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老朋友從黃鶴樓辭職,
煙花三月在揚州落下。
孤獨的帆,遙遠的影子,藍色的天空,
天上只有長江在流。
[註釋]
1.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佘山黃黃雞。據說這裏有仙人騎黃鶴,所以叫黃鶴樓。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壹:走。
4.廣陵:即揚州。
5.老朋友:老朋友,這裏指的是孟浩然。
6.煙花:指絢麗的春光。
7.所有人:消失。
8.只看:只看。
9.天空:地平線。
[簡要分析]
李白是壹個熱愛自然、喜歡交朋友的詩人。他的《根據我生命中壹個不變的習慣》幾乎覆蓋了整個中國,留下了許多歌頌自然之美、贊美友誼的作品。黃鶴樓上的《送別孟浩然》是壹首壹直傳唱的名句。這首詩是李白在四川旅遊時寫的。描寫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無限眷戀,也描寫了祖國的壯美。
詩的開篇壹句“故人留西黃鶴樓”,緊扣主題,指出了送別的地點和他與被送別者的關系。“老朋友”這個詞說明了兩位詩人之間的深厚友誼。“黃鶴樓”是世界著名的風景名勝,是詩人們閑蕩、聚會的地方,也是傳說中神仙乘鶴升天的地方。現在兩位優雅的詩人在這裏告別,更有詩意和浪漫。第二句“煙花三月下揚州”,跟在第壹句後面,寫出送行的時間和被送的人要去的地方。“揚州”是東南大都市,自古繁華,“三月”是春光明媚,百花齊放的季節。詩人用“煙花”裝點“三月”,既生動地寫出了陽春的煙霞絢麗的面貌,又使人想起了揚州繁花似錦、繡簾飄香的繁華祥和景象。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的是個好地方,時間也合適。李白自然非常羨慕他朋友的旅行。《揚州三月煙火》這首優美生動的詩,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幸福和向往。然而,李白也是壹位情感詩人。當朋友遠航時,離別之情油然而生。從李太白的詩集裏,我們可以看到李白和孟浩然之間有很多詩。在給孟浩然的壹封信中,李白寫道:“師父,我衷心地向您致敬,您的名聲已升到天上。在紅潤的青年時代,妳放棄了帽子和戰車的重要性,選擇了松樹和雲彩;現在,懷特黑德。”可見李白是多麽仰慕孟浩然,他們的友誼是多麽深厚。
詩的第三和第四句,正是李白送別詩友時的告別情懷。“孤帆遠航青天,天上只流長江。”這兩首詩表面上看都是寫風景的,實際上卻有著鮮明的詩人形象。《孤帆》並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壹艘帆船,而是說詩人全部的註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朋友們乘坐的那艘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朋友的小船掛著帆,漸行漸遠,越來越小,越來越模糊,只留下壹點點影子,最後消失在水天交界處,而詩人依然久久佇立,看著河水流向天空,仿佛將自己的情意托付給了河水,陪伴著隨行的小船,送朋友到目的地。這兩首詩表達了多麽深厚的友誼,但詩裏找不到“友誼”二字。詩人巧妙地把對離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上,把感情與景物完全融為壹體,真正做到了回味無窮。
此外,在詩歌的押韻上,詩人還別出心裁地選擇了“樓”、“周”、“劉”三個聲調的悠揚押韻,余音繞梁地吟誦起來。這與遠方孤帆的景象、流向天空的河流以及詩人的憧憬和深情的表達非常吻合。此外,語言優美自然,意境渾厚開闊。這首詩真的讓人越來越喜歡,難怪千古傳唱。
阿清詩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評價李太白七言絕句的藝術特色時說:“七言絕句貼近感情,更重要的是藏而不露。只看前景,說話有弦外之音,讓人敬而遠之,太白,別扭。”李太白的四大奇跡在詩歌中確實是獨壹無二的。
給王倫的禮物
李白
李白會想乘船旅行,
突然我聽到岸上的歌聲。
桃花潭深千尺,
不如王倫。
[註釋]
1.王倫:李白在桃花潭交的朋友很大方。這首詩是獻給他的。
2.踩歌:壹邊唱,壹邊用腳打拍子。
3.桃花潭:水潭之名,在安徽省涇縣西南。
[簡要分析]
李白在景縣桃花潭遊玩時,經常到村民王倫家串門。臨走時,王倫來送行,所以李白寫了這首詩離別。這首詩表達了李白對普通村民王倫的深情。
前兩個敘述:“李白正要坐船走,忽聽得岸上歌聲。”李白打算乘船離開。王倫帶著壹群村民來給我送行。他們手挽著手,邊走邊唱。考慮到“欲望”和“突如其來的氣味”,他寫出了詩人的驚奇模式。“意誌欲望”是船整裝待發的時候;“忽聞”指意料之外。可能昨晚王倫餞行了,說明第二天有事送不了。但現在他不僅來了,還帶了壹群村民來為他送行。為什麽不讓詩人激動呢!用什麽語言來表達?桃花潭就在附近,詩人就有了得心應手的手,對比桃花潭的深淺和王倫對自己的情意。“桃花潭深過千尺,不及王倫對我的愛。”清代沈德潛評論說:“王倫之愛若勝於千尺之愛,這是壹句俗語。精彩的壹幕只是在壹個過渡。”的確,這兩句話的妙處就在於“小於”這個詞連接了兩個不相關的東西。以千尺桃花池為參照物,將無形的情誼化為有形,既生動又耐人尋味。潭水“深在千尺”,那麽王倫的情誼到底有多深?
明代唐如訓在《唐詩解》中說:“倫,壹村之耳,何以近白?該釀酒等了,該和老祖宗離別(告別)了,感情紮實非凡。它太白了,不真實,而且很方便,所以它是永恒的。“這個評論很恰當。
送朋友
李珀
長城以北是藍色的山脈,城東是白色的水線[1]。
在這裏,妳必須離開我,像松動的水草壹樣漂走數百英裏。
浮雲如遊子,喜歡遊蕩,夕陽緩緩下山,似有留戀。
我們揮手告別,我的馬不停地嘶叫。
給…作註解
[1]郭:外城。
[2]為他者:為他者。
[3]孤冠;壹種飛蓬,枯萎後根折斷,往往隨風飛揚。萬裏征:行萬裏路。
[4]沙沙聲:A?vagho?a音。本:分別。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壹首深情的送別詩。作者通過對告別環境的描繪和氣氛的渲染,表達了告別的意義。
第壹副對聯指出了告別的地點。詩人和他的朋友們並肩來到城外,擡頭望去,只見城外北面橫著壹抹青山,壹灣碧水汩汩環繞著城東。這是壹個場景,但充滿了情感。遠處的青山遙不可及,引出壹絲悵惘,流露出詩人目前離別的無奈;而城市四周的流水,似乎是不斷分離,汩汩流淌的象征。這幅對聯“青山”“白水”“北國”“東城”排列整齊,“綠”“白”相映成趣,整幅畫美不勝收。“橫”字用來寫青山的靜,“繞”字用來寫白水的動,也是相當準確的。
下面兩句是關於愛情的。詩人用孤獨的樹冠來形容他朋友的漂泊生活,說:如果妳離開這裏,妳將像隨風起舞的散草,飄向千裏之外。這兩句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深切關懷,寫得流暢自然,感情真摯。
領帶“我會在浮雲中想起妳,所以在夕陽中想起我”展示了離別的廣闊背景:壹片白雲在地平線上飄走,壹輪紅日正慢慢向地平線落下。此時,這壹幕讓人更加難過和痛苦的離開。這兩句“浮雲”到“夕陽”,“漂泊”到“舊人情”也很工整,切中要害。詩人不僅寫風景,還巧妙地用“浮雲”來比喻朋友。他就像天邊的浮雲,行蹤不定,什麽都有。誰知道他會漂流到哪裏?無限的關心自然溢出。而西邊落下的紅日結束得如此之慢,我又舍不得把最後的光扔進青山白水,仿佛舍不得唐突的離開。而這正是詩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最後兩句寫離別的場景。詩人和朋友立刻揮手告別,並頻頻問候;兩匹馬仿佛和主人的心連在了壹起,時不時地鳴笛。雖然詩人沒有直接說出離別的感受,但馬還是承受不了離別的苦澀,揚起鬃毛哀鳴。讓人如何羞愧!
這首詩寫得自然明快,感情熱烈。詩中青翠的山,清澈的水,火紅的夕陽,白雲,與工作中的馬昌明壹起,構成了壹幅生動的畫面,充滿了無限的溫暖和感人的感情。
送袁爾時安西
王偉
衛城晨雨輕塵[1],
客房是綠色和柳樹色的。
勸妳多喝點酒,
無緣無故出西陽關的人[2]。
給…作註解
[1]毛(易):濕。
[2]陽關:關明。在甘肅省敦煌市的西南部。因位於玉門關以南而得名。
做出贊賞的評論
安溪,安溪都保政府。治的地址在今天的新疆庫車縣。
這首詩是作為告別而寫的,然後由音樂家作曲。它的國號是陽關,又稱渭城。作為告別曲,廣為流傳。
我們的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分裂的。歷代留下來送別的詩詞數不勝數。南朝的江淹專門寫了壹篇《別賦》,開頭就說了。“那些是搖頭丸,但不要。”送別曲也很多,如漢代的“折柳”“小折柳”,香河大曲的“折柳”,南朝的“中秋折柳”。
詩的開頭“渭城”二字,點出了詩人送別元二的地方。“招待所”自然是衛城的場所之壹,是餞行的具體場所。並說那是壹個春天的早晨,下著小雨。第壹句中的“於超”因第二句中的“六色心”而被稱為春雨。這種寫作叫做互文性。這樣可以讓語言更加精煉。
寫離別詞。詩人筆下的風景,往往會變成眾生。壹代人悲傷,壹代人哭泣。這首詩寫的是春朝,“湘輕塵”四個字,表示兩個不大,但土地濕潤。然後他說,把剛剛長葉子的柳樹圍在招待所周圍。在春雨中洗過之後,看起來越來越綠了。這裏描繪的是壹個幹凈的空氣。壹個生意興隆的春天早晨。這種寫作方式。和“送行”的氣氛似乎不太協調。然而。詩人的心甲已經裝了壹個“不”字。雖然有好日子和景點。我也無意逗留。它是以潛意識的形式,將其他意義覆蓋在景物和環境上。由此可見,主觀情感在壹首抒情詩中的決定性作用。
關鍵詞是“柳色”。古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漢代長安城東郊,有壹條河叫灞水,河上有壹座橋叫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別親友,不得不把橋頭的柳枝折下來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的告別。從漢魏到隋唐,這壹習俗沿襲至今。所以古人看到柳樹,就有離開的意思。這種不同的心理反應是長期文化積澱的結果。所以作為壹種文化符號,壹件事壹件事的寫進詩裏,讓詩有了非常豐富的情感意蘊。“六色心”壹詞在詩中有雙重含義:既是對季節季節氣候的描寫,也是離別情懷的心理反映。“六色心”這個詞是前兩句和後兩句的連詞。
最後兩句直接寫出了離別的感受,所有的感受都倒進了壹杯“酒”裏。這時,主人和客人可能會有很多話要說。由於即將離別,心情復雜,他們壹時不知從何說起。所以,喝酒成了交流感情的最好方式。離別和喝酒,不像久別重逢,總是苦澀的。但這壹次,親情特別重。詩中“勸妳多喝點酒”這句話,表現了主客依依不舍的心情。兩個人喝酒,壹杯接著壹杯,主人總覺得好像不滿意,總勸客人再來壹杯。這種共同的感受寫在這裏,讀起來特別樸實深刻,和第四句“人無理由出西陽關”緊密呼應,讓這杯酒有了非常沈重的分量。那是壹個老朋友的心。到了唐代,由於國力強盛,對外交流空前頻繁,人們經常“西出陽關”,或出使,或經商。出了陽關向西,面對的是異域的山川,風土人情不同,語言不同,又要踏足無人煙的大漠,所以出了陽關,會感到無限的荒涼。前來送別福建的親朋好友自然也有同感。在這首詩裏,元二的心情是無法和與祖國分離的感覺相比的。這個時候,老朋友的愛比平時更珍貴。“人無理由西出陽關”這句話可謂壹筆帶勁。
白居易《飲酒》詩:“相逢不拒醉,聽《陽關》第四聲。”註:“第四聲,‘勸君多飲壹杯酒,平白出陽關’。”由此可見這首詩打動人心的力量。正因為這首詩道出了每壹個過海關送行的人的內心感受,所以被很多人強烈傳唱,成為廣為傳唱的歌曲。
穿越荊門送別
李珀
從荊門渡口遠航,很快妳就要和南方人在壹起了。
山脈的盡頭和平原的起點,河流蜿蜒穿過荒野。
月亮像鏡子壹樣升起,海雲像宮殿壹樣閃爍。
水給妳帶來了家的感覺,讓妳的船行駛三百英裏。
李白的《荊門渡口送別友人》這首詩壹直備受詩壇關註,不僅因為第二聯寫得氣勢非凡,大氣磅礴,更因為全詩充滿了壹種無與倫比的浪漫情調。從頭到尾都給人壹種驚心動魄的審美享受,沒有送別詩通常的悲涼和傷感。妳甚至讀了全詩,還不知道誰走了,誰送的,但詩的題目明明寫著“永別”!我只看到詩末“且水已帶妳壹抹家,牽妳船三百裏”。那麽,詩人李白是在送別嗎?這不是千古絕唱嗎?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仔細了解詩人創作這首詩時的想法和手法。
第壹聯“揚帆遠航荊門渡口,不久妳將和南方人在壹起。”山名荊門,在湖北省宜都縣西北的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河相望,形勢險要,歷來被稱為“蜀楚咽喉”。楚國和現在的湖北,在春秋戰國時期都屬於楚國。李白的這首詩是他年輕時寫的,那時他乘船離開了四川。此時李白才二十四歲,這是他第壹次離開家鄉四川。荊門之行相對於他後來的人生旅行來說不算什麽,但這是他人生中第壹次走這麽遠的路,而且還是坐船,水路,所以路程特別長,特別長。到了荊門山腳下,川中老家的山山水水已經看不到了,所以無論是地理上還是心理上,他都覺得自己離家鄉很遠。所以這首詩的前兩個字是“跨越距離”。他覺得自己來到了壹個和家鄉完全陌生的地方。從蜀到楚,在心理上,他把荊門山當成了故鄉最後的象征。過了這座山,就離開了家鄉,所以被稱為。第壹句的這五個字,兩組字,確實說明了李白的詩雖然豪情萬丈,但壹旦寫格律詩,也是很註重用詞和格律的。
第二副對聯開始描寫楚國的山川,“山止平原始,河蜿蜒曠野。”大江流到荊門山,地勢逐漸平緩,眼界開闊了。那是壹片遼闊無邊的原野。李白剛從三峽出來,三峽夾在河兩岸的高山之間。隨著江船的東移,他身後的蜀中群山已經越走越遠。眼前是壹望無際的江漢平原,長江從三峽傾瀉而下,落差極大。至此,它漸漸平靜下來,流向這個廣闊的新世界。這幅對聯是李白寫風景最著名的壹句話。總的來說,李白的名句充滿了豪情,如“五花馬,秋,交與童子換佳釀,我與妳共長恨歌”(《入酒》),“呵,我怎能莊重地向達官貴人卑躬屈膝,誰也不會吃虧見真章”(《夢見天目送別》),都充滿了極強的個性,令人向往。但這幅對聯純粹是寫風景的,和杜甫的“星宿自空地俯,月來奔流上河”(《壹夜行旅》)有異曲同工之妙,頗有氣勢。是唐詩中色彩最豐富的樂章,被很多評論家拿來比較。我們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最容易被山水景物所感動和感染。當他突然面對楚地的“葉萍”和“大荒原”,與他二十多年來熟悉的巴山和舒舒河完全不同時,他不僅眼界大開,而且感到壹種無形的震顫,心中充滿了喜悅。他迫不及待地和大江壹起跳上去,懷著年輕浪漫的心,懷著建功立業的心情。而《河風過曠野》則是遠景,楚天遼闊,境界深遠,宣示了詩人在即將入楚河之際,已經在憧憬壹個全新的人生歷程,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忍不住渴望壹展才華。其實這幅對聯不僅僅是壹幅山水畫,更是壹個胸懷大誌的傑出人物。面對新的生活,走向新的世界,多麽真實的告白!
第三節“明月如鏡,海雲如宮”還是壹幅風景畫,但寫的是距離和現實的結合。飛鏡,天空中的飛鏡。按照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說法,海塔是“海市蜃樓”,現在稱為“海市蜃樓”。荊門山下,河水緩流,夜幕降臨。在平靜的河面上,妳可以看到壹輪明月的影子漂浮在波浪中。明月和河流同時出現在筆下,都是李白最喜歡進入詩歌的風景。如出川途中所寫的《峨眉山月歌》壹詩,也有“峨眉山半月落平羌水”的詩意描寫,天象與人物的轉換借用。比如《望廬山瀑布》中,疑似銀河落九天。在這裏,河中月影的感覺不像峨眉山月歌那樣直白,而是壹種大膽的擬人化聯想。這壹夜,月兒不放心獨自待在寂寞的廣寒宮。她從天上“下凡”到人間,跳進河裏,漂到水面,就像壹個。李白寫完壹幅柔美的夜景,依然意猶未盡,大筆壹揮,勾勒出壹幅“海雲閃爍如宮殿”的絢爛白晝。月落之後,黎明來臨,天空布滿彩雲,跌宕起伏,變化萬千。海市蜃樓般的奇觀不時出現。可以斷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時還沒有見過真正的海市蜃樓,但他卻大膽地用這種只有在大漠中才會出現的景色來形容眼前荊楚與天庭之間變幻莫測的景象。其中,最重要的信息是李白從峽中走出來後豁然開朗、躍躍欲試的心態。“飛鏡”或“海上樓”在山高水急的三峽是不可能欣賞到的。現在,無論是夜晚還是晴天,都可以“望天”,以明月影為鏡襯托江面的平滑,以壹望無際的雲塔襯托江面的遼闊。此聯上下,遠近。看到壹望無際的平原的喜悅和歡呼匯集在壹起,壹覽無余,讓人領略到大自然的神秘和詩人青春活力的脈動。寫景是抒情,物是自我表現。從荊門渡口送別朋友的四首詩中,妳能說年輕的李太白已經成為將感情融入風景的專家嗎?
全詩的最後壹句對聯也很精彩,“而水給妳帶來了壹種家的感覺,把妳的船劃了三百裏。”正當李然沈浸在荊楚的神奇風光中思緒萬千時,船外無言的江面不知何故引發了他的思鄉之情。李白在蜀中長大,從五歲起,就遊覽蜀中名山。早年就讀於江油縣戴天山,後遊峨眉,隱居青城。他對蜀中的壹草壹木都有著深厚的感情。現在,他乘船離開了四川,現在他遠離了家鄉。他戀戀不舍是必然的,這種對家鄉的留戀壹時無處發泄。因此,在河裏尋找食物總比沒有地方好。他沒有說想念家鄉,只是說對自己細心,從家鄉壹路萬裏護送。這種看似無情實則深情的寫法,讓整首詩在結尾看起來特別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詩宋詞選》中說,這種連接句“中似外,而思滿。”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說不完的話,說不完的意思。但是,直到全詩結尾,沒有壹個字是關於朋友的“告別”。似乎這首詩不是告別朋友,而是詩人自己在遠離故鄉的時候告別了故鄉。所以阿清詩人沈德潛在《唐詩別集》中說“詩中無別意,題中‘別’字可刪。”以這種方式告別自己的家鄉,除了李白,真的沒有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