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從未停止過對西遊記後期故事的遐想,作家也是如此。許多關於西遊記的故事被搬上了銀幕。無論是《西遊記》中孫悟空與無天佛祖的鬼畜大戰,還是《蓮花燈》中孫悟空成為沈香大師,還是陳木勝主演的電視劇《鬥佛》中孫悟空在人間被劫。這些都是人們對孫悟空成佛後生活的想象。孫悟空真的能習慣成佛嗎?
我曾經年輕氣盛,也想過,如果我們生而自由,誰敢淩駕於我們之上?孫悟空應該是壹個桀驁不馴,不屈不撓,無憂無慮的孫悟空。他怎麽受得了靈山之上的紀律?靈山不是它的目的地,花果山才是。但是,漸漸的,看問題的角度變了,我開始考慮孫悟空從出生到現在的舉動是否成熟。我們認為他是反抗的英雄,因為他在反抗這個制度,但說到他的所作所為,他真的是對的嗎?
鬥佛是佛教中真實存在的事情,是三十五佛中接受儀式和懺悔的壹種。《佛教教義決定普尼經》中說,犯了五業的人,要在這三十五佛前懺悔。而抗佛是什麽意思?自然不是指逆天,殺伐等。佛教以慈悲為名。雖然有金剛怒目而視,但也不會主動打。所謂鬥,是指在修行過程中,與自私自利、自我執著作鬥爭,不斷秉持“無我”的正確觀點。同時,我們會與“我要,我要,我累,我怕”的執念作鬥爭,直到克服壹切自私的偏好,永遠享受和平。
而在孫悟空成佛之前,他在東海龍宮,在冥界,在天堂犯下的過錯,有多少是別人的過錯?孫悟空的夏龍宮得了海上之寶,驚擾龍王的水晶宮,強行索要藕絲走鞋,金鎖,鳳翼,紫冠,壹路打出去。去了陰間,在生死簿上劃掉了自己的名字,還把猴屬的名字也劃掉了,導致天地輪回出現問題。他被招上天,第壹次變成畢馬文打南天門,第二次變成吃蟠桃和丹藥的猴王,擾亂蟠桃黨。這更多時候是因為孫悟空對“我要,我要”的執念。
孫悟空在很多時候過著非常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做任何事情都是憑自己的情緒,但他還是有很強的能力。這樣的人孤僻,對這個世界漠不關心沒關系,但如果他和這個世界保持聯系,吃虧的只會是別人。他成佛後,打敗的是自己的自私和執念。自從去西天取經,他就壹直在變。他開始為別人著想,開始關心人,逐漸不再視人命如草芥。這才是唐僧對孫悟空真正的影響,讓孫悟空不再獨立於群體,給了孫悟空成佛的機會。
唐僧成佛的契機來自於吳超禪師傳授的《多心經》,他最終成就的是功德佛。此佛也是三十五佛之壹。以念誦檀香佛功德為名,可抹去前世,止齋僧之罪。而這似乎對應了孫悟空,唐僧對孫悟空的管教,孫悟空的規勸。是不是也在防止孫悟空的犯罪生涯?當然不僅僅是孫悟空,還有豬八戒、沙和尚,甚至小白龍。
所以《西遊記》中最後給他們起的佛號不是隨便賦予的。佛是完全的覺醒者,兩者沒有區別,只是各有各的功能。孫悟空克服了自己的自私和執念,最後成了鬥過佛。唐三藏消除和制止弟子的罪惡行為,幫助他們行善,最後成為壹個正直的佛,這是他們壹路走來的經歷所決定的,也就是說壹切都已經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