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後,老作家找到聶元帥,向國務院建議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碑園,以慰烈士英靈,教育後人。
紀念碑園位於興安縣城西南壹公裏的獅子山上,占地8萬平方米。從我的直播間望去,可以看到矗立在山頂的雄偉紀念碑。
烈士紀念碑園是壹組大型雕塑,藝術地再現了紅軍過桂北湘江的英雄場景。壹個雕像就是壹個“老遊擊隊員”。他捋了捋胡子,告別了家鄉的親人,跟著紅軍長征走了。三個頭分別是“孩子”、“女紅軍”、“青年指戰員”和青年紅軍,面容清瘦,眼神剛毅,臉上浴血奮戰後留下的傷痕依稀可見;這位閉著眼睛的女戰士仿佛置身於溫德爾·迪金森湘江。顯然,從她臉上發自內心的笑容,看到了她堅信革命勝利,為革命而死,無怨無悔的感情。只有孩子的眼睛是睜開的,整個雕塑仿佛通過壹個生壹個死的鮮明對比,呈現了當年湘江戰場的慘烈,也揭示了長征路上“生者偉大,死者光榮”。
正因為湘江突圍是紅軍長征中最慘烈、最悲壯、最輝煌的壹幕。為撫慰烈士英靈,教育後人,聶元帥建議並經國務院批準,於1993在廣西桂林興安修建紅軍長征突破湘江烈士紀念園。1996,紅軍長征60周年,紀念碑正式落成,也被列為全國100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壹。
這座主紀念碑建在海拔248米的獅子山山頂。嶽城嶺在東,都龐嶺在西,是毛主席著名詩句“五嶺飄零撕”中的五嶺之二。長征的紅軍為了用便利的交通工具擺脫敵人,很少走道路便利的平原,都是在山裏跋涉,所以全程都是有山相伴。現在在我面前的是壹片金色的稻田和壹個豐收在望的葡萄園。古老的靈渠穿過獅子山的西部。清澈的河水滋養著這片迷人的土地,撫慰著長眠於此的紅軍戰士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