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城南舊事》|花兒落了,童年已去

《城南舊事》|花兒落了,童年已去

《城南舊事》是壹本自傳體小說,由《惠安館傳奇》《我們看海去》《蘭姨娘》《驢打滾兒》《爸爸的花兒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五個寫於不同時期的中短篇組成。臺灣女作家林海音以純樸、天真的筆調,描寫了上世紀20年代的北京風貌、主人公小英子七歲到十三歲在北京城南經歷的童年往事。

書中以老北京和人民生活為背景,字字句句充滿了老北京的韻味。不時響起小販叫賣聲的胡同、種著夾竹桃的四合院、厚厚的能直立起來的小棉褲、西廂房的小油雞、佛照樓的八珍梅、城南遊藝園、大鼓書場……充滿溫情的事物,以及英子壹家和睦融洽的生活,為我們展示了老北京的壹幅生活畫卷,耐人尋味,百讀不厭。

作者以壹個小孩的目光,回看城南往事,把讀者帶進了壹個孩子的世界。無憂無慮,簡單純樸,仿佛生活永遠是快樂的,然而,作者樸實的言語中,又夾著壹絲絲憂傷,使我們看到了大人世界的悲歡離合,若妳細細品讀,又會叫妳潸然淚下。

《城南舊事》吸引讀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英子和底層人物的深厚感情,以及書中所流露出的對於童年逝去的懷念和憂傷,這兩點最觸動我。

《惠安館傳奇》是我感慨最深的壹篇。惠安館有壹個“瘋子”秀貞,其實她並不瘋,她只是極度想念她的孩子小桂子,而出現幻覺。大人們叮囑英子,不要靠近惠安館的瘋子,但英子敢闖,她不怕秀貞的“瘋瘋癲癲”,還和她成了好朋友。

秀貞原先和壹個窮書生戀愛,後來他返鄉了,秀貞生下壹個孩子,剛落地就被抱走了,從此秀貞就瘋了。她的悲慘命運讓人心疼,她對英子說:“小英子,我千托萬托妳,見到小桂子就叫她回來,外面冷,妳就說我不罵她。”只有英子願意聽她傾訴,和她聊天,拿自己的手表送給小桂子。

當發現自己的夥伴妞兒就是小桂子,英子迫不及待讓她們母女相認,還跑回去偷拿了媽媽的金手鐲送給秀貞,送她們坐車去找小桂子她爹……英子善良勇敢,富有同情心,質樸的童真,讓我們看到了孩子的美好時光。秀貞悲慘的命運和偉大的母愛,無不令人感慨唏噓。

只可惜,秀貞帶著妞兒出逃的路上,出了意外。高燒昏迷十天後的英子,只是迷迷糊糊地從宋媽口中得知,妞兒擱在雞籠子上的那兩件衣服,也給燒了,“就在那鐵道旁邊燒的”。讀到這裏,我的鼻子壹酸,又反復讀了好幾遍。

秀貞和妞兒,從此不見了,英子也想不起來,事情到底如何了。就像媽媽說的“從前的事都過去了,沒有意思了,英子都會慢慢忘記的。”

然而,英子還會想起,西廂房的小油雞,井窩子邊閃過來的小紅襖,笑時的淚坑,廊檐下的缸蓋,跨院裏的小屋,炕桌上的金魚缸,墻上的胖娃娃,雨水中的奔跑……英子不會忘記,這些告別了的人們。

其實,在書中每壹個故事的結尾,主角都是離英子而去。

藏在草堆裏的小偷,英子天真地和他約定:我們看海去,可最後小偷終究還是被帶走,但在英子心中,他是個好人,是她曾經的好朋友;

寄居在英子家的蘭姨娘,和爸爸“相視而笑”,英子替媽媽鳴不平,憎恨起蘭姨娘來,並想出很多小計謀來撮合蘭姨娘和徳先叔,最後他們真的結伴離開了,然而英子“想哭,也想笑,不知什麽滋味。”

天天給英子梳辮子、帶著英子和弟弟妹妹們長大的宋媽,因鄉下的兒女雙失,迫不得已騎著驢回了老家,走時仍舍不得英子和她的弟弟妹妹,千叮囑萬叮嚀:英子,好好念書,妳是大姐,要有個樣兒。

這壹幕,作者簡單的幾句,描繪得格外感人,她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這份純潔無瑕的情感,是歲月的積累,是宋媽對孩子們壹粥壹飯的照料而來的,是英子壹家對宋媽的信任和感恩而來的。敢問世間,有多少這樣的感情呢?

情到深處,別時兩難舍。透過紙上的文字,我仿佛見到壹個平凡的婦人,背著包袱,用壹條毛線大圍巾包著頭,牽壹頭驢子,口中哈著熱氣,俯身對英子叮囑這樣那樣的,最後才騎上了驢背,嘴上喊著“得、得、得、得”,在雪地中消失不見了。

我們也走過同樣的感受,在大人看來很平常的離別,在孩子眼裏,離開了自己的人,卻是轉身天涯,望前路茫茫然,不知道以後還會不會再見面。宋媽收拾了包袱回去了,小小的英子目送她離開,心裏壹定很不是滋味,只有眼巴巴地望呀,希望像媽媽說的“說不定明年下雪時,宋媽又來了,還抱著壹個娃娃呢!”

我們終將會長大,像乘著壹輛前進的車,沿途的風景、人物和事物,都要往後退,越來越遠……直到再也看不見,我們才知道自己長大了。

英子的童年記憶中,人們壹個個離她而去,最後,她最可親的爸爸也離開了。

這是全書,我認為最催人淚下的壹篇《爸爸的花兒落了》。成長是快樂的,同時也是殘忍的,壹邊長大,壹邊失去。

對於剛滿十三歲的英子來說,無疑是極其重大的打擊。但是,作者並不以滿篇淚水來渲染悲傷,仍然是以壹個小孩的目光來看、來說這壹切。寫爸爸對她的嚴格要求,英子賴床不肯去上學,爸爸抄起雞毛撣子打她,卻又關心她,給她送去花夾襖。寫爸爸對她的叮囑,寫爸爸日漸加重的病……

英子記得爸爸的教誨:不要怕,無論什麽困難的事,只要硬著頭皮去做,就闖過去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來。來時莫徘徊……”

禮堂上送別的驪歌響起,英子參加了畢業典禮,她的衣襟上別著壹朵爸爸種的夾竹桃,爸爸病了不能來。拿了小學畢業文憑,她迫不及待要給爸爸看,遺憾的是,爸爸已經等不到了。

作者用樸實無華的語言,不加雕飾,卻傳達出最觸動人心的至深情感。最後壹句,是英子的默念,也是英子童年的結束,無不讓人懷念和感慨。

全書看似平淡,如同壹篇詩歌娓娓道來,卻飽含著人間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人間的淒苦。

英子長大了,爸爸的夾竹桃已散落了壹地,她也不再是小孩子。英子就要告別童年,由此再次啟程。花兒落了,童年已去。

忽然想起壹首小詩——

童年的夢

是開過的花

美麗留在記憶裏

可不要回頭去瞧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