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日

三月三不僅是廣西壯族的重要節日

1. 廣西壯族三月三小知識

廣西壯族三月三小知識 1.三月三的小知識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壹提到三月三,人們就會聯想到“中國廣西”,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 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臺,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三月三古稱上巳(sì)節,是壹個紀念黃帝的節日。

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

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歷三月三日。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古代壯鄉(包括受壯文化影響的壯區各族)少年少女趕歌坡,拋繡球,“山歌傳情,繡球傳愛”。

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2.三月三的小知識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其中以壯族為典型,壹提到三月三,人們就會聯想到“中國廣西”,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 三月三將廣西壯族及各民族文化推上了國際舞臺,每年三月三廣西全區人民享有兩天假期。

三月三古稱上巳(sì)節,是壹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農歷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壽誕。真武大帝全稱“北鎮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於上古軒轅之世,農歷三月三日。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是壯族最古老的情人節,古代壯鄉(包括受壯文化影響的壯區各族)少年少女趕歌坡,拋繡球,“山歌傳情,繡球傳愛”。壯族人也稱“窩埠坡”或“窩坡”,原意為到垌外、田間去唱歌,所以也稱“歌圩節”也有稱是為紀念劉三姐,因此也叫“歌仙會”。

3.有關3月三的知識

3月3,古稱“上巳日”

三月三是中華民族獨有的節日,其間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給人們帶來許多快樂。與少數民族熱鬧的三月三相比,我們江南的三月三,毫不特色可言,僅僅只是個吃的節日罷了。然而三月三帶給我的卻不只是單純的吃,三月三踏青的快樂,三月三那份地菜情結,三月三的來臨總讓我興奮無比。

地菜,是壹種綠色的植物,小小巧巧的葉片多貼地而生,學名叫薺菜。幼苗時期很不起眼,不仔細看很難找到她。也許是為了方便人們采挖吧,地菜壹般長在堤岸和菜地裏。地菜是隨了春風春雨來的。春風過處,妳會看到嫩嫩的地菜齊刷刷的鉆出地面;春雨滋潤後,妳會發現壹大片綠油油的地菜挺起了腰桿,葉片兒托著壹粒粒珍珠般的小雨滴,讓妳感到生機盎然,耳目壹新。

農歷三月三,國人有吃地菜煮雞蛋的習俗。地菜即薺菜,在路邊或野地裏隨處可見,它不僅是營養豐富,而且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民間不僅有“陽春三月三,薺菜當靈丹”的諺語,還流傳著“春食薺菜賽仙丹”的說法。可見薺菜不僅是佳肴壹碟,更是靈藥壹方。在中藥裏,薺菜的藥用價值非常廣泛,被譽為“菜中甘e799bee5baa6e4b893e5b19e31333339663963草”。祖國醫學認為:薺菜味甘、性涼,歸肝、脾、腎經,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

現在還有壹個,3月3日 ,全國愛耳日.

4.壯族的農歷三月三的資料

三月三是中國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古稱上巳(sì)節,是壹個紀念黃帝的節日。相傳三月三是黃帝的誕辰,中國自古有“二月二,龍擡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說法。

說到壯族三月三習俗,也許很多人只知道對歌,其實壯族三月三習俗有很多,比如搶花炮、拋繡球、吃五色糯米飯等很多有趣的節日活動。

“五色糯米”,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廣西各族人民普遍制作五色糯米飯。壯家人十分喜愛五色糯米飯,把它看作吉祥如意、五谷豐登的象征。

“碰彩蛋”,彩蛋是把煮熟雞蛋染成彩色用以傳情之物。小夥子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願意就把彩蛋握住不讓碰,如果有意就讓小夥子碰。彩蛋碰裂後兩人***吃彩蛋,這就播下了愛情的種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運氣”的意頭。

?

“打扁擔”,是廣西壯族民間流傳千年的原生態舞蹈,當地各族群眾通過“打扁擔”活動祈求上蒼保佑風調雨順、人壽年豐。

5.壯族的農歷三月三的資料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 *** ,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為最隆重。

關於歌圩節的來歷,壯族民間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有人說,古代有壹對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經常唱山歌來表達相互的愛慕之情。但由於封建禮教的束縛,使他倆不能結為夫妻,於是他們絕望地雙雙殉情身亡。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也有人說,在唐代,壯族出了壹個歌仙,名叫"劉三姐"。她聰明過人,經常用山歌歌頌勞動和愛情,揭露財主們的罪惡,財主們對她又恨又怕,因此壹年的三月初三,乘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後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劉三姐遇難這天聚會唱歌,壹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這些傳說現已難於考證,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記》中就有記載:"壯人於谷熟之際,擇日祭神,男女盛會作歌。"這說明當時的歌圩也很興盛。宋元以後,壯族山歌的發展尤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娛樂和男女談情說愛的場所,並出現了拋繡球的遊戲。女子將繡球拋給自己心愛的男子後,雙雙退出歌場,互贈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萬人參加的大型活動。到1934年編的《廣西各縣概況》記載,當時廣西有歌圩活動的就有二十六個縣,幾乎遍布廣西各地。

歌圩節的這壹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壹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壹、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壹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巴馬的盤剛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陽的喬業、宜山的下澗、柳州的魚峰山等,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

6.關於壯族三月三和歌圩的起源有哪些傳說

壯族傳統歌節。

又叫“三月三”、“歌圩節”、歌圩,壯語叫“窩埠坡”“雙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巖洞外唱的歌。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 夜歌圩在村子裏,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

除農歷三月初三,春節、四月初八、中元、中秋以及婚嫁、小孩滿月、喬遷等時節都可形成歌圩。 甚至趕圩路上歌逢對手時,也可形成臨時歌圩。

其起源有多種傳說,壹說劉三姐發明山歌,眾人爭相傳唱,逐漸衍成歌圩; 壹說為娛神,除災驅疫; 壹說為紀念壹對堅貞情侶。歌圩節前,人們要備好五色飯和彩蛋,姑娘們還要趕制繡球。

歌圩日,小夥子和姑娘們都穿節日盛裝,男攜禮物,女揣繡球,成群結隊前往。 有的擡著劉三姐神像繞行歌圩壹周,才開始對歌。

有的則由姑娘們搭起五彩繡棚,待小夥子到來,邊對歌、邊審度對方人品、才華。有的是男女對列,姑娘向意中人拋出繡球,對方如果中意,就在繡球上綁上禮物,擲還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習俗:小夥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願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邊蛋讓他碰,不願,就整個握住。 還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約還球時舉行山歌比賽,如乙村輸了,彩球不準送還,來年繼續比賽,直到唱贏為止。

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 *** 已將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定為壯族歌節,逐漸發展成“三月三”文化藝術節。1989年廣西第3屆“三月三”文化藝術節在桂林舉行,把文化、經濟交流同旅遊結合起來,收效良好。

7.廣西3月3是什麽節日

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三月歌圩節:

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 *** ,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壹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壹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壹、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壹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年,區人民 *** 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

8.壯族3月3有甚麽活動

3月3和歌圩 族傳統歌節。

又叫“3月3”、“歌圩節”、歌圩,壯語叫“窩埠坡”“雙龍垌”。意為到田間或巖洞外唱的歌。

分日歌圩和夜歌圩。日歌圩在野外,以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莊裏,主要唱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

除農歷3月初3,春節、4月初8、中元、中秋和婚嫁、小孩滿月、喬遷等時節都可構成歌圩。乃至趕圩路上歌逢對手時,也可構成臨時歌圩。

其起源有多種傳說,1說劉3姐發明山歌,眾人爭相傳唱,逐步衍成歌圩;1說為娛神,除災驅疫;1說為記念1對堅貞情侶。歌圩節前,人們要備好5色飯和彩蛋,姑娘們還要趕制繡球。

歌圩日,小夥子和姑娘們都穿節日艷服,男攜禮物,女揣繡球,成群結隊前往。有的擡著劉3姐神像繞行歌圩1周,才開始對歌。

有的則由姑娘們搭起5彩繡棚,待小夥子到來,邊對歌、邊審度對方人品、才華。有的是男女對列,姑娘向意中人拋出繡球,對方如果中意,就在繡球上綁上禮物,擲還女方。

有些歌圩有碰蛋的風俗:小夥子用手上彩蛋碰姑娘手中彩蛋,姑娘如願意和他做朋友,就露半邊蛋讓他碰,不願,就全部握住。還有的是甲村向乙村送去彩球,相約還球時舉行山歌比賽,如乙村輸了,彩球不準送還,來年繼續比賽,直到唱贏為止。

現在,廣西壯族自治區 *** 已將每壹年農歷3月初3定為壯族歌節,逐步發展成“3月3”文化藝術節。1989年廣西第3屆“3月3”文化藝術節在桂林舉行,把文化、經濟交換同旅遊結合起來,收效良好。

9.3月3是什麽節日

3月3日全國愛耳日.湖南地區的話,就是吃蛋的節日,比如說斑鳩草煮蛋。

"三月三"是黎族人民的傳統節日,人們稱它為談愛日。三月三是漢族及多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時在農歷三月初三。

三月三起源要說“三月三”的來歷,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媧摶土造人,繁衍後代,豫東壹帶尊稱伏羲為“人祖爺”,在淮陽(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廟,由農歷二月二到三月三為太昊陵廟會,善男信女,南船北馬,都雲集陵區,朝拜人祖。

農歷三月三,還是傳說中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日子。有壹首北京竹枝詞是這樣描述蟠桃宮廟會盛況的:“三月初三春正長,蟠桃宮裏看燒香;沿河壹帶風微起,十丈紅塵匝地 。”

傳說西王母原是我國西部壹個原始部落的保護神。她有兩個法寶:壹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壽的仙桃——蟠桃。

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後羿弄來的西王母仙丹後飛上月宮的。此後,在壹些誌怪小說中,又把西王母說成是福壽之神。

古時以三月第壹個巳日為“上巳”,漢代定為節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為大絜”(《後漢書·禮儀誌上》)。

後又增加了臨水宴賓、踏青的內容。晚上,家家戶戶在字己家裏每個房間放鞭炮炸鬼,傳說這天鬼魂到處出沒。

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後代沿襲,遂成漢族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三月三民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誌》)。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擡巴蔓子的偶像繞城 *** ,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我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

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見下文"三月歌圩節")。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幹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

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見下文"黎族“孚念孚”的傳說")。三月三其他三月歌圩節:農歷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

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 *** ,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為隆重。這壹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

歌節壹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

小的歌圩有壹、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在歌圩旁邊,攤販雲集,民貿活躍,附近的群眾為來趕歌圩的人提供住食,無論相識與否,都熱情接待。

壹個較大的歌圩,方圓幾十裏的男女青年都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煞是熱鬧。 田陽縣的喬業都是歷來較大的歌圩。

人們到歌圩場上賽歌、賞歌;男女青年通過對歌,如果雙方情投意合,就互贈信物,以為定情。此外,還有拋繡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動。

拋繡球主要是娛樂,也作定情信物。當姑娘看中某個小夥子時,就把繡球拋給他。

碰彩蛋是互相取樂承歡,亦有定情之意。歌節是民貿的盛會,也是弘揚民族文化的盛會。

1985年,區人民 *** 將三月三定為廣西的民族藝術節。黎族“孚念孚”的傳說據說很久以前,七指嶺地區遇到罕見的大旱,人們度日如年。

壹天清早,壹個名叫亞銀的年青人告訴大家,說他夢見壹只百靈鳥,要想擺脫這場災難,必須爬上五指山的頂峰,吹起鼻簫誘捕它。亞銀自告奮勇地登上五指山頂峰,他在山頂上吹起他心愛的鼻簫。

壹直吹了三天三夜,壹只百靈鳥才從幽谷中飛來,亞銀趕忙追捕,他追過壹座山崗,最後亞銀定神壹看,百靈鳥變成了壹位非常漂亮的黎族姑娘。姑娘答應跟亞銀到人間解救災難。

旱災解除後,未想到卻觸怒了峒主。他派家丁把百靈姑娘捉去,這時亞銀趕來,他倆躲進壹個山峒裏,峒主命令家丁用火燒到山洞時忽然烏雲滾滾、雷聲大作、石裂山崩,把萬惡的峒主和他的家丁全壓死了。

亞銀和百靈姑娘變成壹對鳥兒,飛上天空,鄉親們聞訊趕來,目送他們,激動地跳起舞唱起歌,祝他們美滿幸福。這壹天正是農歷三月初三,從此這壹天便成了黎家的壹個傳統節日。

為了慶祝三月三,準備工作要提前半個月進行。男子上山狩獵,把所獲獵物腌好封存;婦女在家舂米和做粽粑;青年男女準備漂亮的服飾和定情的禮物。

獵物和粽粑作為祭品,用以祭禮堂裏的祖先,若出獵無所獲。

10.廣西 農歷3月3日是什麽節日

廣西是我國少數民族相對集中的地方,所以“三月三”在廣西除了歌圩節外,習俗也很多。

漢族有吃地(薺)菜煮雞蛋的習俗。該日民間有流杯、流卵、流棗、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飯以及歌會等活動。 漢族過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後期陸續發展為河畔嬉戲、男女相會、插柳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有“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樣的詩句。宋代歐陽修也在壹首詞中寫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滿目繁華。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遊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唐宋時期仍在盛行。同時這個節日也是男男女女出遊踏青的日子,亦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女兒節。

漢族女孩在這壹天過女兒節臺灣、福建地區三月三為“三月節”,“采鼠麹(曲)草,合米粉為粿以祀其先”(清乾隆帝《臺灣府誌》),部分人士會選在三月初三的上巳節掃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四川忠縣等地有“三月會”,舉行紀念抗敵將領巴蔓子的盛大活動,是日,群眾擡巴蔓子的偶像繞城 *** ,後跟社火隊,玩龍燈、舞獅子,家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熱鬧非凡。

壯族,多於三月三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的節日,故又稱歌仙節。壯族多於三月三來掃墓,通常在三月三時蒸五色糯米飯。

侗族,多於節日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亦稱“花炮節”。

布依族,於節日殺豬祭社神、山神,吃黃糯米飯,各寨三四天內不相往來。瑤族以三月三為“幹巴節”,是集體漁獵的節日,並將捕獲的野物魚類按戶分配,***享收獲的歡樂,後雲集於廣場,唱歌跳舞,歡度佳節。

畬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烏米飯。 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起義軍抗擊官軍圍剿,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畬民為紀念此事,每年三月三要吃烏米飯, *** 對歌。在畬族民眾中,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此日,家家宰殺牲口,祭祀祖先。許多人家往往選擇這壹天舉辦婚禮。節日裏吃烏米飯。夜幕降臨時,則舉行篝火會,競相對歌。畬民善對歌,此日往往要邀請省內外各地的畬族歌手登臺獻藝,場面十分熱烈。節日裏還要趕舞場,跳起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同時還有問凳、操石磉、腹頂棍、操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競技。“三月三”節日活動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由於畬族以大分散小聚居的方式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居住環境的改變,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正在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也趨於萎縮,亟待加強保護。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為預祝“山蘭”(山地旱谷)和打獵豐收的節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們稱它為談愛日。關於它的來歷,有個美麗的傳說故事。

土家族的三月三,則是土家族的情人節了。三月三的那天,土家族的阿哥阿妹聚在壹起,以山歌為媒,以踩腳定親。

其他如水族、苗族、仫佬、毛南族等族都有各自傳統的三月三節日習俗。

“三月三、踏沙灘”是象山石浦鎮的壹種民俗。關於它的由來,有幾種說法。其中壹種說法與生產勞動有關:當地農歷三月初三前後,地溫和水溫開始升高,淺海辣螺爭相爬上灘頭繁殖。當地人便在這個季節去沙灘拾螺,由此產生 “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

如今,雖然灘頭資源逐漸枯竭,當地老人仍耐不住在這個日子帶著晚輩趕沙灘,重溫昔日拾螺的場面。“三月三、踏沙灘”的勞動場景,也逐漸形成壹個全新意的民俗文化活動。

如今的“三月三、踏沙灘”,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以民間民俗文化活動為主體,以體育、漁業競技項目以及所邀外地歌舞、雜技節目為陪襯的特點。其中的文藝表演多種多樣,除了跑馬燈、舞龍燈、彩閣巡遊等,還有據《辣螺姑娘招親》等民間故事改編的越劇表演,以及 “辣螺姑娘拋彩球”在觀眾中招親等娛樂活動。這些活動具有民俗性、群眾性、參與性和娛樂性等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