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出了909位進士的地方,竟然不是江浙,而是四川眉山
趣味解讀神話,詼諧笑談歷史,輕松品味文化 歡迎關註「 ”那個小神仙”,帶您看中華上下五千年 分類:歷史文化解讀、地域文化解讀、名人名家 字數:5500字,閱讀約8分鐘 四川眉山,坐落於西南壹隅,北接成都。歷史上的眉山因「 ”三蘇父子”(蘇洵、蘇軾、蘇轍)而名聲大噪,如今的眉山市區內仍有蘇氏父子的祠堂「 ”三蘇祠”,紅墻綠水,亭臺樓閣,古木環繞,竹林盈翠,環境非常優美,加之文化底蘊深厚,每年吸引大量的遊客前來。 在宋代,眉山還是全國有名的「 ”進士之鄉”,進士數量遠超其他地區,就連當時的盛產進士的江浙壹帶也難以比擬。 根據楊文等人綜合《雁塔碑》(進士題名碑)、《眉山縣誌》和《眉山市人物誌》等文獻的統計,眉山在兩宋時期總***有909進士(數據來自楊文等人著《兩宋眉山進士群體研究》)。 根據《元豐九域誌》所載,兩宋時期,眉州領眉山、彭山、丹棱、青神4縣,所轄區域小,也不是當時的西南地區的經濟政治中心,但卻出了909名進士,數量甚至超過了當時的成都,不得不說是壹件奇事。 四川眉山遠景樓 那兩宋時期眉山著名的進士有哪些呢?產生這麽多進士的原因是什麽呢?我們不妨來探討壹下。 壹、進士之鄉,千載詩書城 兩宋時期的眉山考取進士的人數遠超全國平均水平,以當時的全國的科舉大省浙江作比較,以浙江大學龔延明、祖慧教授的《宋登科記考》為準,北宋時期浙江進士有1657人,南宋時期有5926人,總***7583人。 而當時的浙江***有11州66縣,平均下來每州(每縣)約有98人,眉山4縣進士***909人,平均每縣約227人,遠遠高於浙江的平均水平。 跟當時四川成都府比較來看,成都府的進士661人,在全國範圍內來看已經很是不錯,但與眉山的909人來說,還相差較多。 放到全國範圍內來看,兩宋***取進士42390人,眉山進士人數占全國進士總人數的2.14%,平均每壹百個進士當中,就有兩個是眉山人。 對於只有二十鄉、六鎮,兩萬多戶的眉山來說,有如此之成績,著實是令人驚嘆。難怪宋仁宗皇帝感嘆:「 ”天下好學之士皆出眉山。” (圖源自楊文等著《兩宋眉山進士群體研究》) 二、各大家族英才輩出,個體壹流 兩宋時期,眉山地區文化氛圍濃厚,在加上宗法制的影響,產生了很多以學術、政治立身的士人家族,這些父子、兄弟聞名者甚多,多人考取進士,光耀門楣。 眉山文廟《雁塔碑》記載:「 ”中甲、乙科者(進士)八百八十余人,而氣節文章蘇氏坡(蘇軾)、潁(蘇轍)外如田(錫)、任(孜)、家(鉉翁)、孫(抃)照耀史冊者。” 這段資料中提及的蘇軾、蘇轍、田錫等人是眉山進士中佼佼者,他們的家族也是眉山當地有名的士人家族。 兩宋時期眉山聞名的士人家族較多,根據統計狀況來看,***有9個,分別是:眉州蘇氏、眉州家氏、眉州唐氏、眉山任氏、眉山王氏、青神楊氏、丹棱李氏、眉州史氏、丹棱史氏。 我們暫選其中典型的四個家族談論: 1、蘇氏家族 眉山三蘇祠 蘇氏家族應該是最為人們熟知的了,「 ”三蘇父子”的盛名壹直到今天都是眉山的名片,蘇氏家族以文學著稱。 蘇序應當是蘇氏家族第壹代,雖然學問不精,但是勝在蘇序有遠見,家中大量購買書籍,重視孩子的教育。 蘇渙,蘇序次子,公元1024年(宋仁宗天聖二年)進士,為寶雞主簿。《全宋詩》卷二三壹錄其詩壹首《贈劉諷》。 林下人歸少,君歸不待年。能令兩蜀士,嘆甚二疏賢。 三子蘇洵(蘇軾之父)雖然平生27歲才開始讀書,未考中進士,但是卻是宋代有名的文章大家,所作的《六國論》博辯宏偉,有縱橫之勢。 蘇軾曾經在《鳧繹先生文集序》中贊美父親:「 ”先生之詩文,皆有為而作,精悍確苦,言必中當世之過。……其遊談以為高,枝詞以為觀美者,先生無壹言焉。” 到了蘇軾、蘇轍這壹代,蘇氏家族進入了巔峰時期。嘉祐二年(1057),京城大考在即,在此之前,蘇洵帶著兒子蘇軾和蘇轍進京,這年蘇軾21歲,蘇轍18歲。在蜀人張方平的推薦之下,歐陽修看了蘇洵送呈的文章,對其《六國論》壹文贊不絕口,認為可與荀子比擬。 嘉祐二年正月,蘇軾蘇轍兄弟在禮部考試中脫穎而出,兄弟二人同時考取進士,聲名大噪。二十壹歲的蘇軾更是考取了第二名的好成績。三月,蘇軾兄弟二人同科及第,蘇洵的《六國論》被人爭相傳誦,三蘇父子壹時風光無兩。 雖然三人後來的仕途皆不夠順利,但是並不妨礙他們因才華名垂千古,特別是蘇軾更是成為有宋壹代文人巨擘。 蘇軾畫像 蘇軾是北宋中期最偉大、最全能的文學家。其散文縱橫捭闔,切中時弊,直接探討經世治國之事,有強烈的個人特色。其詩壹方面反映當時現實,直接把詩歌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另壹方面又歌詠自然,清新脫俗,想象出奇,時刻蘊含人生哲理。 蘇軾最突出的成就在於極大得推動了詞的發展,擴大了詞的創作領域,他的詞的內容極其豐富:抒情、愛國、懷古、贈送酬唱、離別思念、詠物、描寫農村。 蘇軾為人頗為不羈,性格曠達,表現在詩詞的創作上,就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通脫豁達、瀟灑飄逸的風格。這樣有魅力的蘇軾,使得他在千百年來受到無數文人誌士的喜愛。 其詞《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最能體現其超脫豁達的性格特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壹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既不以風雨而憂,也不以晚晴而喜的生活狀態,無不凸顯了他內心的強大,以及自我精神世界的充實。 2、李氏家族 眉山的其他家族在蘇氏家族的光芒掩蓋之下,較少為人所知,但就其成就來說並不比同時代的家族遜色,這些家族的不僅考取進士的人數多,而且著述豐富。 眉山丹棱李氏家族,也出了5個進士。與蘇家的文學不同,李家主要是在史學方面成就巨大。 紹興八年(1138),李家李燾登科進士,授成都府華陽縣主簿,但李燾壹心學術,沒有就任,轉而到丹棱龍鵠山讀書。直到紹興十二年秋,李燾才赴任。 李燾壹生博覽群書,著述頗豐。據記載,有《巽巖文集》、《四朝通史》、《春秋學》等五十多種,但是大多散佚。 其成就最高的是編纂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現存五百二十卷),是中國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斷代編年史。 該書仿造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體例,記載宋太祖趙匡胤到宋欽宗趙桓年間之事,史料價值很高。 紀昀等贊其博覽群書,對歷代典故熟記於心,《續資治通鑒長篇》記載之事詳盡連貫,是讀史之人必讀之書:「 ”燾博極群書,尤究心掌故。……其(《續資治通鑒長編》)淹貫詳贍,固讀史者考證之林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李燾之子李垕(厚)繼承父親學識,也考取了進士。 《全宋文》簡略記載了其生平:「 ”李垕,字仲信,丹棱(今四川丹棱)人,李燾長子。乾道四年,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與其父李燾同掌史事,時人榮之。” 李垕為人正直,往往在朝廷之上直言勸諫,頗受人尊重。 當時,李燾父子同為朝廷史學重臣,又都是眉山人,時下有人將他們與蘇氏父子並論。明代楊慎就曾說:「 ”垕與二蘇並列上等,其文行真不可及哉!” 3、唐氏家族 丹棱唐氏家族跟蘇氏家族壹樣,是以文學著稱的家族,時代比蘇氏家族稍晚。 唐氏家族的第壹代文人根據確切記載應當是唐淹,唐淹此人在嘉祐、治平年間非常有名,學者都爭相拜他為師,受他指點的學者就有數百人,是壹代經學大師。 唐淹之子唐庚的崛起使得唐氏家族在眉山成為真正的士人家族,在當地非常有名望。 唐庚,字子西,唐淹次子,有「 ”小東坡”之稱,存世的作品有《眉山唐先生文集》,其文學成就超過父親唐淹。 宋代劉克莊誇贊其詩文不比蘇門的秦觀、晁補之等人遜色:「 ”子西詩文皆高,不獨詩也。其出稍晚,使及坡門,當不在秦(觀)、晁(補之)之下。” 唐庚為蘇軾同鄉,文學思想深受蘇軾影響,詩歌細密工致,錘煉字句,意蘊深長。以其《春歸》為例: 「 ”東風定何物?所至輒蒼然。小市花間合,孤城柳外圓。禽聲犯寒食,江色帶新年。無計驅愁得,還推到酒邊。” 雖為詠春之作,但起首兩句氣勢不凡,東風浩浩蕩蕩而來。春花繁盛、柳樹新芽,壹派生機。但詩人以樂景襯哀情,最後兩句轉筆壹寫心中之愁苦。樂景之中,哀情更甚,寫作手法別出心裁,構思巧妙。 除了詩歌之外,其散文精悍簡練、邏輯縝密,被當時的太學生奉為文章典範,爭相模仿。 4、家氏家族 眉州家氏,根據史料記載有名的十二人當中,就有5人為進士。家勤國、家安國、家定國三兄弟同為進士,三人從劉巨讀,與蘇軾兄弟是同門友。 家勤國著有《春秋新義》,家安國著有《春秋通義》,家定國有詩文集。 家氏家族在家勤國三兄弟之後又出了兩位進士,分別是家勤國的兒子家願和家鉉翁。 家鉉翁,號則堂,傳說他「 ”翁身長七尺,狀貌奇偉,威嚴儒雅。”德祐二年,賜進士出身,曾任戶部侍郎、端明殿學士。 明末,元軍兵臨城下,丞相丞相賈余慶、吳堅向各地太守發布檄文,命令投降,只有家鉉翁堅決不投降,「 ”宋亡,守誌不仕”,堅守文人誌士之民族氣節。1294年,元成宗即位,家鉉翁才被放還,時年82歲。 家鉉翁著有《則堂集》六卷,《彊(強)村叢書》輯為《則堂詩余》壹卷,詞存三首收於《全宋詞》中。 三、起底進士之鄉緣由: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1、經濟繁榮,社會穩定,大量文人遷入 眉山位於成都平原之上,平原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在唐代之時,成都就是名列前茅的經濟發達地區之壹,有「 ”揚壹益二”之美稱。眉山毗鄰成都,受成都地區的帶動,經濟穩定且繁榮。 唐代末年,北方戰亂紛飛;北宋末年「 ”靖康之亂”;南宋末年的宋金戰爭,中原各地受盡戰亂之苦。而居於四川盆地之內,受戰爭影響最小,其他地方民不聊生,四川卻「 ”三川晏寧,五稼豐稔”。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經濟上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給予文化巨大的發展空間,巴蜀地區的文化快速發展,甚至有學者認為唐宋時期的巴蜀能與當時的儒家文化中心齊魯比肩。 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穩定還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湧入四川避難,《宋史》之中就說:「 ”天下將有變,而蜀為最安處。” 眉山跟成都同在成都平原上,雖然經濟不足成都發達,但是在戰爭年代,大多數文人以為成都作為四川首府不夠安全,轉而到了周邊的城市,眉山就成了最好的去處。 上文中提到到兩宋眉山的9大士人家族,其中眉州蘇氏、眉州家氏、眉州唐氏、青神楊氏、丹棱李氏、眉州史氏、丹棱史氏,都是移民家族。 比如丹棱李氏,是唐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後,其祖上在經歷北宋末的「 ”靖康之難”後,舉家遷到了眉山丹棱。 文人墨客的大量湧入,使得原本屬於儒家文化邊陲的眉山縣,中原文化和巴蜀本地文化的大混血,使得當地的文化得到突破性的發展。 來到眉山的文人們在此繁衍生息,特別是大家族中有曾在朝為官者,他們的科舉、官場經驗豐富,通過各種途徑傳授給當地的學者。 2、宋代四大刻書中心之壹,學校數量多,教育繁榮昌盛 宋代刻書業非常發達,所印之書精美細致,善本較多。 陳先行《國寶大觀》說:「 ”宋代的刻書地點相當多,除首都汴梁外,浙江杭州、福建建陽與四川眉山是主要刻書中心。” 宋代時期,眉山成為全國三大刻書中心之壹,無論是官刻、家刻,還是坊刻都非常發達。 官刻書籍影響最大的是紹興年間井憲孟在眉山刻印的《眉山七史》,又稱 《宋蜀刻七史》,包括《宋書》、《南齊書》、《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周書》7部史書。 宋代紹興年間井憲孟在眉山刻印的《七史》 《眉山七史》刻本書版從宋代壹直用到清代,在嘉慶年間毀於火災,保存了七百多年。 家刻方面,眉山書坊刻印了大量唐宋時期的文人集子,如:李白、李賀、孟郊,三蘇父子、秦觀等。眉山書坊還刻印了《冊府元龜》,印刷清晰精美,雕刻認真,特點鮮明,在全國範圍內傳播很廣,今天國家圖書館藏有眉山刻《冊府元龜》殘本。 坊刻方面,眉山的書坊號較少,史上留名的只有書隱齋和萬卷堂。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眉山是官刻、家刻還是坊刻,都在全國位於前列。眉山刻書業的發達,極大地滿足了眉山學子對於書籍的大量需求,促進了當地教育的發展和繁榮。 不只如此,宋代時期的眉州雖然所轄區域小,但是學校眾多,教育異常繁榮。 《賓退錄》記載,眉州有學校13所:「 ”嘉、眉多士之鄉,凡壹成之聚,必相與合力建夫子廟,春秋釋奠,士子私講《禮》焉,名之曰鄉校。亦有養士者,謂之小學。眉州四縣,凡十有三所。” 可以這樣說,刻書行業的繁榮與學校的大量興建,為眉山進士的井噴式發展提供了溫床,物質與精神上的滿足促使了當地教育的蓬勃發展。 3、大家族的地緣影響,鄉人以考取功名為榮 眉山士人大家族眾多,這些家族學者考取進士之後,或在朝為官,或在鄉授業,成為壹方備受尊重的老師,社會地位很高。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之下,吸引了大量的文人投身於科考,希望通過科舉之路改變自己乃至家族的命運。 祝尚書在《論宋代文化中的「 ”眉山現象”》壹文中說:「 ”壹旦某人以文學成功,由於地緣關系,它首先會在本地引起響應,乃至帶動本地的崇文風氣,推動本地文學家族的形成。” 特別是三蘇父子名噪京城,所作之文章被世人爭相傳閱,讓眉山學者艷羨不已。蘇氏家族的崛起,大大影響了眉山的文學風氣,時下學者以文學為榮。 曾鞏《贈職方員外郎蘇君(蘇洵之父蘇序)墓誌銘》載:「 ”蜀自五代之亂,學者……安其鄉裏,皆不願出仕。君獨教其子渙(蘇洵二兄)受學,所以成就之者甚備。至渙以進士起家,蜀人榮之。意始大變,皆喜受學。及其後,眉之學者至千余人,蓋自蘇氏始。” 四川的學者在宋代之前,受五代之亂的影響都安於現狀,不願考取功名做官。自從蘇軾的二叔蘇渙考取進士之後,蘇氏家族開始發家,於是蜀人思想大變,學習的熱情空前。 蘇氏家族推動了眉山其他家族的人才的不斷湧現,比如我們上文提到的有「 ”小東坡”之稱的唐庚(唐氏家族)、李燾父子(李氏家族)、跟蘇軾兄弟是同門友的家勤國三兄弟(家氏家族),無壹不受蘇家影響。 不得不說,大家族的地緣影響非常深厚,直到今天,蘇氏家族勤學篤行的家風仍舊影響著眉山人民。 歷史上的眉山雖然是西南隅壹小城,經濟的繁榮、社會的穩定,刻書行業的發達、教育的繁榮、各大文人家族的地緣影響等多重因素交織之下,兩宋時期的眉州出現了909名進士,成為了科舉文化史上不可企及的巔峰。 #三蘇祠##眉山##歷史冷知識#@今日頭條@頭條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