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有如下:
1、反映階級壓迫、剝削和社會不平。如《豳風》中的《七月》、《魏風》中的《伐檀》《碩鼠》。
2、反映戰爭和徭役。如《齊風?東方未明》《小雅?何草不黃》。戰爭與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痛苦,還表現在思婦詩中,如《衛風?伯兮》《王風?君子於役》。
戰爭具有兩種不同的性質,對抵禦外族入侵的正義戰爭,人民總是全力支持的,甚至不惜做出巨大的自我犧牲,如《秦風?無衣》《鄘風?載馳》
3、反映愛情和婚姻。《詩經》中的愛情詩,多方面的反映了男女戀愛生活中的各種情境和心理,也反映了圍繞戀愛婚姻問題而產生的各種社會矛盾,大都寫得淳樸、直率、健康,如《周南?關雎》《邶風?靜女》《鄭風?溱洧》。
名稱由來
《詩經》約成書於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詩》,孔子曾多次提及此稱,如:“《詩》三百,壹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司馬遷記載的也是這壹名稱,如:“《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因為後來傳世的版本中***記載有311首,為了敘述方便,就稱作“詩三百”。之所以改稱《詩經》,是由於漢武帝以《詩》《書》《禮》《易》《春秋》為五經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