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是什麽意思?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是什麽意思?

意思是:在相思樹下面訴說相思,在思念曾經的男人而同時又恨這個男人,而這壹切的壹切這個男人並不知道。

這首《竹枝詞》是梁啟超1911年到臺灣之後所作之壹。全文為:

晚涼步墟落,輒聞男女相從而歌。譯其詞意,惻惻然若不勝谷風小弁之怨者。乃掇拾成什,為遺黎寫哀雲爾。

郎家住在三重浦,妾家住在白石湖。路頭相望無幾步,郎試回頭見妾無?

韭菜花開心壹枝,花正黃時葉正肥。願郎摘花連葉摘,到死心頭不肯離。

相思樹底說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樹頭結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時?

手握柴刀入柴山,柴心未斷做柴攀。郎自薄情出手易,柴枝離樹何時還?

郎捶大鼓妾打鑼,稽首天西媽祖婆。今生夠受相思苦,乞取他生無折磨。

綠蔭陰處打檳榔,蘸得蒟醬待勸郎。願郎到口莫嫌澀,個中甘美郎細嘗。

芋芒花開直勝筆,梧桐揃尾西照日。郎如霧裏向陽花,妾似風前出頭葉。

教郎早來郎恰晚,教郎大步郎寬寬。滿擬待郎十年好,五年未滿愁心肝。

蕉葉長大難遮陽,蔗花雖好不禁霜。蕉肥蔗老有人食,欲寄郎行愁路長。

郎行贈妾猩猩木,妾贈郎行蝴蝶蘭。猩紅血淚有時盡,蝶翅低垂那得幹?

《竹枝詞》,本是巴渝民歌,壹首七言四句,多吟唱民間疾苦,所謂“竹枝苦怨怨何人”、“怪來調苦緣詞苦”(白居易《竹枝》)。唐貞元中,被貶滴在沅湘的劉禹錫以俚歌鄙陋,乃依騷人《九歌》作《竹枝》新辭九章,教裏中兒歌之,由是盛於貞元、元和之間,影響全國,自後歷宋、元、明、清,長江南北《竹枝》盛行,成為中國民歌之大宗。

竹枝詞應該說是史上七字齊言詞最火爆的詞牌,歷代古詞作品大約壹千三百多首,洋洋大觀!其中絕大部分都是七字齊言詞或者齊言詩,詩格與詞格之間混沌不明,是竹枝詞的明顯特征。

《雲翔詞譜》認為,雖然很多古人曾經用詩格的七絕當作竹枝詞,但由於竹枝詞已經無樂可配,所以後人應該嚴格區分。建議盡量避免使用詩格七絕的平仄格律,而規範使用詞格的標準體結構。

詩格與詞格的主要區別是:詞格有明顯統壹的主韻律,而詩格則無,即格律詩的韻律,永遠是單平與雙平交替入韻,反之亦然。

明代董文煥在《聲調四譜圖說》壹文中說:“(竹枝詞)其格非古非律,半雜歌謠,平仄之法,在拗、古、律之間。”這個是明代的磚家研究出來的結果。。

竹枝詞壹般是用平韻押壹、二、四句的末字,在同壹首竹枝詞中不可以平仄韻互押,不可以中途換韻,不可以同壹韻字重押。在押韻方面,可用讀來相近的鄰韻做韻腳,也可以用作者本地的方言讀音字做韻腳,自由度很強,不比絕句非得要從詩韻中壹韻到底。

竹枝詞是壹種詩體,是由古代巴蜀間的民歌演變過來的。唐代劉禹錫把民歌變成文人的詩體,對後代影響很大。竹枝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由於社會歷史變遷及作者個人思想情調的影響,其作品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壹類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來的民間歌謠;二類是由文人吸收、融會竹枝詞歌謠的精華而創作出有濃郁民歌色彩的詩歌;三類是借竹枝詞格調而寫出的七言絕句,這壹類文人氣較濃,仍冠以"竹枝詞"。之後人們對竹枝詞越來越有好感,便有了‘竹枝’的叫法。臺灣竹枝詞另有新變,有新的發展,例如,梁啟超有二首〈臺灣竹枝詞〉四句都押韻,而且不別四聲,這種押韻在民歌之中十分普遍,但在七言絕句及竹枝詞均十分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