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頓悟來自於生活中遇到的人。是遇到人生中的貴人,也許是與同齡人相處的長輩,也許是教壹門課的老師,也許是偶然遇到壹方的朋友。
如何形容頓悟的感覺,我喜歡用詩句來解釋。
就像陸遊的“山河無道疑,黑暗中又有壹村。”
正如陶淵明在《歸Xi詞》中感嘆的那樣,“離失落不遠,但不是昨天。船在遠方,風在吹。”
正如東坡《赤壁賦》所言,“惟江上清風,山中明月,耳聽為明,目遇為美,無窮無盡。”
就像朱那種“問渠如此清,因有源頭活水來”的爽朗情懷。
我的壹次頓悟是在人大上學的時候。
昨天是全國人大84歲生日。看到校友們情緒激動的留言,讓我想起了自己學生時代的感受。
高考政治科目沒考好,其中哲學是失分的主要原因。想了想,老師們還是弱爆了。或許是心智發育的比較晚,所以可以說高考的哲學知識幾乎都被背下來,活生生的吃掉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都被吞噬了。
去人大,人大的哲學課是壹門通用的基礎學科,每個專業都要學。大班在階梯教室,三個班100人左右。
演講者是壹個四十多歲的男人。他第壹次上課從門口進來,穿著壹件米色的風衣,腳上壹雙黑色的鞋子,戴著壹副黑框眼鏡。他的頭發又黑又厚,臉色黃白。
我們的輔導員跟著老師走上講臺。輔導員三言兩語地介紹了這位講師,但由於噪音,我們大多數人都沒聽清楚。
演講者因為擴音器和老師洪亮的聲音和標準的發音開始講課。大家很快安靜下來,進入傾聽狀態。
哲學是學生公認的枯燥學科。不學不行。看來妳並不在乎認真學習。
只有通過比較才能識別。沒想到,這位老師先開始梳理哲學體系,按照歷史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對東西方哲學的脈絡進行了簡要概括。
老師板書列得清清楚楚,從老莊到亞裏士多德壹壹對應,不同觀點,直觀的思維導圖。
我頓悟了。哲學、歷史、文學融為壹體。下課後,我根據老師推薦的馮友蘭的《中國通史》,去圖書館查資料,借了說明書看。
第二節哲學課,我問老師名字,隔壁同學不知道。直到課間問了另壹個同學,我才知道老師姓張。
之後在哲學課上感受到了磁石般的吸引力,尤其是張老師語言表達的抑揚頓挫,講解的深入淺出,人物性格鮮明,對深奧抽象的思想進行通俗易懂的歸納。
我開始走向道,我喜歡哲學。我這學期每周有兩節主要的哲學課,筆記完整。堅持下去。就連過去的缺點,尤其是西方哲學家的流派和人物都不壹樣,做圖表,尋找東方文化的差異和不同。
老師,傳道授業解惑。師資水平的差異就表現在這裏。如果高考有這樣的老師,我相信我也不會得到不理想的成績。
因為大班人多,幾乎沒有互動。如果喜歡老師講課的風格和水平,可以認真聽。張老師的哲學課也受到了大多數同學的好評。
直到期末考試我才知道老師的名字。他的名字叫張力文。當時我只知道張老師是壹個優秀的講師。
短短壹個學期下來,我的哲學短板不僅被張老師的學期教學補上了,還充當了我的向導。無論我的人生觀、思維習慣、專業學習,都讓我受益匪淺。
所以很多年後,我曾經後悔過,如果我跨專業讀哲學研究生就好了,我壹定會跟張老師學習。
現在,張力文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壹級教授,哲學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最近看到張先生寫的壹篇學術論文《中國哲學之道》,高屋建瓴,自由闡述了中國哲學的發展和本質,並與西方哲學進行了比較。
頓悟是終身受益。現在過了大半輩子,感覺學了哲學。不管以後學什麽,不管是文史管理新聞法律,都會覺得過去的哲學教育對我幫助很大。學了哲學以後,不管妳以後從事什麽工作,不管是行政、司法、管理還是行業,妳都會覺得妳過去學的哲學沒有白費。
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從校園的大廳裏學習智慧和力量。那是我們同學難得的緣分和時間,相聚在教學樓或宿舍或辯論場上,雖然短暫。
更重要的是,我遇到了很多知識淵博、勤奮好學的老師,他們的學術精神和對自己的洞察,都將成為我人生的美好回憶,留在我永久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