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化垛田風光帶
·興化烏巾蕩
·興化大縱湖風光帶
·興化鄭板橋故居
·興化施耐庵陵園
·興化鄭板橋陵園
·興化寶嚴古寺
·興化劉熙載故居
興化名勝古跡
2007-06-07 19:29:35
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故居位於興化東城灣古板橋鄭家巷。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壹。乾隆元年前曾居於此。故居坐北朝南,有門樓,上下屋,小書齋,小庭院天井,廚房等,屋內陳列有關鄭板橋的文物資料、書畫、塑像等。
壹座普通的民宅,就因其主人的非凡影響,而令遊人刮目相看,這便是海內外文人墨客心儀神往的興化“板橋故居”。
走進故居,迎面可見趙樸初、劉海粟題寫的“鄭板橋故居”和“鄭燮故居”兩塊大匾。
故居為粉墻灰瓦,面積雖不大,倒可暫避喧囂。院中信步,能靜聽自己的腳步聲在院子裏回響。
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蓋世,曾是清代“揚州八怪”的領銜人物。鄭家世代讀書,可謂書香門弟。鄭板橋在這裏度過青少年時代,直至乾隆元年,他44歲中進士後才從這裏走出家門。
板橋故居在興化東門外的鄭家巷。興化的竹子並不多,可這壹帶很特別。從古板橋進城,須經過壹條二百余步的竹巷。竹巷裏,家家以竹為業。板橋在這種隨處見竹的環境裏生活,怎能不產生愛竹憐竹的情懷。
“無竹不居”,是板橋的壹大偏愛。板橋故居書房的檐下,種著壹叢青竹。板橋在書房裏便可透過窗紙,欣賞竹影,就像在欣賞壹幅天然的圖畫。可以想見,瀟瀟夜雨,雨打青竹的聲響,扣人心弦。在書房裏讀書的板橋便會生出無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墨竹成了鄭板橋繪畫作詩最主要的題材。在他的筆下,竹也化作了壹種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虛心勁節,可以說是板橋崇高氣質的寫照。他在濰縣罷官離去時留給當地父老的詩畫仍是竹的題材,在壹幅墨竹圖上,他寫道:“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壹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可以想見,瀟瀟夜雨,雨打青竹的聲響,扣人心弦。在書房裏讀書的板橋便會生出無限的雅趣,照竹弄墨。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墨竹成了鄭板橋繪畫作詩最主要的題材。在他的筆下,竹也化作了壹種品格。青竹傲岸不屈,虛心勁節,可以說是板橋崇高氣質的寫照。他在濰縣罷官離去時留給當地父老的詩畫仍是竹的題材,在壹幅墨竹圖上,他寫道:“烏紗擲去不為官,囊囊蕭蕭兩袖寒。寫取壹枝清瘦竹,秋風江上作漁竿。”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
四牌樓
四牌樓,明代建築,位於興化城中心的十字街口,其飛檐拱頂,古樸莊重。四牌樓的四面和拱頂內壁,掛滿了大大小小***47塊匾額。以紀念興化歷代名人。
興化這個小縣城在宋,元,明,清四代中,考中進士的竟達88人,平均每6年就有壹個中進士,官至閣老(相當於宰相)的 有三人。在文化界,藝術界,學術界享有盛譽的亦有多人。如被譽為東方黑格爾《藝概》的作者劉熙載,為《四庫全書》纂寫提要的纂修官任大椿,《古文觀止》中“報劉壹丈書”壹文的作者宗臣,《封神演義》的作者陸西星,《水滸》的作者施耐庵,與魯迅同時接受聘書擔任文學研究員著述員的李祥...
而四牌樓的每壹塊匾額都是為了紀念壹位名人,背後都有壹段光輝的業績。比如:《開科第壹》的匾額就是紀念宋朝興化進士楚珙,《狀元宰相》則是敘述明朝宰相李春芳。《東海賢人》贊美哲學家韓樂吾,贊美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的《七步才子》...
文革動亂,四牌樓被毀,重建的四牌樓基本上保持了原貌,47塊匾額再度輝煌。
李園、船廳
李園、船廳位於興化城中武安街13號。原為清代富商李小波私家花園,大門朝東,有門樓隱壁二門、南北耳房、前庭井、坐北朝南花廳。入李園園門便是船廳,開闊壹間,進深七間,內外形似遊船。西側有踏道似跳板,有坐登欄桿,室內有楠木雕落地荷門。
廳頂卷棚歇山瓦頂,船廳西首為船頭有漢白玉船樁,船廳西南沿廊至方廳、接桂花樓又庭園花臺、古木參天,幽靜典雅,具晚清風格揚州園林特色。為江蘇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劉熙載故居
劉熙載故居,位於興化府前街西首,清代文藝評論家劉熙載(1813-1881)曾生活居住過的地方。現有坐西朝東門樓,坐北朝南前堂後屋。家居式穿堂、天井、古桐書屋等建築。正堂屋懸鹹豐皇帝禦書“性靜情逸”匾額。室內陳設古樸典雅。並陳列劉熙載所著《概論》、《四音定切》、《說文雙聲》等文物資料。劉熙載在興化諸多歷史名人中,其學問可稱是最為浩博而精深者。對此,近人嘗概言其要,雲其“博學而多能,於六經子史及仙釋家言靡不通曉。又治音韻、算學,卓有成績,於文藝各門,博綜約取,尤多建樹。”
《藝概》壹書,於論者之“性質特征,體制流變,創作規律,鑒賞方法”無不涉及。且充分體現出豐富的藝術辨證思想和美學審視的對應範疇,從而確定了他在中國學術和古典文藝批評以及傳統美學等方面的獨特地位。意蘊富厚的寶貴遺產,已越來越多的為世人所重視,成為有關專家、學者不斷開掘、探索的礦藏。他有兩處故居。
壹處是今已移位而座落在府前街北側壹巷口的“劉熙載故居”;從大門曲折而入即見壹座北朝南寬敞明亮的客廳,客廳西為壹小隔間,再西有壹小門,進內則是劉熙載的讀書之處古桐書屋,身入其間,恍如隔世。壹方小小的天井,有樹木,有花草,上見密葉巢鶯,下聽好鳥啼花,這種曲徑通出,花香室雅之處,可以想見劉熙載當年的“性靜情逸”之致。
另壹處是在原城隍廟,即今寶嚴寺東巷西側壹水井旁邊。劉熙載先世為阜寧縣人,乃翁早逝,幼而失怙,出於生計所迫,遂由其母攜至興化,與尚健在的外祖母朝夕為伴,相依為命。劉熙載深知祖、母撫孤艱辛,乃焚膏繼晷,刻苦攻讀,遂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應禮部試而中進士。劉熙載享有皇家俸祿以後,便購房壹處,即後之名為古桐書屋者所在地,置老母及家小於其中。同治三年(1864)督學廣東,未滿任乞歸以後及晚年主講上海龍門書院十四年因中風返興,均居於此。
拱極臺
拱極臺古名玄武臺,始建於宋朝初年,臺高6米,占地 1300平方米。位於興化城北海子池畔,始建於宋,明嘉靖年築“玄武高臺”,亦名“玄武靈臺”。上有海光樓、綠波亭等建築。臺上原來建有襟淮樓,周圍有昭陽書院、屈子祠、綠波亭、海光樓等。遠遠望去,樓臺亭閣,錯落有致,樹木蔥蘢,鳥語花香。這兒曾是興化古城著名的遊覽勝地。古今文人墨客,曾在拱極臺上吟詩作賦,留下了不少掛作,其中最著名的要算《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他曾在海光樓住過較長的時間,壹邊寫《桃花扇》,壹邊寫下14首有關拱極臺的詩詞。
題為《館拱極臺撥悶》的壹首七律這樣寫道:“拱極臺高俯碧流,隔溪風物眼中收。宰官亦且乘漁艇,水鳥公然宿縣樓。海上鄉書常隔月,雨余荷氣忽成秋。昭陽北去無窮浪,早閉門窗憶舊遊。現在,經初步整修的拱極臺,門樓矗立西首,紅柱碧瓦初見輝煌。南河邊石砌河岸,清水常流。河對岸的北公園,皆樹木花草、樓臺亭閣。遊艇從海池中劃來,可以直接通拱極臺下。人們坐在遊艇中,仰望拱極臺,吟誦前賢詩詞佳句,足以發思古之幽情。
玄武靈臺景區
海池河畔的“玄武靈臺”景區,樓臺亭閣依城傍水,參天大樹遮天蓋地,景色幽雅秀麗。這是興化城內最具規模的壹處人文景觀,擁有七百多年歷史。
據史籍記載,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興化知縣陳垓為防禦金兵和剛崛起的蒙古兵等北方軍隊渡淮南犯,利用改造大小垛島和河道開挖的積土,圍繞縣衙署四周築成長約3.5公裏的土城和東南西北四門以及四座水關,並在縣衙以北的土城南側構築高臺;根據五行方位及其對應“四象”中的玄武(神龜),將此臺命名為“玄武臺”。同時,在“玄武臺”上建成寓意“攻占防守”且與淮河壹衣帶水的“襟淮樓”。元時知縣詹士龍於此讀書,故又名讀書樓。
1538年,知縣傅佩開辟玉帶河引水入海池,為鞏固城防重修此臺,並改名拱極臺,臺高6米,長16米,寬15米,占地約1300平方米。正門有石刻“拱極”兩字。東西兩側各有圈門可以出入,東面平臺為昭陽書院,天井北三間為紀念屈原的屈子祠。西過月洞門為綠波亭,,亭北為海光樓。
南明弘光元年(1644年)秋,駐守揚州的抗清英雄史可法與其義子副將軍史德威赴興化督查城防,登臨“拱極臺”察看地形,將“襟淮樓”改稱為“海光樓”,並即興題“海光樓”匾額懸於樓上。清代避聖祖玄燁諱,曾改名元武臺,1686年《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曾館於此。
“玄武靈臺”景區在南宋初具規模,至清末民初,特別是明清時代,修建、擴建多達10多次,先後增建了遺愛祠、景賢祠(後改屈子祠)、昭陽書院及碑堂等建築,受到歷代文人雅士及各級官員100多人的謳歌和贊頌,由此產生了大量詩文作品,其中詩歌100多首,碑記10多篇,賦3篇,詞8闕,序(跋)文8篇。同時更產生了由清同治六年(1867年)知縣俞麟年組織的文人“雅集”的《拱極臺唱和集》和《興化拱極臺誌》詩文集,以及具有世界影響的孔尚任名劇《桃花扇》,極大地豐富了“玄武靈臺”景區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底蘊,使其成為與揚州平山堂、高郵文遊臺相媲美的蘇北、蘇中重要名勝景觀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