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朱元璋的壹生

朱元璋的壹生

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原名崇巴,後被命名為興宗。漢族,濠州中裏(今安徽鳳陽)人,25歲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龍鳳七年(1361)被封吳國公,十年自稱吳王。元二十八年(1368),在基本擊敗農民起義軍和元朝殘余勢力後,在南京稱帝,國號大明、洪武,建立了全國統壹的封建政權。朱元璋的統治被稱為“洪武之治”。葬於明陵。

出生在布裏

朱元璋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所以他來自中國最底層的社會階層。他是唯壹壹個有這種背景的王朝開國國王。1328+10月21出生於郝州縣中裏村,童年十分艱辛。他的父母和爺爺奶奶都是不良少年,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找個地方做佃農,讓他們在這片飽受幹旱和疫情蹂躪的土地上過上溫飽生活。他是他父母幸存的四個兒子和兩個女兒中最小的壹個。除了最大的孩子,其他的孩子都因為家庭無力撫養而被放棄撫養或者結婚了。到14年的30年代,淮河地區已經成為紅巾軍叛亂的搖籃,其彌賽亞教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的支持。人們相信,在這最黑暗、最孤獨的時刻,會有壹場變故,明教之光重現,彌勒從西方極樂世界統治世界,以烏托邦的方式讓人們的命運發生巨變。年輕的朱元璋的祖父是壹位算命師,也是壹名在20世紀70年代蒙古最後征服階段與漢軍作戰的老兵,他讓這個男孩的耳朵充滿了神奇事件和高級冒險的精彩故事。這些都是朱元璋童年成長的環境。

1344年,朱元璋16歲那年,五六月份的三個星期內,伴隨著夏季蝗災和旱災的疫情,奪去了他大部分家庭成員的生命——他的父親、母親和還住在家裏的已婚大哥。他的大嫂、小兒子和另壹個離了婚的哥哥是除他之外唯壹的幸存者。那些活下來的人太窮了,不能好好埋葬他們死去的親人,更不用說支持朱元璋。10年6月底,他作為壹個男孩和壹個打雜的人被送到附近的壹個佛教寺廟,在他的孩子生病時完成他父親的願望。同時,他也長大了,成為壹個高大強壯的年輕人。他的顯著特征是臉上布滿皺紋和麻子,下巴突出。這種奇怪的外表令人望而生畏,似乎預示著未來非凡的品質。毫無疑問,他有這些品質,但他是從壹個貧窮沒文化的農民家庭崛起,然後登上皇帝的寶座,成為壹個新的偉大王朝的開國國王。這個故事有點像小說壹樣不真實。

加入叛軍

元朝統治時期,人們分為四等,元朝統治下的漢人和南方人是三等和四等。殺壹個蒙古人罰八百兩銀子,殺壹個漢人罰壹頭驢的價錢。漢人連姓氏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年月為名,不能擁有武器,只能幾戶人家共用壹把菜刀。苛捐雜稅,加上不斷的饑荒,廣大漢人掙紮在死亡的邊緣。

1343年,濠州大旱。沒想到第二年春天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莊稼被蝗蟲吃得幹幹凈凈。禍不單行,然後瘟疫就發生了。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死了,壹個村子壹天死十幾個甚至幾十個人。

不久,朱元璋的家人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他64歲的父親、大哥、母親陳相繼去世。朱元璋和他的二哥眼看著親人壹個個死去,家裏沒錢買棺材,連壹塊安葬親人的地都沒有。唉,朱世珍辛苦了壹輩子,沒地方住,也沒地方死。朱元璋和二哥痛哭流涕,驚動了鄰居劉繼祖,於是繼父給了他們壹塊墓地。兩兄弟最後找了些破布把屍體包起來,把父母葬在了劉家的土地上。不到半個月,往日和諧溫馨的家不復存在,父母的愛壹去不復返。喪家之痛深深影響了朱元璋的精神狀態,使他仿佛跌入了無底的深淵。這時,為了生存,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嫂子、侄子被迫分家逃亡。朱元璋真的絕望了,想到了他小時候許願獻出生命的黃覺廟,於是他去找了和尚高斌,在那裏他被剃度為僧,成了壹個男孩。他每天在廟裏掃地、燒香、敲鐘敲鼓、做飯洗衣服。他整天忙忙碌碌,有時還會被老和尚罵。隨著時間的推移,朱元璋抑制住了自己的憤怒。有壹天,他在掃地的時候,被伽藍的座位絆倒了,就順手打了伽藍的掃帚。

還有壹次,老和尚看到大廳裏的蠟燭被老鼠咬了,就當眾訓斥朱元璋。朱元璋想,伽藍連眼前的東西都控制不了,怎麽管理皇宮?更糟糕的是,我被罵了,我越想越生氣。於是,朱元璋找來壹支筆,在觀瀾神後面寫下了“遣三千裏”四個字。這些都體現了朱元璋不甘被壓迫。

然而,朱元璋成為童子不久,廟裏的和尚就沒有足夠的食物,廟裏也沒有慈善機構。因此,主人高斌大師不得不打破粥,讓僧侶們去化緣。就這樣,朱元璋還只是壹個50天的小男孩,不會念經,也不會做佛事,無奈只能扮成和尚,離開寺廟流浪。此時朱元璋才17歲。

朱元璋邊走邊央求。他聽人說,只要年景好,他就去哪裏。他從濠州南下,到合淝,然後向西進入河南,到達固始和信陽,向北到汝州和周琛,向東到陸毅和亳州。1348年,他回到了黃覺寺。在流浪的三年時間裏,他走遍了淮西各大名城,接觸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見識了世界,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造就了朱元璋剛毅勇敢的性格,但也造就了他的殘忍多疑。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壹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元璋出洋的三年,也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流傳著“王銘出世,眾生皆福”的說法,北方的安百裏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的時候也接觸過這樣的宣傳。他目睹了人們生活的惡化,意識到混亂很快就會到來。於是朱元璋回到太廟後,努力工作,廣交朋友,準備幹壹番事業。

1351年,韓和領導在潁州起義,推舉韓為明王。同年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淇水起義。這些起義軍用紅領巾把頭包起來,所以被稱為紅領巾軍。1352年,郭子興、孫德亞在濠州起義。

朱元璋聽到起義的消息。就在這時,朱元璋收到了兒時夥伴唐河的來信,信中唐河邀請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正在這時,朱元璋的弟弟偷偷告訴他,有人知道了這封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放下飯碗,去了郭子興的紅巾軍。這壹年,朱元璋25歲。

軍事和將軍

朱元璋從軍後,因驍勇善戰、足智多謀、精通筆墨,很快得到了郭子興的賞識。於是郭子興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警察,任命他為秦冰的九大隊長。朱元璋聰明能幹,在戰爭中壹馬當先。他得到的所有戰利品都交給了郭子興元帥,他得到了獎賞。他說功勞屬於每個人,所以他把獎勵給了每個人。很快,朱元璋的好名聲在軍中傳開了。郭子興也視他為知己,經常和朱元璋討論重要的事情。當時,郭子興有壹個養女,是他的密友馬工的女兒。馬工死後,他最小的女兒被郭子興收養。這時,郭子興看出朱元璋是個人才,這對他的事業大有幫助。於是他把21歲的養女馬史嫁給了朱元璋,從此在軍中改名為朱公子。有了身份,就不能再用以前的外號來強調八了,於是就有了另壹個正式名字,張遠,帶了郭蕊這個字。

當時在濠州城,紅巾軍有五大元帥。郭子興學派、孫德亞和其他三個元帥學派,兩個學派之間有許多矛盾。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統帥芝麻李被元軍殺死。部將彭達、趙軍勇領兵到濠州。彭達與郭子興成為朋友,而孫德亞等人則向趙軍勇示好。在孫德亞的慫恿下,趙軍勇綁架了郭子興,並把郭子興打到了竹簡上,準備刺殺郭子興。朱元璋在彭達的支持下,帶領他的軍隊拯救郭子興。從那以後,兩派更加勢不兩立。

朱元璋看到浩州的將領都在爭權奪利,矛盾重重。他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壹個新局面。鄭智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回鄉招兵。他的少年時代的朋友徐達、周德興、國盈等同村、鄰村的熟人聽說朱元璋當了紅巾軍的領袖,都來投敵。於是朱元璋很快招募了700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非常高興,於是他提拔朱元璋做鎮上的安慰者。

這年冬天,的兒子彭旱自稱魯懷王,自稱雍彜王,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已有半年不在濠州,便從自己的新兵中挑選了徐達、唐河等二十四名心腹離開濠州,在南方稍留。在南下定遠的路上,朱元璋先是從張家堡的驢村招募了3000名民兵,隨後又招募了800名鼻青眼清的人。指揮這支隊伍,朱元璋東進,夜間攻破定遠橫斷山元軍大營,苗大亨元帥投降。朱元璋從軍隊中挑選兩萬壯丁漢人編入自己的隊伍,南下滁州。

定遠名士李善長在往滁州南的途中,在筠門求見。李善長與朱元璋壹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他以劉邦為榜樣,知恩圖報,不亂殺人,很快就能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下李善長為幕府大臣,囑咐李善長協調將領之間的關系,以成大事。

朱元璋很快攻占了滁州,他的侄子鄭文和妹夫李真來到他的侄子包爾(後來的名字叫文忠)那裏避難。從他們口中,朱元璋悲痛地得知他的二哥、三哥、三姐都死了。當時有個定遠孤兒穆英,很可憐。於是,朱元璋把這三個孩子收為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收養了20多個義子。

朱元璋攻打滁州時,郭子興遭到趙軍勇、孫德亞等人的排擠。因此,朱元璋攻占滁州沒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馬上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幹幹凈凈,郭子興看了很高興。

1355年,朱元璋壹舉攻克河州。消息傳來,郭子興立即任命朱元璋為連長,鎮守豫州。有壹次,朱元璋出門,看見壹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麽哭,回答說在等父親。朱元璋仔細詢問後得知,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軍營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稱兄道弟。朱元璋意識到軍隊的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亂百姓,搶劫婦女。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軍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將領,肯定紀律,下令軍隊中的已婚婦女歸隊,讓城中許多失散的夫妻團聚。此事廣為流傳,朱元璋深得民心。

這壹年,病逝,任命之子郭天旭為都督,妻弟為副都督,朱元璋為副都督。名義上,杜元帥是軍隊的首腦,右副元帥的地位高於左副元帥。但滁州、河州的軍隊大部分是朱元璋招募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旭、張天佑更有膽略,更有人才。所以朱元璋實際上成了這支隊伍的教練。

朱升提出了建議。

朱元璋稱帝前,奉行朱升提出的“高築城墻,廣積糧,緩登皇位”的策略。築高墻是指加強軍事準備,鞏固後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存糧食,增強經濟實力;慢慢稱王就是不要太早稱王,以免樹敵太多。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朱元璋早期發展的指導思想。

鄭智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發起進攻,打擊江南的元軍。借此機會,朱元璋親自指揮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慶忌。

朱元璋入城後,下令安撫百姓,將慶典改在應天府。王小明、韓林兒被舉報後,朱元璋被提拔為樞密院事,不久又被提拔為江南等地的省章。朱元璋在應天設立天星健康儀大元帥府,以遼為統帥,李善長為左右部大夫。

此時的朱元璋雖然有十萬大軍,聲勢也比過去大了很多,但他占據的地盤仍然很小,四面受敵。

目前朱元璋的首要任務是鞏固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所以占領應天不久,朱元璋馬上派徐達去攻占鎮江。到1357年冬,朱元璋壹年內攻下金壇、丹陽、江陰、常州、常熟、揚州等地,控制了應天周邊的戰略據點。到1359年,按照現在的地圖,朱元璋已經占領了江蘇南京,太湖以西,蘇皖浙交界以南,達到浙江東部的壹個長方形區域。與四年前占領應天時相比,情況已大為改善。

朱元璋在完成“築高墻”的部署後,開始實施“廣積糧”。早期解決軍糧主要靠強制征用,即征用“村糧”。但長此以往,軍隊就會變成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民眾進行生產,還決定實行屯墾法,大力進行軍隊墾荒,任命康茂才元帥為水利大使,負責興修水利,並指派將領在各地開墾農田。幾年下來,各地都建起了村莊,國庫充實,口糧充足。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征收“村糧”,以減輕農民負擔。

朱元璋在贏得民心的同時,不斷招賢納士,尤其是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朱元璋還特意在應天修建了禮賢閣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壹全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李善長、朱升等。朱元璋非常尊重儒生。1358年,他召見儒生唐(即)並向漢高祖、光武帝、太宗、和請教如何平定天下,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創建壹個新的封建王朝。

先有陳,後有張。

朱元璋建立了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長江上遊有陳友諒,長江下遊有張士誠,東南部有方國珍,南部有陳友定。方國珍和陳友定的目標是保護地盤,而張士誠對元朝的第壹只老鼠兩頭都沒什麽野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占領應天時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朱元璋設計誘敵深入,造戰鬥機。6月23日上午,陳友諒率領艦隊主力到達應天郊外的江東大橋。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編太平,占領忻州、安慶。陳友諒打敗九江,次年八月攻占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來到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到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鄂東南。

這時,中原紅巾軍分裂,元氣大傷。二十三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陸貞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助。朱元璋率軍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振殺死,朱元璋只救出了王小明·韓林兒,並安排他在滁州居住。

當朱元璋率領主力救援王小明時,陳友諒認為反擊的時機已到,於是率兵攻打洪都。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帶領士兵堅守了85天。鄭錚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七月,朱元璋率二十萬大軍向洪都進發。陳友諒得知此事後,退出被圍軍隊,與朱元璋對峙。雙方在鄱陽湖決戰。

鄱陽湖水戰從8月29日到10月3日,歷時36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了船的靈活性,進攻陳軍,最後取得了勝利。陳友諒被亂箭射死了。

1364年元旦,朱元璋召來王武,建了壹百場官司。他仍然以“聖旨和王武法令”的名義發布命令。因為張士誠在1363年已經自立為吳王,所以歷史上張士誠被稱為吳棟,朱元璋被稱為西吳。

二十四年三月,朱元璋再次赴武昌監軍攻城,陳立終於出城投降。吞並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壹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二十六年五月,朱元璋發表了反對張士誠的檄文。張士誠的八大罪狀在壹次戰役中被羅列出來。除了第四項和第八項與西吳有關,其余都是指責張士誠背叛元朝。如果不看開頭和結尾,很容易誤認為是元朝的懲罰性命令。這說明朱元璋已經把自己當成了順從天命的君王,準備繼承王朝的正統。

朱元璋的軍隊迅速進攻。二十六年十壹月,杭州、湖州相繼投降,平江成為孤城。於是朱元璋重兵包圍平江,發動了平江戰役。

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王小明,派韓林兒去應天來,卻在瓜州渡河時,悄悄鑿了船底,王小明沈入河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使用龍鳳年,稱1367為吳元年。平江之戰開始時,朱元璋在城四周築起了城墻,建起了三層木塔,比城墻還高。他拿著弩和火銃向城內射擊,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朱元璋多次派人投降,張士誠都拒絕了。張士誠堅守平江,糧盡之後,吃的是老鼠和幹草。箭用光了,屋頂瓦片就當炸彈用。直到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進入平江,張士誠則展開巷戰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虜,送往應天。朱元璋提問,他不予理睬。李善長問他,他卻破口大罵。無奈,朱元璋只好命令侍衛用亂棍打死了張士誠。當時張士誠47歲,東吳滅亡。

槐樹移民

明代洪武移民是中國漢族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壹次有組織的移民,涉及人數達數百萬。其勢頭和範圍在過去是無與倫比的。對促進中國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具有歷史意義。洪武移民不僅合理分配了人口的生存空間,而且經過移民與當地原住民長期的文化、心理、習俗交流,地域文明必然會相互關照,培育出新的文明種子,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古代移民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壹筆,為明帝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做出了貢獻。

北伐殘余袁

明太祖北伐是明朝建立後針對北元的八次軍事行動。

戰鬥名稱日期

明太祖第壹次北伐1370

明太祖第二次北伐1372

明太祖第三次北伐1380

明太祖第四次北伐1381年。

明太祖第五次北伐1387

明太祖第六次北伐1387-1388

明太祖第七次北伐1390

明太祖第八次北伐1396

從社會動亂中恢復過來,恢復生產

明初,中華大地飽受近二十年戰亂的摧殘。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實行了發展生產,與民同息的政策。

1370年,朱元璋接受大臣建議,鼓勵開墾荒地,並下令北方各郡、縣所有荒田免征三年稅。他還采取強制措施,將農民從人口稠密的地區轉移到人口稀少的地區;對於開墾荒地的人,政府提供耕牛、農具和種子;還規定免稅三年,耕地歸墾荒者所有;還規定有五畝至十畝地的農民必須種植桑、棉、麻,十畝以上的必須加倍種植。這些措施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的開墾熱情。

明初除了平民村落,還有軍事村落和商業村落。軍營由警衛隊管理,政府提供牛和農具。

為了恢復和發展生產,朱元璋十分重視興修水利,賑濟災荒。在朱元璋積極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積極性高漲。明初農業迅速發展,改變了元末農村的破敗景象。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的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軍事上,朱元璋廢除掌管全國軍事的都督府,分為中、左、前、後、右軍都督府,與兵部壹起牽制。兵部有權發布命令,但不直接指揮軍隊。總督負責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無權調遣軍隊。這樣,軍權就集中在皇帝手裏了。

中央機構改革的關鍵是廢除宰相制度。明初中書省負責處理天下事務,地位最高。它的行政長官是身居高位的左右總理。宰相容易與皇帝發生矛盾,而胡在明朝是最重要的。

胡於1373年由右丞相升為左丞相。胡的弟子和追隨者遍布朝野,形成壹個權力集團,威脅著皇權。1378年,朱元璋對中書省采取行動。朱元璋下令將左丞相胡和右丞相投入大牢。當這兩個人進了監獄,審查人員明白了皇帝的意圖,他們聯合起來攻擊胡的獨裁集團。於是,1380年,朱元璋以枉法僭主的罪名處死了胡及相關官員,並宣布廢除中書省,今後不再設丞相。

朱元璋以枉法罪處死胡後,胡案成為他打擊異己的利器,使三萬多人受到牽連而被殺。最後韓國李善長也受到牽連,77歲的李善長壹家被殺。

然後,朱元璋在1393殺了英雄藍玉。藍玉是明朝開國大將,被朱元璋封為梁國公。1392年初年末年的壹天,錦衣衛指揮參與了藍寶石叛亂,朱元璋立即讓人把它拿下,交由吏部審問。三天後,朱元璋殺了藍玉,然後,又是壹次大規模的清洗和牽連。胡、藍兩案,前後* * *殺了四萬人。

打擊腐敗官員

朱元璋出身貧寒,從小就受到元朝貪官的敲詐勒索。他的父母和大哥死於殘酷的剝削和瘟疫,他從小被迫出家。所以他加入起義隊伍後,發誓壹旦當上皇帝,就要先把天下貪官都殺了。

後來他登基的時候,也沒有食言。果然,他在全國發起了壹場轟轟烈烈的“反貪官”運動,目標直指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他的方法很特別:

首先,朱元璋殺死了貪汙62兩白銀以上的官員。

其次,朱元璋敢於從他身邊“高倩”。

第三,朱元璋發明了“剝皮拍草”的殘酷刑法來對付貪官。

第四,朱元璋絕不會容忍他培養的幹部。

朱元璋作為開國之君,以其極高的威望,用極其殘酷的法律嚴懲貪官汙吏。其決心之大,力度之強,措施之精準,收到了強大的震懾作用。

集權統治

因為朱元璋是開國皇帝,明初皇帝的權力更強,明中後期文官的權力更強。朱元璋利用特務機關,向朝野各地派出大量名為“查校”的特務,對他們進行刺探。

1382年,由於監控官員的需要,朱元璋將掌管禁軍的親軍杜威府改為錦衣衛,並授予偵察、逮捕、審判、懲罰罪犯等權力。這是壹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正式的軍事秘密服務機構。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帝國監獄”,在裏面采用剝皮、拔腸、刺心等各種酷刑。朱元璋還要求錦衣衛在朝廷執行權杖。

在地方上,在各州各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立了巡檢司,負責盤查、抓賊、盤問漢奸。1370年,朱元璋下令建立壹個取士的部門,士子要通過三門考試才能參加科舉考試,但書寫零星不規則。據壹些野史記載,朱元璋出身貧寒,早年出家為僧,所以對“光”“禿”等字眼十分忌諱。連“和尚”都不喜歡,連發音相近的“聲”也同樣惡心。但經現代學者考證,此類記載多為不實。朱元璋從來不敢談出家的事。《明太祖墓碑》和明太祖的詩文都談到了朱元璋少年時出家的事跡。野史說朱元璋的“光”、“禿”、“僧”、“命”等禁忌語缺乏壹定的可信度。

以上關於“文字獄”的記載,在《明史》、《史明錄》等更為正式的史書中,都找不到。王春雨和陳學霖等歷史學家的考證大多是不真實的:

比如《野史》中的徐壹奎被朱元璋殺死。然而,根據《杭州府誌》、《官表》、《杭州府誌》、《古今守陵表》等資料,直到文健二年,徐壹奎仍然健在。《溫嶺市方廣縣浪湖知縣墓誌》系徐所作,時間為元年。所以“朱元璋殺徐壹奎為文”是個錯誤。

野史記載《英治詩話》中有壹首詩是和尚來回復(見心),激怒了朱元璋,被斬首。但通過對《高僧補傳》的考證和燈下記錄,可以得知高僧前來回復是因為他在胡謀反期間與胡互通情報而被殺,而告密者正是智聰和尚。

上面說的文字獄讓公務員沒有安全感,所以不得不設計標準措辭。事實是,住房部高級部長茹·太素寫的奏折太長,超過10 000字。朱元璋設置文體規則,防止其再次發生。

張確立的文體規範有“二名不偏諱,口無遮攔”和“除猙獰二字外無所忌”的規則,即皇帝的名字如果是兩個字,就不必忌用這兩個字中的任何壹個,也不必忌皇帝名字的諧音。

關註教育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不僅僅是統治者自身的素質問題,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教育的失敗。因此,他壹登基就采取了壹系列強制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術官員,並堅持將“學歷”作為衡量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服從皇帝的官員,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範圍內提出,考生只能按照規定的觀點答題,不得發揮自己的見解。答題卡的樣式必須分為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朱元璋對“高級教師”(國子監出身的學者)的標準更高。除了關註國計民生,他還應該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哈哈,可想而知,那些生活在洪武時代的老師們,尤其是那些整天在朱元璋眼皮底下混日子的郭子士人,真的是如履薄冰啊!

埋葬孝陵

明陵玩珠穆朗瑪峰下在南京東郊紫金山南麓的獨龍府,在茅山西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史就葬在這裏。

朱元璋把喪事安排得很簡單,把自己的陵墓建在中山南麓,稱為孝陵。方圓明十三陵全長45華裏,規模宏大。1398年6月24日,71歲的朱元璋去世,葬於孝陵。謚號,寺名“太祖”。明陵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次年馬皇後病逝,葬於此陵。因為馬皇後的“孝”,這座墓被命名為“孝陵”。朱元璋死於洪武三十壹年,地宮與馬皇後合葬。

歷史評價

明太祖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了路虎,消滅了暴動,挽救了漢族和其他民族,為中國近百年的亡國報仇,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政策,恢復了漢族。朱元璋出生在安徽淮河平原的壹個貧苦佃農家庭。此時蒙古對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壓迫和奴役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沒有經歷過中國富裕穩定的農業社會的正常環境,也沒有接受過孔孟詩、書、禮、樂的系統教育。然而,他通過自己的智慧、信仰和指揮官,推翻了蒙古的暴政和奴隸制,重建了帝國,並引導人民擺脫野蠻,重獲信心、尊嚴和榮譽。

明朝誕生於半個世紀的動亂之中。在這個壹切都被野蠻人破壞的時代,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常生活越來越直接地訴諸野蠻人的暴力,文明已經沒落。只有野蠻的動物在中國的土地上做到了,仁義道德喪失殆盡。漢人淪為奴隸,被蠻族屠殺。蒙古的解體和明朝的崛起,根本不是所謂的階級鬥爭,而是漢族和其他民族為了生存和自由,擺脫蒙古奴隸制的踐踏而進行的壹場殊死決鬥。明太祖在領導漢族等民族驅逐蒙古的同時,也指出蒙古和色目人雖然不是華夏人,但如果有禮貌,願意做中國臣民,就和中國人沒有區別,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仁義。

這位傑出的民族英雄,天災人禍離村,饑寒交迫,直到在南京登基。他和他的文官武將們走的路,不僅僅是為了私人和某個階層的利益,就像他的自述壹樣——我穿著布衣,世界對我來說什麽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