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位於北美洲南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接加拿大,南靠墨西哥及墨西哥灣。
地形
全境由東向西可分為5個地理區: 東南部沿岸平原分大西洋沿岸平原和墨西哥沿岸平原兩部分。這壹地帶海拔在 200米以下,多數由河川沖積而成,特別是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土質油黑,土壤肥沃。河口附近有壹些沼澤地。位於這壹地理區的佛羅裏達半島是美國最大的半島。 阿巴拉契亞山脈位於大西洋沿岸平原西側,基本與海岸平行,長約2300多公裏,壹般海拔1000~1500米,由幾條平行山脈組成。 內地平原呈倒三角形,北起漫長的美國與加拿大邊界,南達大西洋沿岸平原的格蘭德河壹帶。 西部山系由西部兩條山脈所組成,東部為落基山脈,西部為內華達山脈和喀斯喀特山脈。舊褶曲運動後的產物。內華達山脈的惠特尼峰海拔4418米,為美國大陸最高點,喀斯喀特山脈的雷尼爾山海拔4392米,僅次於惠特尼峰。 西部山間高原由科羅拉多高原、懷俄明高原、哥倫比亞高原與大峽谷組成,為美國西部地質構造最復雜的地區。大峽谷位於亞利桑那州西北部,由壹系列迂回曲折、錯綜復雜的山峽和深谷組成,氣勢雄偉,巖壁陡峭,為世界上罕見的自然景觀。 美國河流湖泊眾多,水系復雜,從總體上可分為三大水系: 凡位於落基山以東的註入大西洋的河流都稱為大西洋水系,主要有密西西比河、康涅狄格河和赫得森河。其中密西西比河全長6020公裏,居世界第三位。 凡註入太平洋的河流稱太平洋水系。主要有科羅拉多河、哥倫比亞河、育空河等。 北美洲中東部的大湖群。包括蘇必利爾湖、密歇根湖、休倫湖、伊利湖和安大略湖,總面積24.5萬平方公裏,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水域,素有“北美地中海”之稱,其中密歇根湖屬美國,其余4湖為美國和加拿大***有。蘇必利爾湖為世界最大的淡水湖,面積在世界湖泊中僅次於裏海而居世界第二位。
氣候
美國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氣溫適宜、降水豐富。由於本土範圍遼闊、地形多樣,氣候變化比較復雜。佛羅裏達半島南端屬熱帶。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緯60至70度之間,屬北極圈內的寒冷氣候區;夏威夷州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熱帶氣候。美國東北部沿海屬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因受拉布拉多寒流和北方冷空氣的影響,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6℃左右,夏季溫和多雨,7月份平均溫度為16℃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000毫米左右。 美國東南部和墨西哥灣沿岸地帶屬亞熱帶森林氣候, 溫暖濕潤,植物繁茂。因受墨西哥灣暖流的影響,氣候溫暖濕潤,1月份平均溫度為96℃,7月份平均溫度為24~27℃,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毫米。 美國中部平原地區呈大陸性氣候特征,冬季寒冷,1月份平均溫度為-14℃左右,夏季炎熱,7月份平均氣溫高達27~32℃。年平均降水量為 1000~1500毫米。西部內陸地區高原冬季幹燥寒冷,夏季幹燥炎熱,屬內陸性氣候,高原上年溫差較大,科羅拉多高原的年溫差高達25℃。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下,高原荒漠地帶降水量不到250 毫米。 太平洋沿岸地區的北段全年濕潤多雨,屬溫帶海洋性氣候,但夏季卻幹旱無雨。這壹區域冬暖夏涼,雨量充沛。1月份平均氣溫在4℃上,
7月份平均氣溫在20~22℃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為1500毫米左右。
日本地理位置
位於太平洋西岸,是壹個由東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島國。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陸地面積377880平方公裏,包括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其它6800多個小島嶼。領海面積310000平方公裏。與俄羅斯存在“北方四島”(俄方名為“南千島群島”)領土爭端,與韓國存在竹島(韓方名為“獨島”)領土爭端。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71%。全國有160多座火山,其中50多座是活火山,為世界上有名的地震區。富士山是全國的最高峰,海拔3776米。溫泉遍布全國各地。境內河流流程短,最長的信濃川長約367公裏。最大的湖泊是琵琶湖,面積672.8平方公裏。由於地處海洋的包圍之中,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終年溫和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夏秋兩季多臺風,6月份多梅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達4000毫米以上。
資源:
資源貧乏,80%以上依賴進口。主要資源蘊藏量為:金礦689.6萬噸,銀礦1689.7萬噸,鐵礦62.1萬噸,煤826.5萬噸(以上數字為2000年統計)。鉛礦為4317.9萬噸(1992年統計),銅礦為1155.3萬噸(1996年統計)。石油100%依靠進口。核能開發較早,截至2002年8月,擁有53所核能發電站,總發電裝機容量為4590.7萬Kw(千瓦)。森林面積2521萬公頃,占國土總面積的2/3,是世界上森林覆蓋率最高的國家之壹。但木材52%依賴進口,是世界上進口木材最多的國家。日本山地與河流較多,水力資源豐富,蘊藏量約為每年1353億Kwh(千瓦時)。日本的專屬經濟區面積約相當於國土的10倍,漁業資源豐富,但由於過度捕撈等原因,資源量近年逐漸下降。
中國地理位置
中華人民***和國簡稱中國。它位於北半球,在全球最大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部和全球最大的海洋——太平洋的西岸,西南面距印度洋不遠。
中國國土大部分地處中緯度,最北境在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北緯53°34′),最南境在廣東省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3°51′),南北延伸5500公裏,跨緯度約50度。
由於緯度不同,南北之間太陽入射角的大小和晝夜長短差別很大。由此導致輻射能和溫度的差異。從南到北,全國(除青藏高原高寒區外)跨越了赤道帶、熱帶、亞熱帶、暖(南)溫帶、中溫帶和寒(北)溫帶等6個溫度帶。其中亞熱帶、暖溫帶、中溫帶三者的面積占全國面積的70%。又因位於大陸東部,季風氣候顯著,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太平洋和印度洋夏季風的影響,夏半年雨熱同季,溫度和水分條件配合良好,為發展農業提供了優越條件。特別是占全國面積26%的亞熱帶地區溫度高而降水豐沛,天然植被為亞熱帶季雨林與常綠闊葉林,適宜種植水稻和多種亞熱帶經濟作物,這與大陸西部同緯度地區在回歸高壓帶控制下降水稀少的荒漠景觀迥然不同。在距海遙遠、夏季風難以到達的中國西北內陸和青藏高原則為幹旱地區。
中國國土最東境在黑龍江省的黑龍江和烏蘇裏江的主航道會合處(東經135°05′),最西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帕米爾高原上(東經73°附近)。東西距離5200公裏,跨經度將近62°。時差在4小時以上。在世界標準時區中,中國國土分屬東五區至東九區的五個時區。目前中國除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外,統壹以北京所在的東八區的時間作為全國的標準時間,並稱其為“北京時間”。
中國國土遼闊廣大,陸地總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公裏,約占全球陸地面積的1/15,亞洲面積的1/4。在世界各國中,中國的面積僅次於俄羅斯和加拿大,居第3位。
中國陸地疆界長2萬多公裏。同中國陸地接壤的鄰國:東北有朝鮮,北有俄羅斯和蒙古,西和西南有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錫金和不丹,南有緬甸、老撾和越南。
中國東部面臨海洋,海岸線總長度為3.2萬多公裏。其中大陸海岸線,北起鴨綠江口,南至北侖河口,長達1.8萬多公裏。環繞中國大陸邊緣的海,自北至南為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它們與太平洋連成壹片(見中國的近海)。中國是世界上島嶼最多的國家之壹。其中近86%分布在杭州灣以南的大陸近海和南海之中。臺灣島東部海岸及釣魚島、赤尾嶼等島嶼的海岸直接瀕臨太平洋(見中國的島嶼)。
同中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東有韓國、日本,東南有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和印度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