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是沖淡的開山祖,胡應麟說他“開千古平淡之宗”(《詩藪》)。這是因為:詩人目擊當時政治腐敗,既無力扭轉乾坤,又不願同流合汙,遂棄宮歸隱,躬耕於山水田園之間,過著寧靜、安閑、平淡的生活。其《飲酒》詩雲: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表面看來,詩人完全脫離了現實,什麽都不關心,其實卻曲折地流露出他那憤激的情緒。所以,蘇東坡說陶詩“臒而實腴”(《與蘇轍書》),朱熹則稱之為平淡中有豪放,故“語健而意閑”(《朱子語類》)。可見,“凡作清淡古詩,須有沈至之語,樸實之理,以為之骨,乃可不朽;非然,則山水清音,易流於薄……”(施補華《峴傭說詩》)
“莊老告退,而山水方滋。”(《文心雕龍·明詩》)魏晉時,士大夫知識分子對玄言詩早感興味索然,便另辟蹊徑,從山水中尋找寄托。他們經常出沒於名山古剎之中,這遊於茂林修竹之間,時有所感,遂系之以詩文,而沖淡壹格,亦溢於筆端。它顯示的是自然界的沖和清淡的色彩及詩人悠遠的心境。如謝朓的“遠樹暖阡阡, 生煙紛漠漠。魚戲新荷動, 鳥散余花落”(《遊東田》),這就是沖淡風格的又壹形象寫照。
到了唐代,沖淡走進繪畫領域,同雍容華貴相抗衡。當時,以李思訓父子為代表的畫派,宮麗堂皇,與崇尚黼黻的宮廷詩風相呼應。而作為詩人兼畫家的王維,便以山水花鳥畫參加了爭鳴。他的畫,以蕭疏清淡譽滿京華,成為南宗的開山祖。他將繪畫的風格運用到山水詩的創作中去,就形成了特有的沖淡。它集中地顯示出淡遠閑靜的特點。且看: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澗》)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辛夷塢》)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育苔上。(《鹿柴》)
這些詩,缺乏陶詩的田園風味,而流露出脫離塵世的虛無氣味,在沖淡之中顯示出壹種空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