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丘吉爾以戰時首相的特殊身份系統地敘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過程。相對於普通歷史學家用二手、三手材料寫成的相關著作,自然具有不可比擬的權威性。他不僅見證了這場戰爭,而且親自指揮和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這場戰爭。書中史料豐富,信息量大,很多都是以前從未公開過的珍貴史料,如政府文件、會議紀要、書信、個人備忘錄等。此外,他對英格蘭戰役、阿拉曼戰役和諾曼底戰役的描述也是許多歷史學家所不及的。丘吉爾說:“我的意圖只是從英國首相和國防大臣的角度提供史料。”單從這壹點來說,在這部傑作中,他完成得非常好,非常出色。然而,令人遺憾的是,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的敘述並不全面。他談到英國的政治軍事活動時,口若懸河,慷慨激昂,但談到其他盟國的戰爭時,卻常常是掩耳盜鈴,露出尾巴。盡管他盡可能公正地看待協約國的事業,但他還是忍不住誇大了戰時英國在他領導下的歷史作用。比如大聯盟,第三卷上半部,德國東進,要重點講希特勒進攻蘇聯,蘇聯人民英勇抗擊德國。由於丘吉爾對史料的把握有限,以及對蘇俄社會主義國家歷史功績的漠視,只將其作為英國在非洲軍事行動的背景對待,遠不如東方戰役重要。此外,丘吉爾遵從了“陛下政府”的要求。在使用公文時,出於保密的考慮,作者往往會按照原意進行改寫。雖然“這些變化並沒有改變其原本的意義或本質”,但很難不帶有丘吉爾個人的主觀色彩,這使得史料的真實性受到壹定程度的破壞。盡管如此,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仍有很大的歷史和年鑒價值。
《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年鑒價值主要體現在作者對歷史的獨特思考和對重大歷史事件的成功處理,可以為讀者提供豐富的歷史參考。
首先,在於丘吉爾對戰爭根源和形成的歷史風暴有著獨特的深謀遠慮的能力,能夠深刻地分析和看透。在丘吉爾看來,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如果“勝利的同盟國”堅持正義的信念,具有理性的認識和謹慎的心理,高舉“以戰止戰”的大旗,全民衷心希望的永久和平本來是很容易實現的。但由於英法美的偏狹和短視,1919年《凡爾賽條約》的簽訂,從壹開始就為歐洲的和平埋下了禍根。
丘吉爾對戰爭的形成也有自己深刻的看法。他能夠在戰爭初期輕松取代張伯倫出任首相,肩負起領導英國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重任。他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於他在戰爭形成過程中的遠見卓識在公眾心目中留下的深刻印象,以及他從他們那裏贏得的高度政治信任。1933 65438+10月30日,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給德國和歐洲帶來了嚴重的焦慮。他強烈反對* * *產品主義、民主主義和猶太教,叫囂要把日耳曼民族統壹在德意誌帝國周圍。這讓丘吉爾有壹種大難臨頭的感覺。由於對希特勒的《我的奮鬥》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他從壹開始就對希特勒政權的法西斯本質有了清醒的認識。
其次,它是壹種有價值的大聯盟思想。《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中體現的大聯盟思想是丘吉爾政府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值得借鑒。尤為可貴的是,他的大聯盟思想不僅體現在國內,在國外也有體現。他之所以能夠成功地領導英國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運用大聯盟的思想,成功地聯合和發揮了國內外的壹切積極力量。國內方面,自從他以海軍大臣的身份重返內閣後,他盡力維護政府大局,盡可能地改善與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的關系。當挪威戰爭戰敗,張伯倫即將被議會不幸的政治風暴卷走的時候,丘吉爾以他壹貫的魄力,毅然決然地竭力捍衛政府。此外,他還強烈呼籲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真誠呼籲:“把黨派利益放在壹邊,集中全部精力,把國家的壹切才能和力量投入戰爭,把所有的壯馬都套上馬具。”顯示了壹個政治家少有的顧全大局的政治品格。當他擔任首相,與保守黨、工黨、自由黨組織聯合政府,擔負起領導英國人民進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重任時,當工黨的壹位政治家提出要徹底清算政府中的有罪之人——綏靖政策的張伯倫大公時,丘吉爾再次站出來,堅決抵制。
丘吉爾在建立對外大聯盟中十分註重發展與美國的關系。他在擔任海軍部長但不是總理的時候,以“前海軍人員”的名義,與並非交戰國的美國總統羅斯福建立了聯系。在5年的時間裏,他給羅斯福發了近千封信和電報,幾乎收到了800多封羅斯福的來信,對有效指導英美軍隊的反法西斯戰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慕尼黑危機”破產後,他對張伯倫拒絕羅斯福要求積極磋商的信函十分不滿。他出任總理後,與羅斯福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此外,必須指出,丘吉爾大聯盟思想的產生和英美蘇大聯盟的建立,是基於他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正義性的正確認識。“這不是壹場階級戰爭,而是整個大英帝國和英聯邦不分種族、信仰、黨派而發動的戰爭”,這是他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性質的基本看法。基於此,他不失時機地緩和了與國內外的矛盾,拋棄了狹隘的黨派利益,成功地建立了英、美、蘇的大聯盟,為這場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再次,丘吉爾特別重視科學技術,尤其是前沿科學的研究,把科學技術視為生產力,這對戰爭的勝利也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重視科技在戰爭中的應用,顯然是有遠見的。早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就獲得了“坦克之父”的美譽。如果說上次戰爭最後勝利的關鍵是他主張的坦克數量多,而這次戰爭的勝利,戰爭中科學技術的巧妙運用也是壹個很重要的因素。作者在書中引用了大量政府文件、會議紀要、書信電報,以及他個人的檔案材料。雖然選材、敘述、評論難免帶有主觀色彩,但還是從多方面反映了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和真實面貌。比如,對於英國的失敗和挫折(韋維爾和奧金萊克都被隆美爾打得落花流水),他作為主要決策者,公正地公開了自己當時決策的依據,而不是事後粉飾太平,欺騙世人,把所有的功勞歸於自己,把所有的錯誤推給別人。盡管丘吉爾有局限性,但這種尊重事實和歷史的態度還是可取的。
這本回憶錄充分展示了丘吉爾的散文風格和語言技巧。丘吉爾性情急躁,直言不諱,他特有的尖刻、尖刻、機智和自信脫穎而出。比如英國下議院辯論張伯倫從慕尼黑帶回來的希特勒簽署的協議時,丘吉爾說:“他(希特勒)先用手槍指著妳,要妳給他壹英鎊。全款付清後,他拿槍指著妳,要兩英鎊。最後,獨裁者答應先收壹英鎊十七先令六便士,其余的要妳以後再付。”這個簡單生動的比喻他還把壹心綏靖希特勒的英法政客比作兩個熟透的蘋果,放在壹起就會被砸碎。
《二戰回憶錄》的重要文學價值首先在於其獨特的敘事角度。丘吉爾采取回憶錄的形式,記敘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歷史過程,並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成,從而將史實和親身經歷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其真實感人。《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之所以能夠打動大眾,贏得大眾的信任,與作者以如此嚴謹的寫作態度在作品中提供了這樣壹個特殊的歷史真相密切相關。此外,由於作者嚴守“經驗的歷史”,在講述歷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帶有自己獨特的情緒,往往讓人覺得* * *。至於作品中平靜的港灣與如火如荼的戰爭場景的交織,月色清朗的曠野與《夜襲》中炮彈頻頻呼嘯的恐怖夜晚的交互描繪……恰恰體現了這部歷史巨著豐富的文學特質和美學價值。
其次,在於它強烈的演講性,讓人帶著激情去閱讀,有壹種獨特的力量,能撼動人的靈魂。皇家瑞典學院在1953的獲獎感言中說“作家之後是演說家丘吉爾,非常雄辯”,這真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審美特征的壹個很好的藝術概括。與其把《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看成壹部完整的二戰史,不如把它看成壹條由丘吉爾精彩演講組成的滔滔不絕的巨大河流。
第三,在於其塑造人物的高超技巧。鑒於回憶錄的特殊風格,他沒有對人物進行雕琢,只是準確把握了相關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並加以重點闡述。只需要三兩筆粗線條就能勾勒出來,人物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如希特勒、鮑德溫、張伯倫、艾登、斯大林、羅斯福、莫洛托夫、隆美爾等歷史人物。比如,他把希特勒描繪成“代表著腐蝕人心的前所未有的仇恨種子”,“因* * *制度實施不當而大步走進壹戰後德國的政治空白”,是壹個“具有殘酷天才的瘋子”,形象生動。此外,希特勒在塑造張伯倫形象時,錯誤地認為首相的公務員身份和他對和平的熱情代表了他的整個人格,認為雨傘是他的象征。他不知道張伯倫意誌堅強,不喜歡被別人騙。”宇易簡短的語言也極其準確而生動地概括了他的個性特征。在刻畫斯大林時,體現了他近乎冰冷的鋼鐵意誌;在刻畫羅斯福的時候,他體現了他的政治家的眼光和毅力。刻畫艾德昂,凝聚了他的智慧、能力和朝氣。然而值得註意的是,他在塑造人物時,不僅畫出了大輪廓,還準確地捕捉到了人物的細節。
第四在於他對“歷史”的藝術處理和對“詩史”的出色完成與壹般歷史學家不同,他以事實為依據談歷史,整個故事都滲透著高度的理性視角。難得有詩意的語言,但他把浩瀚復雜的二戰全過程作為自己獨特的審美對象。他不僅要向人們傳達他所看到和捕捉到的真實的歷史信息和畫面,還要傳達他作為審美對象所體驗到的壹種獨特的歷史美。所以壹般的歷史學家在威嚴地講述這段歷史的時候,丘吉爾總是帶著壹個經歷過的人所特有的那種睿智的微笑。他的臺詞充滿了機智的比喻、優美的警句、幽默的語言和輕松的藝術節奏。而且他還經常喜歡在精彩的敘事篇章之後,引用壹些迷人的詩句來表達自己獨特的心理體驗。雖然他在這裏把歷史詩化了,但他壹點也沒有美化歷史。
第五,《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寫作風格粗獷有力,酣暢淋漓,氣勢磅礴,尖銳潑辣,帶著壹種歡快的惡意和寬厚的感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當時的真實。
歷史情調洋溢著強大的現實主義生命力。丘吉爾在第五卷序言中的話:“本卷所記載的事件,已經發生了七年多。國際關系發生了許多變化。過去的夥伴之間有很深的裂痕。新的甚至更密集的雲再次聚集。曾經的敵人變成了朋友,甚至是盟友。在這種情況下,本卷引用的電報、備忘錄、會議報告中包含的壹些情緒和文字,可能會讓其他國家的讀者感到不快。在這方面,我只能提醒他們,這些文件具有歷史價值,我們當時正在進行壹場殘酷而可怕的戰爭。在生死之戰中,人們絕不會對想殺死自己的敵人客氣……”充分代表了他對待這種獨特歷史情感的嚴肅態度。正是這壹點,直接促成了丘吉爾犀利的敘事風格。比如他對意大利人發表的旨在瓦解意大利鬥誌的演講,諷刺墨索裏尼能移榆樹,從不留情。他聲稱意大利所有的災難都是墨索裏尼壹個人帶來的,號召意大利人民推翻他的統治,自救。然而,這只是問題的壹個方面。就連對協約國錯誤的分析也同樣義憤填膺。
第六,作品風格坦誠。“他看不起多余的炫耀,他的比喻很少用但很有意義”(頒獎詞)。丘吉爾沒有戴面具,沒有分裂的跡象,沒有復雜的性質,某種程度上有自傳性質。在整本書的敘述中,他從不掩飾自己的政治觀點,也不掩飾自己的情感喜怒哀樂。他贊美壹個人的時候是赤裸裸的,攻擊壹個人的時候也是赤裸裸的。就連他國內外的政敵都視他為正直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