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使用側面描寫的文言文

使用側面描寫的文言文

1. 初壹至初二運用側面描寫的文章,古詩,文言文

詩歌中的側面描寫臨沭壹中 陳冠寶中國的文學向來講求以含蓄取勝,避免對事物的直接描述,而是習慣於從側面對之烘托渲染,以收到含蓄蘊藉之妙。

最突出的是《三國演義》裏對關羽溫酒斬華雄的壹段描寫:(關羽)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

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作者不是用大量筆墨去寫雲長如何與華雄壹招壹式鬥得正酣,如何險象環生。

相反的,作者對此倒是只字未提,反而筆鋒壹轉,去寫帳內諸侯的感受。也正因為此,關羽的神勇才得以渲染得淋漓盡致、無以復加,比之用多少筆墨來正面寫打鬥的場面,恐怕也難以收到此等效果。

這是小說中的側面描寫,而詩歌中的側面描寫同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最著名的要數《陌上桑》中對秦羅敷的描寫了: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

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鞘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寫羅敷之美,偏偏不正面著筆,而是寫觀者的神態。至於羅敷的美,只好讓讀者馳騁想像,去遐思邇想了。

如果作者不惜筆墨,對羅敷從頭至尾作壹細致刻畫,恐怕反而難以收到這種效果了。那麽詩歌中的側面描寫是如何運用的呢?首先,可以通過環境描寫來從側面烘托所寫事物或人物。

例如陳羽的《從軍行》:海畔風吹凍泥裂,梧桐葉落枝梢折。橫笛聞聲不見人,紅旗直上天山雪。

詩的壹二句先寫從軍將士面對的環境極為嚴酷:天山腳下寒風勁吹,湖邊凍泥紛紛裂開,梧桐樹上的葉子已經刮光,枝梢被狂風折斷。後兩句意在寫人,卻又不正面寫出,更不和盤托出,而只是拈出與人相關的兩個事物――“橫笛”與“紅旗”。

不說人怎麽在嚴酷的環境下如何行軍用兵,而是極力渲染環境的惡劣,但是讀完全詩,詩中將士高昂的士氣、壹往無前的精神卻已如在眼前了。同時也給讀者留下了極為廣闊的想像空間。

還有李益的《聽曉角》:邊霜昨夜墮關榆,吹角當城漢月孤。無限塞鴻飛不度,秋風卷入《小單於》。

本詩寫征人邊愁鄉思之情,也是用了側面描寫的方法。未讓征人出場,也未直接表達征人的愁思,而是選取了特定邊關氣氛當中的角聲、塞鴻,折射出征人的處境和心情。

前兩句以邊霜、角聲和孤月渲染出淒清孤寂的氛圍;後兩句描寫從塞北飛到南方的鴻雁,聽到畫角吹奏的《小單於》為之動情,在邊關上低回留連,盤旋不定,這樣寫,以雁帶人,征人的感受可想而知。再看唐人姚合的《窮邊詞》:將軍作鎮古 州,水膩山春節氣柔。

清夜滿城絲管散,行人不信是邊頭。本詩意在歌頌將軍的防守之功,但是如果正面去歌頌,很容易就會落入俗套,而且會毫無詩意可言。

所以詩人借寫景來從側面著意加以渲染。詩人寫景,著意選取春日的山、水、節氣和清夜的絲管,用這些美好的充滿欣欣向榮的春天景象來烘托邊地歌舞升平的景象,從而顯示將軍的防守之功。

最後又借行人的感想,再次從側面贊揚邊鎮發生的巨大變化,對將軍的防守之功的贊美,也就不言自明了。有些時候,被描寫的對象不宜作正面描寫,正面描寫時要麽是無從下筆,要麽就會流於空洞或者落入俗套,這時候也可以通過寫與之相關的人或物來對所要描寫的對象進行側面烘托。

正如梅堯臣所言,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試舉《詩經·邶風·靜女》壹詩為例: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

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

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中的“靜女”是壹個極美的形象,可是作者僅用了“姝”“孌”二字作正面描繪,而且還是極籠統的兩個字。

但是為什麽卻給讀者留下如此深的印象呢?這恐怕就要歸功於側面描寫之妙了。如果真的光是寫“靜女其妹” “靜女其孌”,讀者自然是不會有什麽印象的,可是作者在第壹節寫的是“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愛而不見,搔首踟躕。”不寫女子了,而是將筆鋒轉向了壹個小夥子。

這樣壹來可就不同了。壹個能夠讓小夥子急成這個樣子的姑娘,應該是什麽樣子呢?這是作者有意讓讀者也跟著著急。

不直接寫那個女孩,而是寫等待她的小夥子,可其實又是寫女孩的美麗,這樣的寫法就是側面描寫。接下來兩節,幹脆連小夥子也不寫了,又轉而寫“彤管”、“荑”這兩個事物。

“彤管”只是樂器罷了,有什麽可寫的呢?但是在小夥子手裏、眼裏剛不同了,它的顏色好看,它的光彩也美麗。在這裏,彤管已不僅僅是壹種樂器了,而成了愛情的象征。

而“荑”也不再單純的是壹把野草了啊,“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是美人所贈啊,它怎麽會不美呢?愛屋及烏之情可見壹斑了。原來美的不是這些事物啊,而是它們的主人美!詩到這裏就完了,沒有下文了,可是,讀詩的人卻在等待著,詩裏寫的那個美人到底是個什麽樣子呢?讀者也在搔首踟躕。

可是作者,點到為止,不再寫下去了。接著寫下去好不好呢?不好。

詩到這裏,已經將讀者的情感調動起來了,下面的完全可以讓讀者去想像。再如白居易的《夜雪》: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詩人寫夜雪先是從感。

2. 運用正面和側面描寫的人物描寫(用古文表達)200字

正面描寫:他,站在那盛開的櫻花樹下,點點的花星掩沒了他的左臂,卻沒掩住他那定格於瞬間驚人的美麗,是在剎那間凝人。

瑩潤的膚色上,有著壹雙像朝露壹樣清澈的眼睛,時而被他水綠色的襯衣遮隱,壹種潮濕的花霧環繞在四周,活像個幽靈! 是美玉麼?白皙的皮膚襯著他淺淺的唇色,是純熟的品紅?是幽幽的曦紅?還摻雜了少許的腥紅。 唇角的微笑還是那麽溫柔,卻不乏天使般的矜持 側面描寫:只見壹名身著白衣的妙齡女子娉娉婷婷的走了進來,她有著壹對非常奇特的眸子,眼瞳非常大,卻總是讓人覺得迷迷蒙蒙的,仔細壹看又好像壹汪深潭般不可捉摸。

除此之外,她的五官無壹不像是在展現造物者的才能:婉約纖長的黛眉,秀美挺直的瑤鼻,還有壹張粉紅嬌嫩的朱唇,配合著那雙幽深淒迷的眉目,真叫是我見猶憐。2吃過晚飯,我們壹家人正在院子裏納涼。

突然,“周大爺!”“周大伯!”門外傳來了好多人的叫聲。“怎麽?晚上還有人來采藥?”我正在納悶,只見幾個人手裏提著水果、蔬菜上門道謝來了。

“周大爺,多虧您的草藥啊,小柱子現在沒事了!”“周大伯,您可真神啊,我的腳傷全好了!”……爺爺笑著迎了上去,說:“唉,妳們怎麽又送來了?給妳們的草藥都是我自己種的。我的藥只要對大家有用處,我就比什麽都高興。

快拿回去!”眾人知道拗不過爺爺,只好提著大包小包往回走。望著漸漸散去的人群,我忽然覺得爺爺是那麽瀟灑,那麽高大。

3. 有正面側面描寫的文言文(除了《口技》)

《陌上桑》是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解答:

正面描寫

運用正面描寫刻畫人物的外貌壹般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人物的容貌、姿態、神情、服飾的特點加以具體的描摹,給讀者以直接、真實、具體的感受.而《陌上桑》中對羅敷外貌的正面刻畫獨運匠心,用生產器具的精美和衣著裝飾的華麗來映襯羅敷的美貌:“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

側面描寫

《陌上桑》在對羅敷進行上述正面描寫後,引得讀者欲罷不能,都急於知道羅敷到底有多美.作者不是直接寫羅敷本身,而是筆勢壹蕩緊接著運用側面描寫的藝術手法,去寫周圍的人為羅敷所吸引的神態:“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綃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