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澳門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孩子,讓他們來傾訴“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春懷祖國之哀忱”,從而讓民眾從漠然中警醒,振興中華,收復失地。
此詩中,聞壹多以擬人的手法,將中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澳門“失地”比做遠離母親的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淩、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感情。
這種第壹人稱“獨白”的方式,不但讓人感到親切,而且極大地增強了歸屬感,使每壹首詩都灌註著被擄掠的血肉之軀的疼痛,強烈表達了對祖國母親深沈的眷戀。
失“子”之痛,是悲憤痛苦、失望絕望的凝聚,曠日持久的煎熬無疑會激發詩人的滿腔怒火,而烈火在心,憂心如焚,當然會增加詩人的掙紮和抗爭的痛苦。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自晚清開始,中國屢次受列強侵略。聞壹多在到美國留學時,各地的閱歷令他在留學期間心感悲憤,終在1925年將其愛國滿懷寫下《七子之歌》組詩,以寄愛國、思國之情。
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將這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懷抱的七個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訴他們被迫離開母親的繈褓,受盡異族欺淩,渴望重回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
寫作這組詩篇的時候,正值聞壹多在紐約藝術學院留學期間。在美國已經生活了將近三年的他,多次親身體會到種族歧視的屈辱,他所看到和聽到的壹切都激發起他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離鄉的經歷,使他更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也使他更加深了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熱愛。
因此,在這段時間裏,他創作了大量的愛國主義詩篇,壹方面懷念和贊美祖國,壹方面抒發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這組《七子之歌》就在這種背景下誕生了,寫完《七子之歌》的第二天,聞壹多就在寫給好友梁實秋的信中將之稱為“國家主義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