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也稱《詩》、《詩三百》)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有其突出的地位。但是,關於這樣壹部偉大的著作,由於年代久遠,至今在許多方面依然眾說紛紜,無法作出定論。孔子是否刪過《詩》就是壹個懸案。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對《詩》還沒有真正認識到它的文學價值,所以對它的作者、編定者、編著年代等問題,不大可能進行探討。直到漢代,司馬遷為了寫《史記》才對《詩經》及孔子進行了研究,提出了孔子刪《詩》的觀點,這種觀點就壹直延續到今天,並不斷得以補充、發展。主張這種說法的理由主要有三點:第壹,漢代距離春秋、戰國不遠,司馬遷所依據的材料自然比後人要多,也更加可靠。第二,古代大小國家有1800多個,壹國獻壹詩,也有1800多篇,可見古詩本來是很多的。孔子從前人已收錄的3000多篇詩中選取305篇編為集子,作為教科書,是可能的。第三,對照書傳中所引可知《詩經》中有全篇未錄的或錄有章句等情形,這種情況也與刪《詩》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