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七步詩》是郭沫若於1943年7月7日在重慶生活時所作的壹首詩,描寫兄弟間互助友愛的精神。
原文:
煮豆子,燒豆子,豆子煮熟了會變成灰。
成熟的在餐桌上是珍貴的,灰燼在田間是肥沃的。
不為同壹個根而活,又何必自暴自棄呢?
翻譯:
豆子在鍋裏煮,豆腐在鍋下燒。當豆子成熟時,豆腐就變成了灰燼。煮熟的豆子成了宴席上的美味佳肴,化為灰燼的豆皮成了地裏的肥料。如果不是同根生,他們怎麽會願意為兄弟犧牲自己?
創作背景
詩寫於7月7日,1943。當時,郭沫若生活在重慶,抗日戰爭處於相持階段。在“大後方”的文壇,有壹種“尊古惜今”的風氣,但郭沫若敢於隨波逐流,舉起了“實事求是,古為今用”的大旗。
正因如此,“有點歷史癮”的郭沫若以飽滿的激情,冒著巴蜀的酷暑,壹氣呵成地寫下了壹篇經久不衰的歷史散文《論曹植》,這篇“反七步詩”附在本文末尾。
在本書的序言中,作者解釋說,他研究歷史人物,“主要是憑自己的好惡。我的好惡標準是什麽?壹句話:人民標準!”在這壹標準和原則的指導下,作者充分肯定了曹植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