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十七孔橋,又名雙龍橋,位於建水古城,西門外五裏。說他們是“同門兄弟”壹點都不誇張,因為它的建造年代和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壹模壹樣,接近300年的歷史。但與頤和園十七孔橋不同的是,橋的兩端各有亭臺樓閣,橋的中間還有壹個三層閣樓,所以它的全稱應該是“三閣十七孔大石拱橋”。
在我來建水之前,我早就聽說過這座十七孔橋。雖然離建水古城不算太遠,但我還是對去那裏只是為了拍壹座橋心存疑慮。但是經過當地朋友的再三推薦,我還是決定去看看。
在當地朋友的陪同下,從建水古城開車大概20分鐘。突然,朋友指著車的右前方說,妳看!那是雙龍橋。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壹座漂亮的古橋橫跨湖面。遠遠望去,十七個用石頭圍起來的橋洞壹字排開,壹座三層閣樓矗立在橋上,雄偉而古樸。
車停下後,我和我的朋友們走上了古橋。作為壹個土生土長的建水人,他也是旅遊行業的從業者。他自然對家鄉的名勝古跡和旅遊資源了如指掌,這座雙龍橋也不例外,於是我壹邊拍攝壹邊聽著這座古橋的故事。雙龍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與北京頤和園的十七孔橋同齡。雙龍橋的名字不是我原來想象的那樣。雙龍橋的名字之所以這麽簡單,是因為上面刻著雙龍的圖案,這是雙龍特有的含義。
雙龍大橋位於崩江和潞江的匯合處,這兩條龍分別指這兩條河。古代洪水頻發,人們為了實現自己抑制洪水的美好願望,取“壹橋鎖二龍”之意。乾隆年間初建雙龍橋時,河上只建了壹座三孔橋。後來由於廬江和崩江的泛濫,三孔橋被孤立成壹個孤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於是在道光十九年,修建了壹座14跨的橋,並與原來的3跨橋連接起來,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17跨橋。
我發現對於沒有歷史的古建築,人們會編壹些這樣或那樣的童話故事來增添神秘感。其實在建水雙龍橋也聽到了很多,無非就是用善良和孝心感動天上的神。我對這種封建迷信不太感興趣,當然也無意宣揚。
但我在這裏聽到壹個故事,反映了在大橋建成之前,人們因為這兩條河而受苦,我想和妳們談談像雷鋒壹樣做好事。當然,那時候我們還沒有學習雷鋒精神,還是慈善壹點吧。原來,雙龍大橋修建之初,兩岸民眾需要乘船相互擺渡。古代很多渡口都是附近或者村裏有錢人經營的,不收群眾壹分錢,俗稱“壹渡”。
很久以前這裏有壹個義都,但與其他捐建的義都不同,陳家並不富裕。他義都的代價是賣掉了家產。幾十年來,陳壹直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但是當陳72歲去世的時候,原來的擺渡船被洪水沖走了,人過江又成了大問題。直到很多年後,雙龍大橋的建設才得以解決。雖然已經過去了近200年,人們仍然對陳念念不忘。顯然,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幫助過他們的人。
時光飛逝。雙龍橋已經屹立在這兩條河上近300年了。雙龍橋也被稱為雲南古橋中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橋。也許妳有機會來到這裏,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觸摸斑駁的橋欄。歷史與現實的碰撞感壹定會讓妳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