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20世紀主要的藝術觀

20世紀主要的藝術觀

(壹)象征主義:

象征主義:

1、象征主義是西方現代主義文學運動中出現最早、影響最大的文學流派,它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象征主義流行於19世紀後半葉的法國。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後期象征主義應運而生,本世紀20年代,後期象征主義達到高潮。

2、象征主義具有鮮明的特征:創造病態的“美”;表現內心的“最高真實”;運用象征暗示;在幻覺中構築意象;用音樂性來增加冥想效應。它發展了前期象征主義的藝術特點,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壹,通過象征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3、代表作家:法國瓦雷裏、德國裏爾克、美國龐德、愛爾蘭葉芝和英國T·S·艾略特。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英國T·S·艾略特:《荒原》(1922)

2、法國詩人瓦雷裏:《海濱墓園》(1926),思索人生的意義,禮贊永不停息的宇宙運動,抒發超越死亡意識後的歡欣。哲理的沈思與新奇、富有象征性的意象水乳交融,音韻和諧優美,意境深遠。

3、愛爾蘭詩人、劇作家葉芝:《駛向拜占庭》,葉芝由於“表達了整個民族精神”而獲得了1923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4、梅特林克:象征主義戲劇的代表作家,《青鳥》(1908,蒂蒂爾、彌蒂爾、白麗倫),青鳥象征著幸福,主題是歌頌人們對幸福和光明的追求。

5、勃洛克:俄國“極端真誠的詩人”,《十二個》(長詩)

意象派(象征主義的壹個變種):

1、意象派詩歌的特點:清晰、精確、濃縮、具體,不宣泄感情,不宣講道理。重在表現詩人的直觀形象,但作者的直觀感受並不直接表露,而是通過意象來暗示。

2、代表人:美國的龐德,《地鐵車站》(典型的意象詩)

隱逸派(象征主義派生出來的另壹個詩歌流派):

1、創始人:翁加雷蒂

2、代表作家(翁加雷蒂的兩位弟子):誇西莫多和蒙塔萊

(二)表現主義:

1、表現主義是第壹次世界大戰前後20世紀初至30年代流行於歐美文學地壹個重要的現代主義流派。起源於德國,它首先從繪畫開始,隨後波及文學。

2、最早出現於德國評論家瓦爾登在《狂飈》雜誌上發表了壹篇繪畫評論,強調要突破事物的外在表象,表現內在世界,用“表現”取代“再現”。

3、表現主義的特征:抽象化;變形;面具的運用;時空的真幻錯雜;註重聲光效果;象征和荒誕的手法。其理論綱領是“藝術是表現不是再現”,主張文學不應再現客觀現實,而應表現人的主觀精神和內在激情,表現透過表象所把握到的事物的本質,對事物外在形態的精確描繪毫無意義。其詩歌情緒熾烈、雄辯,追求力度,抒情方式誇張,常采用濃縮的詩句。戲劇和小說常采用抽象的象征手法表現深刻的哲理和主題。

4、表現主義的先驅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其《鬼魂奏鳴曲》等劇作把鬼魂搬上舞臺,讓死屍、幻影、亡魂、活人同時登場。

主要作家及其作品:

1、在詩歌上:

奧地利的特拉克爾和韋爾弗(《世界之友》、《彼此》),德國的海姆、貝恩

2、在戲劇上:

美國的奧尼爾:《瓊斯皇》(1920),作者將表現主義藝術手法融於自己的創造,形成獨具特色的“奧尼爾派”表現主義劇作的典範作品。《毛猿》(1921),副標題是“古代和現代生活的八場喜劇”。主人公:揚克

瑞典的斯特林堡:《到大馬士革去》、《鬼魂奏鳴曲》

3、在小說上:

奧地利的卡夫卡:表現主義小說的代表。《城堡》(1915)、《變形記》(1915)

(三)意識流小說:

1、意識流小說是20世紀初期(20年代)興起於西方,以表現人們的意識流動、展示恍惚迷離的心靈世界為主的小說。認為文學應表現人物的意識流動,尤其是表現潛意識的活動,人的意識流動遵循的是“心理時間”,而非物理時間。

2、它以象征暗示、內心獨白、自由聯想等意識流的創作方法為主要特征,在本世紀20—30年代英、美、法等國形成壹個頗為壯觀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

3、意識流小說家所運用的藝術手法各有側重,但藝術特征是***同的:“作家退出小說”;情節淡化;大量的內心獨白和自由聯想;時空交替和心理時間;象征暗示和對比聯想;語言使用上的創新和變異。

4、代表作家是愛爾蘭的喬伊斯和英國的伍爾芙,法國的普魯斯特和美國的福克鈉。

詳細解說:

1、內心獨白:意識流小說直接展示所思所感,展示心理的原生態,不加以條理化、邏輯化,作家退出小說,主觀幹預較少,註重表現人物的意識活動本身。

2、采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在某對象上稍許停留,任何外在的刺激都可以打斷從前的思維過程而展開新的思緒。

3、主觀性、隨意性強,常打破時空限制,跳躍性較大,從心理結構組織流程,而傳統小說多在時空的推移中展開情節。

4、內容和題材上,傳統小說往往全知全能,而在意識流小說中作家地位下降,讀者的參與性加強,不註意刻畫典型人物,憑借人物的意識來寫人,情節淡化。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1、愛爾蘭的喬伊斯:《都柏林人》、《青年藝術家的肖像》

2、英國的沃爾夫:《墻上的斑點》、《到燈塔去》

3、法國的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

4、美國的福克納:“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創造了壹個獨特的“約克納帕塔法世系”。

《喧嘩與騷動》(1929),反映了南方望族康普生家的沒落。小說創造了復合意識流方法,使運用意識流手法去發掘人物的內心生活方面達到了新的高度。著重表現昆丁的變態心理和班吉神經錯亂的潛意識活動。人物(長子昆丁、二子傑生、小兒子班吉、女兒凱蒂)

(四)超現實主義:

1、20年代興起於法國,它由達達主義發展而來。1919達達派詩人:布勒東(創始人)、阿拉貢(《***產黨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品,反法西斯)、艾呂雅,發表了第壹個《超現實主義宣言》

2、他們認為文學不是再現現實,而是要表現“超現實”,即由“夢幻與現實轉化成的絕對現實”,是現實與非現實兩種要素的統壹物。在內容上為了描繪超現實,他們反對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推崇潛意識和夢,甚至讓文學成為夢幻、潛意識乃至精神錯亂的產物。強調夢幻、貶斥理性,成為其美學的重要標誌。他們主張寫人的潛意識、夢境,寫事物的巧合,並提出“自動寫作法”來作為表現上述內容的創作方法。

2、主要作家及其作品:布勒東《娜佳》、阿拉貢《巴黎的鄉下人》、艾呂雅詩歌《和平詠》、《溺水者》、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