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初中九年級語文下冊課件:《斷章》
教學目標
(壹)知識與能力
1、了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2、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習慣,鍛煉交流、表達能力;
3、理解並分析短詩的主旨;
(二)過程與方法
1、詩歌鑒賞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拓展升華”的過程進行;
2、學生自主學習基礎上,小組合作學習,***同探究;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朗讀,分析意象特征,在交流討論中理解詩歌主旨。引導學生體會詩歌中真、善、美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關註自我、關註生活、關心人民的意識和情感。
教學重、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寫鑒賞性小短文。
教學設想
布置同學預習五首短詩,並讓同學挑選壹首詩寫了壹點鑒賞性評論。從同學課前預習作業情況看,多數同學對於這五首詩的主旨把握均較為準確,也存在多種解讀,問題在於許多同學在闡述詩歌主旨的解讀過程時,表述還欠嚴密,賞析時還不能做到有理有據。因而,在組長匯報本組討論情況時,須特別強調在陳述本組觀點之後需闡明這些觀點是如何得出的,可允許組員補充說明,***同完成任務。
教學流程
壹、新課導入
我國古代詩論中有所謂“詩無達詁”論,(“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認為不同和讀者對於同壹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謂“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個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因此在文學閱讀過程中特別強調讀者參與。這些說法都說明了在文藝鑒賞中存在著理解和審美的差異性,即不同的鑒賞者對同壹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二、解讀《斷章》
1、介紹作家作品: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詩人、學者。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誌摩,深受賞識,徐誌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我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此外,在這壹時期,卞之琳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出過壹本名為《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以後,卞之琳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雕蟲紀歷》《十年詩草》《人與詩:憶舊說新山山水水》《小說片斷》《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等。
卞之琳於20世紀30年代出現於詩壇,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於法國象征派,並且善於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註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壹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詩人主張“未經過藝術過程者不能成為藝術品,我們相信內容與外形不可分離”。卞之琳創作態度嚴謹,孜孜不倦地探索“藝術過程”中的轉化與表現,即使對新詩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變化和創新,更不用說在詩的意象、內容方面。有些詩作被譯成多種文字,並成為海外學者專題研究的對象。在半個多世紀中,詩人堅持不懈地進行詩歌創作和理論研究,成功地實驗和引進了西方多種現代詩歌形式,對中國象征主義、現代主義詩歌的發展開拓了新的景觀,有著很大的啟蒙意義和重要的貢獻,並取得了相當的藝術成就。
2、整體把握
卞之琳是30年代現代詩派的重要詩人,《斷章》寫於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這首詩雖只短短4行,卻試圖用簡明的意象闡釋深刻的道理。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妳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妳”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妳”。“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子”,而相對於夢見“妳”的人來說,“妳”則像窗外的明月壹樣,“裝飾”了他們的“夢”。
這首詩從字面上看非常簡單,好像看壹遍就懂了。但看完後又覺得不全懂,似乎簡單的字眼裏藏著很深的道理。學者、翻譯家李健吾認為,這首詩是在“裝飾”兩個字上做文章,暗示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蘊含著無奈的悲哀。卞之琳本人卻不以為然,他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壹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妳)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妳)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又說:“我的意思是著重在相對上。”這樣看來,詩人的主要意圖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不論自覺與不自覺都可能發生的這樣或那樣的相對關系。如此抽象的哲理,卻能通過這樣壹首極其短小、通俗易懂、畫面鮮明的小詩表現出來,其高超的表現技巧令人佩服。
三、問題探究:
1、《斷章》壹詩中,詩人是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闡釋抽象的哲理的?
《斷章》的4行詩,是4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了聯系。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子”“妳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壹點上又發生了聯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耐人尋味。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理。
2、有人說《斷章》是壹首情詩,還有人說它是壹首哲理詩,妳說呢?
關於《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是壹首愛情詩,橋頭的“妳”在白天是樓上人心目中的風景,在夜晚是樓上人夢中的“裝飾”。壹個是白天夜晚都在關註著、想念著心中的人;另壹個是被別人深愛著,自己卻沒有感覺。詩人自己說他的意思著重在“相對”上。他通過對自己剎那間感觸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來的哲學深思:在同壹時空中,作為主體的人或物,有可能變成客體,客體又可能變成主體。原來,《斷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過兩幅生動、優美的畫面隱喻、暗示出來的,需要讀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壹種創造。
3、這是我中學時代很喜歡的兩首詩,當我讀著《斷章》和《錯誤》時,這兩首詩就在眼前晃著,同學們能不能說壹說其中的原由?
明確:閱讀時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很相似。(可就詩意與同學簡單進行交流)
教師點撥:讀詩若能抓住詩中意象進行聯想和想象,就能較準確地把握作者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了。
4、品讀《斷章》,討論小結:從字面上看,《斷章》極其短小,好像看壹遍就懂,又似乎覺得簡單的字眼裏蘊藏著很深的道理。仔細品味,妳認為作者的寫作意圖是什麽?
5、學生分組討論,力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1)請組長匯報本組解讀《斷章》的總體情況;
(2)課件展示學術界對《斷章》的幾種解讀;
(3)教師可提供幾組有關《斷章》詩意的資料:
A)學者、翻譯家李健吾先生認為,這首詩在“裝飾”兩字上做文章,詩面呈浮的是不在意,暗地裏卻埋著說不盡的悲哀--人生不過是互相裝飾。
B)評論家章亞昕認為,《斷章》寫了壹位絕代佳人。詩人不去說“妳”如何美,而是去敘述她如何成為如癡如醉的審美對象、“風景”的壹部分,而是去描寫她如何成為日思夜想的戀愛對象、“夢”中的花朵。不寫她的外貌,而寫她引起的癡情,就能造成抒情的內在,意味的微妙。(詩人臧克家也有同感)
C)《斷章》這首小詩,詩人回憶它的創作過程說:“此四行無意中得之,原擬足成壹首完整的詩,接著感到說完了,也無需多說,可獨立成篇,故名《斷章》。”“寫於壹九三五年十月,觸景生情,儲藏在記憶中,當還遠遠早於這個日期”。“這是抒情詩,當然說是情詩也可以,但決不是自己對什麽人表達思慕之情,而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壹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妳”)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妳”)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意味進壹步體會,也就會超出壹對男女相互關系的意義。”
小結: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壹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壹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讀同壹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鑒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教師要抓住“妳”“風景”“明月”“夢”幾個意象作適當的補充。)
6、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當場背誦。
四、拓展延伸
補充余光中《連環》壹詩,讓學生進壹步感知詩無達詁、個性化解讀這種閱讀特點。
連環--仿卞之琳詩意
余光中
妳站在橋頭看落日/落日卻回顧/回顧著遠樓/有人在樓頭正念妳
妳站在橋頭看明月/明月卻俯望/俯望著遠窗/有人在窗口正夢妳
篇二初中九年級語文下冊課件:《斷章》
壹、教學目標
1、簡單了解作者卞之琳
2、理解詩歌的朦朧性,賞析詩歌
a、體會詩歌中的意象
b、各種對詩歌的理解
3、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學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理解詩歌的主旨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詩歌,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壹個不陌生的詞了,我們也學過許多詩歌,像《雨巷》,《再別康橋》等等,這些詩歌的感情很細膩,大家能夠很好的理解掌握,今天我們學習的這首小詩,有些不壹樣,短短的4句話卻引起了諸多的理解,俗話說“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千個哈姆雷特”,現在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斷章》,看看妳是怎樣的哈姆雷特?
2、簡單介紹作家卞之琳
卞之琳(1910—2000),祖籍江蘇溧水,生於江蘇海門。詩人、學者。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曾擔任了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中國莎士比亞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是莎士比亞和英詩翻譯名家。主要作品有:《漢園集》《雕蟲紀歷》《十年詩草》《人與詩:憶舊說新山山水水》《小說片斷》《莎士比亞悲劇四種》《英國詩選》等。他的詩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詩精巧玲瓏,聯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註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於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的內容並進壹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涵,詩意偏於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
3、意象分析
四個意象:人、明月、窗子、夢表達了世間萬物相互關聯、平衡相對、彼此依存的哲理。
那個“站在橋上看風景”的“妳”,面對著眼前的美景,顯然是壹副心醉神迷之態,這從他竟沒有註意到“看風景人在樓上看妳”的側面烘托上就可看出。耐人尋味的是,那個顯然也是為“看風景”而來的樓上人,登臨高樓,眼裏所看的竟不是風景,而是那個正“站在橋上看風景”的“妳”。這樓上人為何不看風景專看“妳”,是什麽深深迷住了那雙眼,是什麽深深打動了那顆心?這耐思耐品的壹“看”,真可謂是風流蘊藉,它使那原本恬然怡然的畫面頓時春情蕩漾、搖曳生姿,幻化出幾多饒有情趣的戲劇性場面來:那忘情於景的“妳”定是個俊逸瀟灑、雲遊天下的少年郎,那鐘情於人的樓上人定是個寂寞思春、知音難覓的多情女,壹個耽於風光,憨態可掬,孰不知壹舉壹動攪亂了幾多情絲;壹個含情脈脈、癡態可憐,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誰知?真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在人生旅途上又有多少這樣的萍水相逢、壹見鐘情、轉瞬即逝而又經久難忘的壹廂戀情啊!而詩人正是以這短短的兩行詩給那電石火花般的難言之情、難繪之景留下了永恒的小照,引人回憶,激人遐想。
詩的上節以寫實的筆法曲曲傳出了那隱抑未露的橋上人對風景的壹片深情,以及樓上人對橋上人的無限厚意,構成了壹幕“落花有意,流水無情”的戲劇性場景。但多情總被無情惱,那無情的風景,那忘情於景的橋上人能否會以同樣的深情厚意,來回報那鐘情於己的多情之人呢?面對著生活中這司空見慣的、往往是以無可奈何的遺憾惋惜和不盡的悵惘回憶而告終的壹幕,詩人在下節詩裏以別開生面的浪漫之筆給我們作了壹個充溢奇幻色彩、蕩漾溫馨情調的美妙回答。
時間移到了月光如洗的夜晚。橋上人和樓上人都帶著各自的滿足與缺憾回到了自己的休憩之所。可誰又能想到,在這壹片靜謐之中,白日裏人們所作的感情上的投資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回報。
“明月裝飾了妳的窗”,這不就是自然之景對橋上人白日裏忘情於景的知遇之恩的熱情回報嗎?從“妳”的那扇被“明月裝飾了”的窗口上,我們可以想見到,此刻展現於橋上人眼際的會是壹幅多麽美麗迷人的月夜風光圖啊!那橋、那水、那樓、那船、那柳……那窗外的壹切壹切都溶在這壹片淡雅、輕柔、迷朦、縹緲的如織月色之中,與白日艷陽照耀下的壹切相比,顯得是那麽神秘,那麽奇妙,那麽甜蜜,那麽愜意。面對這月光下的美景,怎能讓人相信自然之景是冷漠無情、不解人意的呢?怎能不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強烈鐘愛呢?妳愛自然,自然也會同樣地愛妳--這就是詩的理趣所在吧!
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報了橋上人的多情,而橋上人又該以怎樣的方式來回報樓上人的壹片美意呢?詩以“妳裝飾了別人的夢”這壹想象天外的神來之筆對此作了饒有情致的回答,從而使樓上人那在現實生活中本是毫無希望的單戀之情得到了愜意的宣泄。
這個被“裝飾”了的夢對於它的主人來說無疑是壹次心靈奧秘的深切剖白,它再明白不過地顯示了那被各種外部因素所壓抑的單戀之情是多麽地強烈灼人。而那橋上人之所以能由眼中人變為夢中人,不正因為他是意中人的緣故嗎?詩裏雖然沒有壹句愛情的直露表白,但這個玫瑰色的夢又把那沒有表白的愛情表現得多麽熱烈、顯豁,而由這個夢再來反思白日裏的那壹“看”,不是更覺得那質樸無華的壹“看”纏裹了多少風情,又是多麽激人遐思無盡嗎?
如果僅以“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構圖來表現單戀之情的奇妙迷人,那就顯得太平庸壹般,流於俗套了。詩的精妙新奇之處就在於,這個夢的主人不僅僅是夢的主角,而且還從這場愛情角逐的主動者位置上退居下來,而那個橋上人也已不再是毫無知覺的愛的承愛者,他是以主人的姿態在夢裏扮演了壹個愛的施予者的角色,他在盡其所能地“裝飾”著這夢,而且,他也是在按著樓上人的心願來“裝飾”著這個夢的。我們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去詳盡地描繪出這個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奇妙夢境,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被“裝飾”了的夢壹定是無比甜蜜、無比美滿、無比浪漫、無比美麗的。總之,樓上人那壹片落花之意,終於得到了橋上人那流水之情的熱烈的、遠遠超過希望值的豐盛回報。在這裏,“落花有意,流水無情”這句千百年來伴隨人生長河,永遠給人以惋惜、懊喪的格言也失去了它真理的意義。
但夢畢竟是夢,它代替不了現實;裝飾也只是裝飾,它總會露出虛幻的面目。當第二天紅日高照,酣夢醒來,那樓上人“梳洗罷,獨倚望江樓”時,又該是怎樣的壹種心情了呢?但相信,那已經盡情地領略了“落花若有意,流水亦含情”的甜蜜夢境的樓上人,定會從常人所有的那淡淡愁緒之中解脫出來,定會以更美好的憧憬,更深沈的愛心,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的。
當我們品評著這首小詩的不同凡響的題旨,流連於這首小詩的含蓄雋永的意境之中時,我們為什麽還要作繭自縛,像詮釋壹道深奧的哲學命題那樣去對它作枯燥乏味的理性分析呢?
4、問題探究
有人說《斷章》是壹首抒情詩,也有人說《斷章》是壹首哲理詩,妳怎麽看?
a、從愛情的角度看
b、從體驗感受意象審美意境的角度
c、從哲理的角度看
5、背誦並寫壹篇鑒賞性的文章。
板書
斷章
卞之琳
妳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
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子,
妳裝飾了別人的夢。
1、了解認識卞之琳
2、意象人明月窗子夢
3、抒情詩or哲理詩a、愛情
b、哲理
篇三初中九年級語文下冊課件:《斷章》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解讀“詩無達詁”的特點,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解讀;
2、以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質疑的學習習慣,鍛煉交流、表達能力;
3、理解並分析短詩的主旨。
教學重難點
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分析詩歌主旨,寫鑒賞性小短文。
教學流程
壹、新課導入我國古代詩論中有所謂“詩無達詁”論,(“達詁”的意思是確切的解釋或理解)認為不同的讀者對於同壹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西方也有所謂“壹千個讀者,就有壹個千個哈姆雷特”的說法,因此在文學閱讀過程中特別強調讀者參與。這些說法都說明了在文藝鑒賞中存在著理解和審美的差異性,即不同的鑒賞者對同壹作品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壹特點便突出體現在今天我們學習的壹首現代詩《斷章》
二、解讀《斷章》
1、介紹作家作品(PPT)卞之琳193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英文系,就學期間曾師從徐誌摩,深受賞識,徐誌摩不僅將卞之琳的詩歌在其我的《詩刊》上發表,還請沈從文先生寫題記。因為這段經歷,卞之琳被公認為新文化運動中重要的詩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詩人。此外,在這壹時期,卞之琳與何其芳、李廣田還合出過壹本名為《漢園集》的詩集,因此三人又被合稱為漢園三詩人。
2、整體把握卞之琳是30年代現代詩派的重要詩人,《斷章》寫於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詩人通過對“風景”的剎那間感悟,涉及了“相對性”的哲理命題。“妳站在橋上看風景”,而相對於樓上的人來說,橋上的“妳”就是他們眼中的風景,他們“在樓上看妳”。
三、問題探究:
1、《斷章》壹詩中,詩人是怎樣用形象的畫面來闡釋抽象的哲理的?《斷章》的4行詩,是4個形象的畫面。前兩個畫面,“妳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妳”,表面似乎互不相關,“橋上”“樓上”這兩個地點,卻在看風景時發生了聯系。後兩個畫面,“明月裝飾了妳的窗子”“妳裝飾了別人的夢”,窗子與夢互不相關,卻在“裝飾”這壹點上又發生了聯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畫面,幾個毫不相關的事物,經過詩人精心構思與組合,變得耐人尋味。它闡釋了詩人心中思考的“事物的息息相關”的抽象哲理。
2、有人說《斷章》是壹首情詩,妳說呢?關於《斷章》這首詩的旨意,歷來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認為這是壹首愛情詩。
3、學生分組討論,力求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請組長匯報本組解讀《斷章》的總體情況
小結:優秀詩作的深層意蘊是不可窮盡的,就像壹道包含有無窮解的方程壹樣,具有多個層面,不同層面之間又互相交織與折射,從而使詩歌衍生出不同的含義來。不同的讀者讀同壹首詩,由於生活環境、文化傳統、藝術觀念、鑒賞心境等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期待,產生全然不同的發現。
四、作業: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當場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