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北平天津淪陷,梁思成,林徽因和許多知識分子被迫離開北平,之後去了雲南昆明,再到後來四川南溪縣李莊,金嶽霖始終和梁家壹個家庭成員壹樣,直到林徽因離世,金嶽霖哭的像個孩子,並在晚年不願提起林徽因,他說:“所有的話我都要留給她來說。”就連林徽因的兒子,女兒也是金嶽霖為自己的親人為他養老送終。這大概就是愛壹個人,是人世間最崇高的情感。
第三階段。時光無言自挽歌
在第壹,第二階段作者通過林徽因身邊人壹些事情,和她的壹些交集,側面的反應林徽因。第三階段作者則直接來描寫林徽因,通過她的詩詞、個性、交際、學術研究、愛國情懷等幾個方面來講解。作者收錄了林徽因大量的詩詞,並講解每壹個詩詞的寫作環境和意境,使本來比較難懂,抽象的詩詞變得更加具體化、形象化,進而了解林徽因當時的心境。林徽因公開發表的作品有10首詩歌,60個隨筆,6篇小說,零星的散文戲劇和文學評論,這些都不是她刻意為之,皆是信手拈來。除了作詩寫作,著名的“太太的客廳”也在當時引起轟動,“太太的客廳”就是在梁家的客廳裏面逐漸形成的壹個文化沙龍,這個文化沙龍吸引了壹些留學海歸知識界和名流巨子,他們常聚在這裏探討,切磋,琢磨。像巴金、胡適、蕭乾、沈從文都是這裏的常客。林徽因自然也是這個太太客廳裏的女主角。在這裏人們暢所欲言。從民間藝術到服裝藝術,從田間趣聞到國民文化,抗戰勝利後“太太的客廳”遷到了清華大學校園宿舍內,由林徽因無意間發起的這個文化沙龍,群星璀璨,風雲際會,總是讓後來的人悠然神往。她這種顛覆傳統的行為,引起社會上其他人的討論猜忌。其中,冰心的小說《我們太太的客廳》映射了對太太客廳的不滿,林徽因也不做解釋。她這種個性,給人感覺就是壹個刺猬,讓人不免覺得林徽因是不是很薄情,實際上她的情感豐富細膩,待人真誠,她與梁思成的妹妹梁思莊,還有美國學者費蔚梅,都是最親密的閨蜜,無話不談,並對梁思成的外甥女也是疼愛有加,外甥女特別喜歡住在舅媽家,對同父異母的弟弟表現出長姐般溫柔關懷,連帶弟弟的八位戰友同學也熱情對待和他們暢所欲言,梁林夫婦還成了這八名航天學員的名譽家長,在這些學員抗戰犧牲後,難過痛心,每年的盧溝橋事變紀念日,全家都要在飯桌旁默哀三分鐘,來悼念這些抗日烈士,可見林徽因是多情的。這樣的林徽因感情細膩,個性率真,渾身充滿詩意文化,做起學問來,卻毫不含糊。1930年到1945年,她與梁思成***同走了中國的15個省,20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00多處古建築,他們每壹次野外考察,實際上就像壹次艱難探險,戰爭年代到處都不安穩,普通人最重要的是保命要緊,而林徽因跟男子壹樣,餐風宿雨,爬梁上柱,對那些古建築,測量,判定年份,照相,繪圖,歸檔。可見,在她的身上,有壹種可貴的內在精神,壹種堅韌和執著,自我奉獻和犧牲,誰又能把此時林徽因和那個談論風花雪月,寫寫詩,調調情的小資女子聯系起來。也由於梁林等人的自我犧牲才使我國古建築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留下了重要的信息,抗日戰爭爆發後,梁林夫婦拒絕日本人的挽留,拒絕美國好友邀請,毅然決然的提著大了三個大箱子,全家南遷到四川李莊,壹個地圖上沒有標註的地方,沒有電,用的是菜油燈,物資匱乏,基本生活都已成問題,導致林徽因肺炎嚴重,高燒不退。這種情況下他們完成了《中國古代建築史》的初稿,抗戰結束後,他們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北平,醫生已無力回天,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她還在參與設計了中華人民***和國國徽,走訪北京周邊的景泰藍作坊,觀察參與景泰藍生產工藝,設計新的圖案,挽留了瀕臨失傳的民族特藝,在病的起不了身臥床期間組織設計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底座飾紋及花環浮雕部分,從此她再也無力從事她喜歡的事業了。她在北京城改造方案中為了保留北京古城墻和當時的北京市市長吳晗據理力爭,最終伴隨著北京古城墻的渾然倒塌林徽因遺憾離世,終年五十壹歲,壹個女人活成林徽因的樣子該是多麽幸運,現在看來既那個時代成就了林徽因也是林徽因詮釋了那個時代,壹個女人既有詩人壹般的情懷,又有母親般的柔軟,還有戰士版的堅韌,更有學者的胸懷,在林徽因去世後,金嶽霖在給她的挽聯上這樣寫道"壹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總結:林徽因五十壹年的人生幼年時期既享受到了來自家庭的溫暖和寵溺,也感受到了人世間的灰暗和無情,使她能溫柔似水,也能堅硬如鐵;可以感性浪漫,又可以理性分析。少年時期就讀於貴族學校,又隨父親遠赴歐洲學習觀察,才有了她的目光長遠和追求的事業。青年時期有三個優秀的男人壹直愛慕她尊重她。中年時期又為了自己的事業窮其壹生,為了新中國的解放和建設貢獻自己的全部。她的壹生成了傳奇的壹生,後人為她寫傳記,整理她的作品出集,到現在又做電視劇做電影,網絡上各種講解民國傳奇紅顏林徽因,可見世人都想成為林徽因。本書中收錄了林徽因的許多作品,還有她和父親的,徐誌摩,沈從文,費慰梅等人的往來信函,也有林徽因年表可供讀寫詳盡了解壹代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