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監獄是指精神上的禁錮,犯人的生命力被耗盡、腐朽。這不僅僅指失去行動自由。有時候——更多時候,壹個看似行為自由的人,可能已經死了,也可能沒有死——這種情況叫做行屍走肉。
長期的精神禁錮會導致壹個人的情緒變得不敏感(僵化),意誌變得支離破碎(崩潰)。
俗話說“有些人活著//但他們已經死了。”(臧克家的詩)
反之,受限於物理,行動失去自由,精神才能自由飛翔。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身殘誌不殘”,“心在漢”,“自古無人死,故守赤子之心,照漢室。”
以上,我們在壹個框架裏描述了什麽是心理監獄;現在我們來深入了解壹下心理監獄有哪些形式(表現形式)。
1,個性監獄
這是指我們的習慣行為和思維(經驗)模式。它會嚴重制約我們開誠布公地與我們生活的世界打交道,以至於我們局限於現有的經驗。
我們與世界的關系隱含在頭腦中,難以察覺。比如我們的性格是由我們的創傷和依戀(年輕的經歷)決定的。
“沒必要害人,也沒必要防人。”
“男人沒有壹個好東西。”
“妳不愛自己,還有誰會愛妳?”
“除了妳沒有別人。”
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都烙上了人格的痕跡,描繪和限制著我們是什麽樣的人,或者將成為什麽樣的人。
受這些限制,我們的行為具有收斂性、穩定性和“跨時間的壹致性”。
在行為和思維上有所謂的“壞習慣”。慣性思維的特點往往是壹些自動化的信息處理,省時省力卻遵循老規矩。結果,體驗往往是固定的。例如,那些悲觀主義者通常會經歷悲傷、沮喪、無助和絕望。
2.文化監獄
文化是我們生活的空氣,我們很難感知,更不用說反思了。我們深受其影響,甚至決定。我們會在壹定程度上被它束縛,交付我們的心理自由。
比如我們的文化是愛面子的文化,幾乎每個人都有愛面子的習慣。太愛面子會阻礙真實自我的表達和呈現。自發性被壓抑了,不能這樣也不能那樣,而應該是這樣也可以是那樣,這就成了潛意識裏要遵循的規則。再多條條框框,我們就要被禁錮了。
再比如,過去我們的文化以集體主義為主導。這樣,照顧別人,為別人犧牲自己,就成了壹種文化模式。文化吹噓“大概念”,貶低個人價值,才會有“自我犧牲”的英雄不斷湧現。
如今似乎已經發展到不同的階段,個人主義文化逐漸占據主導,可能會導致人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甚至自私自滿。
制度是文化的特殊表現。國企有國企的文化,私企有私企的文化。他們之間的差別不小。當他們身處其中,長期沈浸、熏陶、適應相應的文化,逐漸被同化。
股份制是作為壹種變革文化引入的。在這種體制下,很難出現“壹杯茶,壹支煙,壹張報紙半天”的現象。
3.語言監獄
語言監獄禁錮了我們的思維和經驗,這是根本。
我們很難想象在語言之外還有什麽思想可以分享。
邏輯是壹個類似的監獄。
心理學的現代發展越來越重視“非語言”信息處理和“非邏輯”領域,這並不奇怪。
為什麽瘋子會被視為「不講道理」的人?因為他們生活在壹個非語言非邏輯的特殊領地,與我們的語言和邏輯習慣相去甚遠,是感覺與我們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歧視精神病人的根本原因在於,在他們看來,他們擁有我們根本無法理解的自由。而他們也會壹直鄙視我們視為生存基礎的“現實”。
在他們眼裏,我們是壹輩子逃不出監獄的窮人。這個“監獄”就是“現實”。
所謂心理越獄,就是脫離“習以為常”、“變通”、“自發性”、“想都不想”的常規。越獄也意味著嘗試去做壹些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去想壹些過去不想、不能、不會想的事情。越獄是改變,是發展,是自覺的自我挑戰。
心理痛苦是人越獄受挫的結果。在心理監獄的邊界上碰壁,越獄的欲望受到現實的嘲諷和束縛,讓人不得不回到循規蹈矩的老軌道,日復壹日重復熟悉的生活。
強迫性重復的痛苦在於強迫本身就是“強迫——反強迫”的監獄,而這個監獄是極難突破的。在同壹個地方摔倒n次,壹遍又壹遍,無盡的循環,這種痛苦只要想想西西弗斯的命運就可想而知。
生活中很多人都被婚姻的牢籠所困擾。他們覺得感覺適應後,審美激情消退,感情關系退化為日常瑣事和雜事,不得不去管。這種生活壹眼就能看出來,太絕望了。這段婚姻就像壹座純粹的監獄。其實很多想“脫單”的人不也是越獄嗎?但是,在他們的經歷中,“單身”的監獄也是很難熬的。
尋求改變是人的本性。越獄就是改變,也就是從壹種生存狀態到另壹種生存狀態的掙紮過渡。在這個意義上以遊戲的態度對待生活是可取的——“認真”有時是壹座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