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見鹿”出自李白《戴天訪道士》。《訪戴天山壹道士》是李白早年在戴天山求學時寫下的五律。
犬吠聲中,桃花正濃。
樹深時見鹿,午不聞鈴。
野竹綠蒙蒙,飛泉掛藍峰。
沒有人知道去哪裏,我擔心兩三松。
翻譯:
微弱的狗叫聲夾雜著流水的潺潺聲,桃花是露珠。
在樹林深處,經常可以看到麋鹿。
中午來到溪邊,聽不到山神廟的鐘聲。
碧綠的野竹劃破藍天,白色的瀑布高懸在綠色的山峰上。
沒有人知道道士在哪裏,所以我不禁擔心幾株古松。
擴展數據:
創作背景:
據史書記載,李白的父親李恪是壹個“自我放縱”、“心高氣傲,不求官位”(範《唐左集李院士墓碑》)。而這種性格恰恰符合道家“夫不爭,而不能與之爭”和“道法自然”的思想
所以李恪很可能是在隨家人回蜀後,研究道家經典,研究道家思想的。在唐代,根據道教的層次和任務的不同,往往將道士分為七類:天真道士、神仙道士、隱逸道士、山中道士、和尚、居家道士和酒道道士(《道門焦桐必備用集》)。
其中“山道士”指的是壹個放棄世俗,投身深山老林的修行者。大康鎮的戴天山,東臨太華山、大礦山山,西臨前原山。最高的山峰海拔超過265,438+000米。常年雲遮霧繞,仙氣十足。自然是山僧修行隱居的首選。
直到今天,沿著花廟子東北的山路,穿過密林後仍保留著壹座道觀,名為“神龍山道觀”,供奉“三清”等道教神靈。由此可以推測,戴天山壹定是李白生活的盛唐時期江油壹處道教信仰氛圍濃厚的宗教名山。
論“氣候”,道教在唐代是“國教”,政治地位相當於現在的馬列主義。論“地理位置”,道教發源於四川,江油是其重要傳播地之壹。論“人和”,李白的父親李恪深受道家思想的影響。
深受巴蜀道教文化洗禮和熏陶的大詩人李白不厭其煩地到戴天山看望這位山中道友,也就不足為奇了。與道家的交往對李白思想性格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既培養了他熱愛自然、追求自由的性格,又形成了他求仙學道、隱居的高雅風格。
可以說道家思想對他的人生影響很大。唐朝和今天不壹樣。移動電話和電話並沒有被發明。外出拜訪朋友通常取決於運氣或約會。李白這次倒黴了。他費了很大的勁爬上了高高的戴天山,但是他沒有看到山上的道士。
他可能下山去辦什麽事了,也可能出去拜訪朋友了。總之他不在道觀,讓李白閉眼。李白失望之余,寫下了這首《訪戴天道士》。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戴天山道士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