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拜新月》古詩賞析

《拜新月》古詩賞析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壹些經典的古詩吧,古詩言簡意豐,具有凝煉和跳躍的特點。那些被廣泛運用的古詩都是什麽樣子的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拜新月》古詩賞析,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拜新月》

作者:李端

朝代:唐代

妝樓鸞鏡拜月明,再乞嫦娥駐美容。

蛾眉新月今相似,如水流年嘆無情。

「註釋」

金粟柱:古也稱桂為金粟,這裏當是指弦軸之細而精美。

「翻譯」

金粟軸的古箏發出優美的聲音,

那素手撥箏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盡了辦法為博取周郎的青睞,

妳看她故意地時時撥錯了琴弦。

「詩歌格律」

開簾見新月

○○●○●

即便下階拜

●●●○▲

細語人不聞

●●○●○

北風吹羅帶

●○○○▲

(說明:○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賞析」

《拜新月》為盛唐李端的五言絕句,描寫盛唐時期拜月之風俗,作者對細節的描寫傳神入化,主人公拜月虔誠純真的高尚情感躍然紙上,沁人肌髓。這首五言絕句,在輕描淡寫之間讓人頓時如身臨其境,感受拜月全境,妙不可言。

開簾壹句,揣摩語氣,開簾前似未有拜月之意,然開簾壹見新月,即便於階前隨地而拜,如此不拘形式,可知其長期以來積有許多心事,許多言語,無可訴說之人,無奈而托之明月。以此無奈之情,正見其拜月之誠,因誠,固也無須興師動眾講究什麽拜月儀式。“即便”二字,於虛處傳神,為語氣、神態、感情之轉折處,自是欣賞全詩的關鍵所在:壹以見人物的.急切神態,二以示人物的微妙心理。“細語”二字,維妙維肖地狀出少女嬌嫩含羞的神態。少女內心隱秘,本不欲人聞,故於無人處,以細聲細語出之,詩人亦不聞也。其實,少女內心隱秘,非愁怨即祈望,直書反失之淺露。現只傳其含情低訴,只傳其心緒悠遠,詩情更醇,韻味更濃。庭院無人,臨風拜月,其虔誠之心,其真純之情,其可憐惜之態,令人神往。即其於凜冽寒風之中,發此內心隱秘之喃喃細語,已置讀者於似聞不聞、似解不解之間,而以隱約不清之細語,配以風中飄動之羅帶,似純屬客觀描寫,不涉及人物內心,但人物內心之思緒蕩漾,卻從羅帶中斷續飄出,使人情思縈繞,如月下花影,拂之不去。後兩句嘔心吐血,刻意描繪,而筆鋒落處,卻又輕如蝶翅。

唐代拜月的風俗流行,不僅宮廷及貴族間有,民間也有。這首描寫拜月的小詩,清新秀美,類樂府民歌。詩中既未明標人物身份,就詩論詩,也無須非查明所指不可。以詩中情感與細節論,宮廷可,民間也無不可。

唐代婦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駐。常浩《贈盧夫人》:佳人惜顏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畫堂,下階拜新月。中唐大歷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張氏有《拜新月》之詩:拜新月,拜月汝樓上;鸞鏡始安臺,蛾眉已相向。東家阿母亦拜月,壹拜壹悲聲斷絕。昔年拜月逞容輝,如今拜月雙淚垂。回看眾女拜新月,卻憶紅閨年少時。看來,拜新月應是年輕婦女的事。

李端這首《拜新月》,純用白描勾勒人物,通過嫻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將人物壹片虔誠純真之情烘托而出,讀之余音裊裊,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表面看,似即寫作者之所見所聞,又全用素描手法,只以線條勾勒輪廓:隱秘處仍歸隱秘,細節處只寫細節。通過嫻美的動作、輕柔的細語和亭立的倩影,人物壹片虔誠純真的高尚情感躍然紙上,沁人肌髓。這正是詩人高超藝術功力所在。

「作者簡介」

李端(約743—782?)唐代詩人,字正己,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公元770年(大歷五年)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嶽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壹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壹,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