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橋的短篇文章 具體寫橋的外貌 橋的歷史

關於橋的短篇文章 具體寫橋的外貌 橋的歷史

根據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會,我國就有了獨木橋和數根圓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橋。早在戰國時期,單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橋已普遍在黃河流域及其他地區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於陜西省藍田縣藍峪水上的藍橋,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橋的壹個代表。《詩經?大雅?大明》第壹次記敘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專供帝王使用的浮橋。長江、黃河上曾設過近二十座浮橋。第壹座黃河浮橋建於公元前541年臨晉關附近,是秦景公的母弟後子,怕被景公殺害,乘車逃奔晉國途中所建。第壹座長江浮橋是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建造的,橋址在宜昌至宜都之間的江上。

吊橋首創於我國,吊索由藤索、竹索發展到鐵鏈。在唐朝中期,就有了鐵鏈吊橋,比西方早八百年以上。拱橋始建於東漢中期,其形式之多,造型之美,為世界少有。

灞橋、洛陽橋、安平橋、虎渡橋、紹興八字橋、陰平橋、程陽橋等是木、石梁橋的代表。西安灞橋建於漢代,是座木梁石柱墩橋,它用四段圓形石柱卯榫相接(中間還加石柱)形成壹根石柱,由六根石柱組成壹座輕型橋墩,墩臺上加木梁並鋪設灰土石板橋面。是石柱墩的首創者。

“閩中橋梁甲天下”是宋朝(特別是南宋)閩中地區大量建造石梁橋的真實寫照。南宋壹百五十年中,建成七十余座石梁橋,其中五公裏以上的長橋就有四五座。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的安平橋,宋紹興八年到二十壹年(1138—1151)建造,長約2.5公裏,故又名五裏橋,用花崗石砌築,為我國現存最長古橋。1240年建成的虎渡橋(又名江東橋),它最大的石梁長23.7米,寬1.7米,高1.9米,重二百余噸,即使在今天要開采、運輸、架設這樣的石梁,也是十分困難的。1979年5月,我國有關部門發現現存最古老的石梁橋——晉江縣大橋和小橋,這兩座橋均建於北宋太平興國年間(976—984)。紹興八字橋是座宋代城市石梁橋,布局十分巧妙,既保證了水陸交通,在建造中又不拆房屋,不改街道。程陽橋坐落在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林溪河上,是壹座四跨石墩伸臂的木梁橋,建於1916年,全長64.4米,分四個橋孔,每孔凈跨12.2米,寬3.4米,高16米。五個橋墩之上各有民族形式的寶塔型、宮殿型橋亭,橋亭檐層層而上,如翼欲飛,宏偉壯觀。整座橋梁建築不用壹顆鐵釘或其他鐵件,均采用榫槽結合或竹木梢釘,但結構聯系卻十分牢固。程陽橋精湛的建橋技術充分顯示我國侗族人民傑出的智慧和創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