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誰對幽州城樓有鑒賞力?

誰對幽州城樓有鑒賞力?

幽州城樓上

沒有人能看見古代國王的古代智慧,只有那些看不見來世的智者能看見。

只有無邊無際的宇宙,無邊無際,止不住充滿悲傷的淚水。

註意事項:

幽州臺:濟北樓,又名秋吉、煙臺,是傳說中燕昭王為廣納賢才而建的黃金臺。幽州,唐代古燕國的都城,位於北京西南的大興縣。

古人:指古代的智者和聖賢,如燕昭王和樂毅。這句話表現了詩人對歷史上君臣相遇、成就壹番事業的無限向往。

新人:指後世的智者、先賢。這句話表現了詩人對生命有限,看不到“來者”的無限傷感。

悠悠:長此以往看起來沒完沒了。

朱楚然:壹臉悲傷。

鼻煙:眼淚。

翻譯1:

沒有見過前代的聖賢,後世的賢明之主還要等到什麽時候?

想到無限的宇宙,深感人生苦短,獨自哀慟,淚流滿面!

翻譯2:

回顧歷史,我錯過了呼喚那些渴求智慧的古代剛烈領主;展望未來,更擔心生不出開明君主。

當我想到每壹天的廣闊和永恒時,我感嘆生命的短暫和渺小。怎麽才能不擔心,淚流滿面?

欣賞1:

幽州城樓上的壹首短詩,因其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的無能、孤獨和厭倦之情,並以其充滿活力和感染力的語言成為傳誦千古的名篇。

陳子昂是壹位具有政治知識和才能的學者。他直言不諱,敢於抗議。他經常批評武侯王朝的許多弊端,不為武則天所采納,曾因“叛黨”入獄。他的政治抱負沒能實現,反而受到了打擊,這讓他非常沮喪。

武則天萬歲元年(696),契丹李敬業、孫萬榮攻取潁州。武則天任命武攸嗣率軍征服,陳子昂在武攸嗣幕府任參謀,隨同出征。吳做事魯莽,缺乏謀略。第二年,戰敗迫在眉睫。要求派壹萬人作先鋒去攻打敵人,但是吳拒絕了。後來,陳子昂又找武進談話,但武進不聽,反而把他降為中士。詩人屢遭挫折,眼見報國之誌破滅,於是登上濟北樓(即幽州臺,今北京),寫出了《幽州城樓上》、《秋吉訪古贈盧居士藏詩七首》等詩篇。

“在我之前,過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這裏的古人指的是古代能夠善待賢下士的賢明君主。《秋吉訪古藏陸居士》和《幽州城樓上》是同時期的作品,其內容有可借鑒之處。七首詩,秋吉訪古,對戰國時期燕昭王對樂毅的禮遇,郭琨和燕太子丹對田光的禮遇表示無限欽佩。但像燕昭王這樣,前代先賢已不可見,後世先賢也來不及見,實在不合時宜;當我登上舞臺,遠眺,我看到的是浩瀚的宇宙,永恒不變。我不禁感到孤獨,我的悲傷由此而來,我淚流滿面。這篇文章以慷慨悲涼的筆調,表現了詩人失意的處境和孤獨苦悶的心情。這種悲哀,往往是舊社會很多沒有才華的人共有的,所以廣為傳誦。

這篇文章在藝術表達上也很優秀。後兩句俯仰今昔,寫的時間長;第三句是登樓遠眺,寫空間廣闊。在廣闊的背景中,第四句描寫了詩人孤獨、寂寞、悲傷、壓抑的情緒,相互輝映,特別感人。讀這首詩,我們會深深感受到壹種蒼涼悲壯的氣氛。仿佛壹幅遼闊寬廣的北元野畫卷出現在了我們的面前,而在這幅畫卷的前面,矗立著壹個詩人的形象,他雄心勃勃,卻又因為無力報效國家而感到孤獨和悲哀,於是他深深地激動了。

欣賞二:

這是元年(697),幽州詩人隨建安出使契丹時所作的著名抒情詩。由於吳友儀軍事無能,戰爭剛結束,先鋒王曉傑等人全軍覆沒。為了挽救危機,陳子昂要求以冒險的方式破敵,做國家的先行者。結果他得不到吳友儀的支持,反而被降職,忠臣,棄子,他是個敬神的。當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時,他環顧四周,大地無邊,天空熾烈,壯懷激烈。歷史從古到今的興亡之痛湧上心頭,生成寫了這樣壹首詩,充滿了情感和活力。這首詩雖然只有寥寥四句,但還是用了《楚辭》中的詩句:“唯有天地之無窮,悼命之長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結合強烈的生命體驗感受,陳子昂用質樸而蒼勁的語言深刻揭示了封建時代普遍存在的壹個尖銳而嚴肅的主題,即生命有限而宇宙無窮,歲月易逝而難成。對於壹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成就的人來說,是多麽的不堪!黃說:“胸中有千古,眼底無壹人。古今詩人很多,從來沒有過這種事。這22個字真的能讓妳哭。”(《唐詩快報》卷二)

欣賞三:

看過這首詩的人都覺得好,但不好說哪裏好。寫這篇文章之前猶豫了很久。常用的分析詩歌的招數,如情景交融,比喻擬人,對這首詩都沒用。它的語言是如此枯萎,它的立意是如此直白,它的表達是如此簡單。感情湧出,這使陳子昂忘記了雕刻和裝飾。兩句五言兩句騷體就這麽直白地喊出來,卻成了千古絕唱。秘訣是什麽?

先說我讀這首詩的感受。欣賞是以感受為基礎的,沒有真實的感受就沒有藝術欣賞。所以,從自己的感受出發,再去探尋作者的意圖,是壹種藝術欣賞的方式,每當我讀到這首詩的時候,我總會看到壹個詩人的形象,他像石雕壹樣孤獨地站在幽州平臺上。那種精神,那種眼神,有點像屈原,又有點像李白。優雅中有壹點驕傲,憤怒中有壹點悲傷。他的眼睛深邃而惆悵,凝視著無盡的遠方。他為自己的不幸而苦惱,為壹個哲學問題而困惑。這是陳子昂。然後,他的喊聲在我耳邊響起:“在我之前,那些逝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

這首詩刻畫了壹個具有悲劇性格的抒情主人公,他的委屈,他的悲憤,他心中的波瀾,都是如此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陳子昂是在大壹統的唐朝建立後成長起來的壹位知識分子。他雄心勃勃,才華橫溢,夢想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負。二十四歲為秀才,名靈臺正字。此後,他多次撰文談時政,提出許多真知灼見,但因“說話直來直去”而無用武之地,並壹度因涉嫌“反黨”被捕入獄。公元696年,契丹攻陷潁州,吳友宜外出乞討,陳子昂隨軍出征,任參謀。第二年,軍隊去楊洋釣魚,罷工者屢遭挫敗,震驚三軍。陳子昂挺身而出,直言進諫,並請求率領萬人為先導,但吳友宜拒絕了。又有壹天,他提出抗議,言辭非常精辟。他又被拒絕了,被降為中士。急於為國效力的陳子昂充滿了悲傷和憤怒。壹天,他登上了秋吉(幽州臺)。這附近有許多燕國的歷史遺跡,激起了詩人對燕國歷史的回憶,尤其是下士燕昭王的故事,深深打動了他的心,所以他寫下了“關於秋吉的七首詩”。然後,“流著淚”,我唱了這首歌“在幽州城樓上”。在這首歌裏,詩人說:那些古代的智者、聖賢,早已逝去,只留下壹些歷史的痕跡和軼事,供人憑吊和追憶,再也見不到了。就算以後有這樣的英雄,我也趕不上(如今如此平庸之輩,如塵芥,是否值得壹提)。戰國以來,天地尚且如此,壽命如此之長。相比之下,人的生命太短暫了!如果妳的誌向來不及實現,妳的才華來不及施展,妳就會匆匆死去。想到這裏,怎麽能不流淚呢?詩人的孤獨和悲傷是由壓制人才的封建社會造成的。他飽含淚水的詩是對黑暗社會的控訴。

但這首詩更有普遍意義,更有啟迪意義。“古人”和“來者”不壹定局限於燕昭王和樂毅,也可以理解為壹般意義上的“前人”和“後人”。“在我之前,過去的時代在哪裏?在我身後,未來的世代在哪裏?."這是壹種人生苦短的感覺。古往今來,詩人不禁感慨人生的短暫。天地漫長,人生匆匆,短短幾十年如壹眨眼,轉眼即逝。這種情懷唱法不僅能及時引出吃喝跳舞的頹廢想法,還能引出加倍努力的雄心壯誌。從古至今,有多少仁人誌士沒有因為覺得人生短暫而消沈,反而更加精神煥發,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近乎無限。正是因為這種積極的態度,陳子昂“流下了眼淚”。正因為在悲傷的深層,有壹種積極向上有所作為的雄心,所以才能喚起我們* * *的聲音。

《幽州城樓上》在藝術上也不無可說之處。贏得詩歌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以文字取勝,有的以韻味取勝,有的以意境取勝,有的以氣勢取勝...贏的方式不同,欣賞的角度不同。這首詩全憑氣勢取勝,詩中有余波的氣息回蕩。這種氣息飽含著深沈的生命情懷和博大的歷史情懷,勢不可擋,震撼著讀者的心靈。如果我們能遊泳並反復背誦,我們自然能感受到它的雄偉氣勢,享受藝術。

曾稱贊好友東方秋的《孤佟賦》,說它“充滿骨氣,充滿坎坷,明亮有才,與金”(《竹簡·序》)用這些話來評論陳子昂的《幽州城樓記》也是恰當的。陳子昂和初唐四傑不滿於自梁晨以來盛行的宮體詩,都試圖開創壹種新的詩風。四大宗師的方式是改造它,試圖從宮中改造出壹種新的詩歌。陳子昂幹脆拋棄了它,直接繼承了建安的傳統。所以他拒絕堆砌文字,也不太註重二元性和氣質,而是追求壹種豪爽悲壯的風格。《幽州城樓上》是體現陳子昂詩學思想的成功之作。像這樣的詩歌在初唐是非常少見的。它代表了詩歌創作的壹個新方向,預示著自梁晨以來宮廷詩歌的統治已經結束,盛唐詩歌創作的高潮即將到來。這就是文學史家重視這首詩的原因。

幽州臺在今天的北京附近。現在有沒有可以挖掘的遺跡?這個還有待考古學家來解答。如果妳能在幽州的城樓上立壹塊碑,刻上"新來的人"悼念的確切地址,這可能不是壹件不必要的事,對不對?我想。

作者介紹:

陳子昂(約659 ~ 700),唐代文學家。字於波,字子周(今四川)射洪人。作為前右拾遺者,後被稱為陳拾遺者。陳子昂十幾歲時,家裏很富有,他對任俠很慷慨。成年後,我開始努力學習,廣泛閱讀,擅長寫作。同時關心國家大事,要求政績。24歲養秀才,在臺灣做官,後來升到接遺體權。他敢於直言不諱。武則天當政時,相信酷吏,濫殺無辜。他不怕迫害,多次寫信勸誡。武則天計劃挖蜀山,通過雅周路進攻羌人。他還寫了壹封信反對,說張和人民應該休息。他直言不諱的言論經常遭到拒絕,還曾因“反黨”、反對武則天的牽連而入獄。686年,他隨左不缺橋知止的軍隊去了西北的居延海和張掖河。同天元萬歲年(696),契丹人李因忠於孫萬榮而造反,隨建安率軍出征。兩次參軍使他對邊疆形勢和當地人民的生活有了更深的了解。陽歷元年(698年),父親被革職後不久就去世了。喪期,權臣吳三思下令迫害射洪縣令段建。獄中冤死(沈雅之《九江鄭世貞書》)。

初唐詩歌的文學創作沿襲了六朝的習慣,風格細膩。陳子昂挺身而出,試圖扭轉這壹趨勢。他在《東晉左氏朱秀序》中感嘆“漢魏有烈,晉宋未傳”;批判“齊梁間詩,富於美,競復,而絕於通俗化,傳世化”。他稱美國東方人邱的《孤桐頌》詩“豪邁,充滿坎坷,燦爛輝煌,與同進”;“我不想從正確的聲音開始,但我又能看到,能讓建安作者相視而笑。”這些言論表明,他要求自己的詩歌繼承《詩經》中“雅俗共賞”的優良傳統,具有比較希望和政治社會的內容。同時,要恢復建安和黃初的風格,即思想感情表達清晰,語言頓挫雄渾,形成鮮明雄渾的風格,壹掃六朝以來的瑰麗詩風。他的詩歌創作是這壹進步命題的具體實踐。

陳子昂現存詩歌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38首,有7首在秋吉贈盧居石收藏,在幽州城樓上。《感遇》這首詩不是壹時壹地的作品,它的內容相當豐富,反映了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和復雜的思想感情。其中,如《蒼蒼定靈塞》、《朝如雲鐘君》等反映了北方邊疆軍民的疾苦。《丁亥在暮歲》壹文反映和批判了武侯挖蜀山,經崖州道攻勝羌的計劃,《聖人不利己》壹文批判了武侯崇佛大建,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貴人不可傲》、《玉巢在南海》等文章以曲折的方式諷刺武侯濫刑,使其官員不得好死;《已經很久了》壹文陳述骨骨部長沒有出路;《藍若生的春夏》壹文哀嘆自己無法施展支持,從不同角度批判時政。也有壹些詩哀嘆時運無常,向往神仙隱居,表現出極度隱居的苦悶心情。《感》詩有意識地學習了阮籍的《懷詩》,用五言古體、質樸的語言,含蓄曲折地表現時政的黑暗和詩人漂泊苦悶的心情,真正接近了阮籍的詩。但也有少數註重反映邊塞風光和下層百姓疾苦,風格大膽鮮明,表現出鮮明的創造性。

《秋吉詩》、《幽州城樓詩》七首,是陳子昂在吳友儀北伐契丹時所作。陳子昂在伍佑益幕中向軍方提出建議,但他的多次建議都沒有被采納。他因登臨北(即幽州臺)而失意無聊,為好友盧藏永寫下《訪古》七首,以詠嘆冀北地區的古事來表達哀思。“滿山盡樹,王安在此!”(《燕昭王》)禮縣下士趙巖的回憶,其實是在感嘆自己目前沒有遇到壹個知音。與此同時,在幽州城樓上,有壹首千古傳誦的宋體:“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我想到天地,沒有限制,沒有盡頭,我獨自壹人,眼淚掉下來!”也是古今中外的壹個音高,表達了他在廣闊背景下的深切關註和憤怒。翁方綱說:“於波的《秋吉關谷》作品繽紛,不減柳月詩(劉昆)》(《周市詩話》),指出這些篇章慷慨悲歌的特點。

他也寫了壹些相當不錯的抒情短篇小說。如《五律》、《晚時樂鄉郡》、《過荊門望楚》、《春夜送友人》、《送大衛參軍》等,都是抒情的,形象生動,音節清晰,風格渾厚,表現出現代詩歌接近成熟的特點和他本人渾厚有力的詩風。方回認為他的五律堪比同時期的沈琦、宋和杜,都是唐代的“法門祖師”(《英隋》)。

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在唐詩革新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陸藏常說他“控浪。世界突然變了”(陳伯宇文集序言)。劉崧柯莊《後石村話》說:“初唐王、楊、沈、宋擅名,但不脫離齊梁之風,只拾遺風,主張雅淡之音。”在壹掃六代的精致之後,它傾向於黃初和建安。金元昊問,《詩論》也說:“沈宋橫貫書法領域,風流之初,不廢齊梁。論功過,若與吳等量齊觀,合寫金鑄。”杜仲肯評價他作為唐詩革新先驅的巨大貢獻。但在他的壹些詩歌中,仍存在語言枯燥、意象不清等不足。

陳子昂詩歌以其進步而充實的思想內容和質樸而雄渾的語言風格,對整個唐詩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後來張九齡的《感》詩,李白的《古風》,都以他的《感》詩為研究對象。杜甫對他評價很高:“公生馬後,名垂日月。.....忠義自古有之,情中有遺。”杜甫很多關於國家和民生的詩,明顯是受他的影響。白居易的《九書同元》和元稹的《存詩寄樂於天》都談到了他們寫諷刺詩的努力,這些都是受了陳子昂“感”詩的啟發。白居易還把陳子昂和杜甫相提並論,說:“杜甫和陳子昂,天下聞名。”(“第壹次授予的附錄”)

陳子昂的散文也很有名,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行者。《新唐書·陳子昂傳》說:“唐興,文章承襲余旭遺誌,先人尚在人間,子昂開始變得儒雅正直。”他的散文雖然夾雜著壹句駢文,但總體來說簡潔大方,接近先秦兩漢的古文,改變了初唐的文風。中國古代唐代作家經常高度評價他的散文。比如小石英認為“最近子昂的文風最正”(引自李華《小石英文集序》);梁肅說“陳子昂盛雅”(《李俊集序》);韓愈說“國朝興文章(含詩),子弟始舞高”(《薦士》詩);柳宗元也說過,文不如文,即文與詩並重。作者難得而美,則是“擇而不管者”(《楊物語集》序)。然而,他的散文成就不如他的詩歌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