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衣》 全文拼音如下:
qǐ yuē wú yī ?yǔ zǐ tóng páo 。wáng yú xìng shī ,xiū wǒ gē máo 。yǔ zǐ tóng chóu !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qǐ yuē wú yī ?yǔ zǐ tóng zé 。wáng yú xìng shī ,xiū wǒ máo jǐ ,yǔ zǐ xié zuò !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qǐ yuē wú yī ?yǔ zǐ tóng shang 。wáng yú xìng shī ,xiū wǒ jiǎ bīng,yǔ zǐ xié háng !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國風·秦風·無衣》是中國古代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壹首詩。這是壹首激昂慷慨、同仇敵愾的戰歌,表現了秦國軍民團結互助、***禦外侮的高昂士氣和樂觀精神,其獨具矯健而爽朗的風格正是秦人愛國主義精神的反映。全詩***三章,采用了重章疊唱的形式,敘說著將士們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壹致,壹聽“王於興師”,磨刀擦槍、舞戈揮戟,奔赴前線***同殺敵的英雄主義氣概。
作品原文
《秦風·無衣》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譯文
秦風
誰說沒有衣裳?和妳穿同樣的戰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妳同仇敵愾!
誰說沒有衣裳?和妳穿同樣的襯衫。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妳***同做準備!
誰說沒有衣裳?和妳穿同樣的戰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鎧甲和兵器,和妳***同上前線!
註釋
秦風
袍:長衣 。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當被。就是今之披風,或名鬥篷。古代特指絮舊絲綿的長衣。“同袍”是友愛 之辭。
王:指周王,秦國出兵以周天子之命為號召
同仇:***同對敵
於:語助詞,猶“曰”或“聿”。興師:出兵。秦國常和西戎交兵。
王於興師:猶言國家要出兵打仗。
戈、矛:都是長柄的兵器,戈平頭而旁有枝,矛頭尖銳。
子:妳,指戰友。
仇:《吳越春秋》引作“讐”。“讐”與“仇”同義。與子同仇:等於說妳的讐敵就是我的讐敵,即我們的敵人是***同的。
澤:同“襗”內衣,指今之汗衫
戟:兵器名。古戟形似戈,具橫直兩鋒。
作:起。
偕行:同行,指壹塊兒上戰場。
裳:(cháng)下衣,此指戰裙。
甲兵:即鎧甲和兵器。
創作背景
當時的秦國位於今甘肅東部及陜西壹帶。那裏木深土厚,民性厚重質直。班固在《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贊》中說秦地“民俗修習戰備,高上勇力,鞍馬騎射。故秦詩曰:‘王於興詩,修我甲兵,與子偕行。’其風聲氣俗自古而然,今之歌謠慷慨風流猶存焉。”朱熹《詩集傳》也說:“秦人之俗,大抵尚氣概,先勇力,忘生輕死,故其見於詩如此。”
這首詩意氣風發,豪情滿懷,確實反映了秦地人民的尚武精神。在大敵當前、兵臨城下之際,他們以大局為重,與周王室保持壹致,壹聽“王於興師”,他們就壹呼百諾,緊跟出發,團結友愛,協同作戰,表現出崇高無私的品質和英雄氣概。
賞析
《秦風·無衣》是《詩經》中最為著名的愛國主義詩篇,它是產生於秦地(今陜西中部和甘肅東南部)人民抗擊西戎入侵者的軍中戰歌。在這種反侵略的戰爭中,秦國人民表現出英勇無畏的尚武精神,也創造了這首充滿愛國主義激情的慷慨戰歌。
詩***三章,采用了重疊復沓的形式。每壹章句數、字數相等,但結構的相同並不意味簡單的、機械的重復,而是不斷遞進,有所發展的。如首章結句“與子同仇”,是情緒方面的,說的是他們有***同的敵人。二章結句“與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這才是行動的開始。
三章結句“與子偕行”,行訓往,表明詩中的戰士們將奔赴前線***同殺敵了。這種重疊復沓的形式固然受到樂曲的限制,但與舞蹈的節奏起落與回環往復也是緊密結合的,而構成詩中主旋律的則是壹股戰鬥的激情,激情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樂曲的節奏與舞蹈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