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到了唐朝 中國的詩歌到達了壹個頂峰 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為什麽?

到了唐朝 中國的詩歌到達了壹個頂峰 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為什麽?

科舉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備起來,開始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種。每年分期舉行的科叫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叫做制科,用於招收非常人才。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經常舉行的常科中的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秀才科重視選拔博學多才、出類拔萃的人物。考試方略策五道,以文理兩方面為標準,要求甚高。明經科,註重考核儒家的經義。考核的內容主要以大經、中經、小經為主,外加《論語》和《孝經》兩門公***必修課。進士科,註重詩賦。唐初只進行試策而已,唐高宗李治(649至683年在位)時加試《老子》策三條。以後,進士科考試也包括帖經,試雜文和時務場策三場。雜文,即是作詩賦各壹篇,必須洞悉文律。時務策,要求論理公允透徹,然後為通。開元年間,始以賦居其壹,或以詩居其壹,亦有全用詩賦者,並無定制。至於雜文專用詩賦,當在天寶年間。

而自中唐起,改為第壹場試詩賦,第二場試帖經,第三場試策問。並且詩賦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多,壓倒了策問和帖經,成為唐代進士科中決定取舍的重要部分,故進士科又被稱為詞科。這不僅是唐詩繁榮的體現,而且是唐詩發展的動力之壹。“姑蘇城外寒山寺”的作者張繼(約715-約779年),他的“書成休逐客,賦罷遂為郎。貧賤非吾事,西遊思自強”詩歌,就是當時進士科考試已偏重於詩賦取士的最直接的反映了。而且,改為第壹場試詩賦之後,它的重要性就突然被強化了,其它兩方面的成績再好,第壹場的詩賦若是不過關的話,則也是白搭了。

唐代有兩項對士人生活影響最大的制度:即科舉制和銓選制。而守選制則是吏部銓選中壹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所謂守選,就是在家守候吏部的銓選期限。凡屬吏部、兵部的選人都得守選。對吏部而言,主要是指及第舉子和文職六品以下考滿罷秩的前資官。所謂選人,是指獲得出身或任職期滿有資格參加吏部和兵部銓選的人。“守”有等待、等候的意思,故守選指的是選人在家等待吏部的銓選授官的期限。唐朝六品以下的文官銓選由吏部負責,六品以下的武官銓選,由兵部負責;而五品以上的文武官員選拔,則由宰相主管。

守選制的實質是,六品以下的文官不能連續為官,必須輪流休官。當時,除了個別特敕授官者之外,壹般入仕者(包括高官子弟)都要從八、九品官做起,所以守選制具有普遍的意義。從及第舉子方面來說,唐時及第進士必須守選三年才允許參加吏部的銓選,以獲得官職;從文職六品以下任職期滿的前資官來說,就是不能連續為官,在完成壹個任期後,也必須等待壹定的年限,才允許再次參加吏部的銓選以獲派新的職務。守選的根本原因是選人多而官缺少。正因如此,文職六品以下文官的守選制,便首先在六品以下前資官的銓選中制定和施行。

於是乎,為了自己,為了朋友,為了後輩們,人們自始至終都在瘋狂的追逐、傳播詩賦中的優秀作品,導致唐詩發展出現了空前絕後的大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