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

 《題西林壁》這是蘇軾遊廬山時寫在西林寺墻壁上的壹首詩。下面是我整理的該課文教學設計,壹起看看吧!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古詩,會默寫古詩。

 2、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聯系生活體會詩中所蘊涵的哲理。

 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鑒賞能力,練習仿寫。

 教學重點

 借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感悟詩境。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壹、背誦古詩,認識詩人

 1、誰了解蘇軾呢?誰會背他的詩?

 2、引入題壁詩,簡要介紹題壁詩形成原因。還可出示最有名的題壁詩《黃鶴樓》讀壹讀。

 3、解讀課題,問:西林在什麽地方?生指出在江西廬山後,引導背誦《望廬山瀑布》側面了解廬山。師介紹:廬山不僅水美,而且山也美。自古享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盛譽。朗讀課題,導入詩文教學。

 二、精讀古詩,理解詩意

 1、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學詩的方法。

 2、學生結合註釋,自由閱讀,自主思考。教師巡視指導。

 3、指名讀詩,正音。

 4、集體交流:能讀懂哪些?還有哪些不懂?教師相機進行以下指導:

 (1)當學生感知到廬山之美時,引導學生品讀、想象第壹、二句,讓學生簡單畫壹畫他讀出的“嶺”和“峰”,補充描述壹下“遠近高低”所見的不同形態。引導學生讀中發現壹個問題:觀察角度不同,結果也不同。最後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壹說,可回憶課文《畫楊桃》。

 (2)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品讀第三、四句。相機理解“緣”的.意思,並註意強調其寫法:右上部分好似兩手做取景框狀。師生采用問答等形式反復朗讀該句。深層思考:為何身在廬山,卻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引導學生討論後歸納: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討論探究:那麽,怎樣才看得清廬山真面目?集體交流。相機引讀名詩佳句:比如,王之渙《登鸛鵲樓》:“欲窮千裏目,更上壹層樓。”杜甫《望嶽》:“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

 三、吟誦古詩,品悟詩境

 1、出示並比較兩首寫廬山的名詩:《望廬山瀑布》和《題西林壁》。引導發現這兩首詩不同的構思:前者在於景,後者在於理。強調在吟誦《題西林壁》中要註意體會其中的理趣。

 2、教師提示讀詩方法,並進行朗讀示範,指名說說準備怎樣把握詩歌節奏(重音與停頓)?

 3、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引導學生在聯想中品味:妳在朗讀中聯想到了什麽類似的生活現象?壹邊感受壹邊朗讀。也可以引導學生說說生活中類似的“身在廬山”現象,再反復吟誦後兩句。

 4、指名展示,引導學生聽,評。

 5、配上樂曲,開展背誦比賽:看誰先把這首詩背下來?

 四、揣摩古詩,觸摸詩情

 1、教師提示:學習古詩,還應了解詩的寫作背景,才能觸摸到詩人的心靈。

 2、投影出示:蘇軾,學富五車,才氣橫溢,詩、詞、文都有極高造詣,被譽為“奇才”。因為不受當朝新黨的籠絡而受到迫害,遂引發了“烏臺詩案”。1080年,死裏逃生的蘇軾被貶官至黃州,在黃州城東開荒種地,自食其力,號東坡居士。自貶謫黃州以後,他只好把政治上遭到壓抑的苦悶消解於山光水色之中,出現了蕭疏沖淡的格調。1084年,48歲的蘇軾被改貶到了汝州,在他走馬上任之前,他來到了江西,遊覽了聞名遐邇的廬山,詩興萌動,揮筆書寫了《題西林壁》。

 3、學生了解寫作背景後,教師引導學生在讀詩中推測作者的詩情:蘇軾這樣壹個非常有學問的文人,卻被以莫須有的罪名兩度貶謫,他的命運似乎並不由自己掌握,所謂人在官場,身不由己,他像繡球壹樣被人拋來拋去。那麽,《題西林壁》有沒有可能隱含他對這樣的人生的壹種頓悟呢?再讀古詩。引導發現:“廬山”也許並不單指眼中的“這座廬山”,或許還暗指心中的“那座廬山”呢。學生討論交流,引導將“廬山”這壹環境改為其它環境,例如:“官場”。換詞朗讀:不識x x真面目,只緣身在x x中。再引導回歸原句,反復品讀。

 4、教師引讀第三、四句:蘇軾觸景生情,脫口而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引領反復吟唱。

 五、比較閱讀,點燃詩心

 1、教師出示自己所作《象棋》:孤相單士護王宮,炮馬車卒狹路逢。不識棋局真面目,只緣身在棋局中。引導對比閱讀,找出異同。

 2、鼓勵把生活中的類似感悟也用詩歌形式表現出來。嘗試寫壹寫。

 3、集體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