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極致──冰心散文《笑》賞析(備課資料三) 早在幾十年前郁達夫就說過:“冰心女士散文的清麗,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純潔,在中國好算是獨壹無二的作家了……”(《<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照此看來,冰心散文的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壹是素有定評的,她20歲時寫成的《笑》就是這樣完美統壹的典範作品。下面就這壹作品的美學意義作壹點分析。壹 美的意蘊1.景色美現實的情景:雨後的月夜,清新,恬靜,幽暗,構成“壹幅清美的圖畫”,充滿美妙的詩意。“清美”是冰心作品的總體性的審美風格,也是本篇文章寫景狀物的特定風格。這幅清美的圖畫,是安琪兒的形象得以浮現的背景,使愛與美恰切地融合在壹起。回憶的情景:五年前的壹幕──古道、田溝、流水、綠樹、濕煙、新月,十年前的壹幕──茅檐、麥壟、葡萄架、海上明月。兩幅圖畫,看似輕描淡寫,隨意塗抹,細細品味,有形象,有意境,很富於匠心。它們同樣是清美風格的圖畫;也是作者與普通人作心與心的交流的背景,使愛與美恰切地融合在壹起。2.人情美作者在苦雨孤燈之後,開窗見到“壹幅清美的圖畫”,心頭蕩漾著美妙的情意;回看屋裏墻上,安琪兒抱著花,仿佛才降臨人間,“向著我微微的笑”,作者感受到天使的愛,在人與神的交流中,心靈醞釀著升華,這是善的情懷,也是美的情懷;回想五年前和十年前的兩個印象,在兩幕雨後美景中,小男孩和老婦人都抱著花,“向著我微微的笑”,這是人間的最純潔最友好的微笑,是美與善調和成的;最後作者領悟到三個微笑具有相同的含義,便感到心靈澄凈,仿佛“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蘇軾《赤壁賦》),這同樣是壹種美好的情懷。於此再細味“笑”的含義,除了“愛”之外,又可讀出“美好”“美妙”的意義。二 美的賦形1.“率意”而精巧的結體本文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1~3段為第壹部分,寫第壹個場景;4~7段為第二部分,寫第二、第三兩個場景;最後壹段寫點明愛的主題。線索清晰,層次井然。苦雨孤燈,只身壹人,意有所失,情無所寄,粗看像是閑情生活中壹絲半縷感想的隨意記寫。其實細讀起來,除了能感受到崇高的愛和純潔的美外,還能察覺行文結構的“率意”中的精巧。文章起始“壹幅清美的圖畫”,為安琪兒的出現作了鋪墊;安琪兒的出現,又為後面兩個來自人間生活的印象出現作了鋪墊。三個場景,都出現了“向著我微微的笑”這句話,成為三個場景的粘連標誌。兩次說“默默的想”,也成為粘連標誌。“笑”是串連全文的主要線索。三次寫笑,前壹次是神的笑,後兩次是人的笑,神與人的笑的內容、意義自然有所不同,但三個笑統壹在壹篇文章中,又有相似性,都是為了表達愛。本來後兩次笑的意義不甚明確,由於安琪兒的笑的意義在先,它們便借安琪兒的笑而獲得了自身確定的意義。因此,三次寫笑,是壹個合乎邏輯的自然發展過程,也正是作者構思既“率意”又精心的體現。三次笑,代表著作者感情遞進升華的三個階段。第壹階段,作者心緒不寧,回見安琪兒,若有所思,情感微蕩;第二階段,聯想後兩個笑,作者心裏似乎明白了些;第三階段,作者總綰三個笑,心裏豁然開朗,感悟到了貫穿三個笑的愛的主題,感情達到高潮。三層結構的遞進升華是以思想意識活動、情感活動作為動力的。可以說,情感是作品的另壹條暗線。2.清新而精美的文辭冰心早年對新散文的語言有過自覺的追求,曾主張“白話文言化”“中文西文化”。本文剛壹發表,便被競相選入學校課本,語法學家作了通篇的句式解讀。文章寫景狀物、表情達意顯示了很強的駕馭語言文字的功力。上文提到的美好的景物、美妙的情懷,正是通過優美的語言來表現的,辭意雙美是本文的壹個重要的寫作特點。蘇軾在評他人畫時說:“詩畫本壹律,天工與清新。”自然天成,無意而工,清新俊逸,歷來被認為是詩文創作的最高境界。用“天工與清新”來評價《笑》的語言藝術誠不為過。首先,景物描寫纖巧細膩,意味濃厚。全文寫了三個場景,第壹個場景是屋內,“轉過身來,忽然眼花繚亂,屋子裏的別的東西,都隱在光雲裏;壹片幽輝,只浸著墻上畫中的安琪兒。”三言兩語便是壹幅淒清優美的圖畫,背景朦朧,安琪兒凸現,形象感非常強;兩個動詞“隱”和“浸”字都極其有韻味。第二個場景是在古道上,“田溝裏的水,潺潺的流著。近村的綠樹,都籠在濕煙裏。弓兒似的新月,掛在樹梢。”這組合起來的畫面,像電影壹樣壹壹閃現;無意而工的齊截的句式,像詩語壹樣瑯瑯上口。第三個場景是在海邊,作者在雨晴之後趕路,“迎頭看見月兒從海面上來了,”確是神來之筆!令人想到“海上生明月”的舊詩。這裏的個個字都是最平常的字,卻描繪出壹幅很能激發讀者想象力的洗練、優美的畫面。其次,遣詞造句化用古今,兼取文白之長。例如,文章開頭寫景:“推開窗戶壹看,呀!涼雲散了,樹葉上的殘滴,映著月兒,好似螢光千點,閃閃爍爍的動著。”這裏有地道的口語,也有化用過的文言詞句,都天衣無縫地組合在壹起。又如寫內心感受:“這同樣微妙的神情,好似遊絲壹般,飄飄漾漾的合了攏來,綰在壹起。”文言字詞嵌在句中,無拼湊痕跡,將抽象的感受寫得好像看得見,摸得著。有的文言字詞用得“漫不經心”,卻對營造意境起著重要作用,如寫窗外情景:“真沒想到苦雨孤燈之後,會有這麽壹幅清美的圖畫!”“苦雨孤燈”仿佛是從古詩詞中挪移過來的,挪移的不只是詞語,更是似曾相識的古遠意境,喚醒讀者心中渺遠迷蒙的感覺。 再有,文章不算長,卻用了十來個疊詞。“隱隱”“微微”“滑滑”“閃閃爍爍”“飄飄漾漾”等,或表現分寸感,或表現形象感,或表達微妙的內心感受,都很好地表現了現代散文的語言藝術。 冰心散文之《臘八粥》賞析冰心說過,散文要“寫到有了風格,必須是作者自己對於他所描寫的人、物、情、景,有著濃厚真摯的情感”(《關於散文》),“必須從真摯的情感出發,抒真情,寫實境,才能得到讀者的同感與***鳴”(《創作談》)。這既是她積數十年散文創作的經驗談,又是我們研讀、欣賞包括《臘八粥》在內的她的大量散文佳品的壹把鑰匙。
在冰心關於故鄉、童年的若幹散文中,《臘八粥》尤顯特別的是它並非壹篇純粹的憶舊文字。自然,作者也用“滿蘊著溫柔”的委婉盡意的筆致,抒寫著母親煮臘八粥的往事。然而,在這篇散文中,撥動讀者心弦的,並不限於往事的回憶;孩子們那“為了紀念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周爺爺”準備煮臘八粥的情景,來得更直接,更強烈,更具肅穆與天真的感人的力量!事實上,《臘八粥》正是冰心紀念周總理逝世三周年的精心之作。在此之前,她也曾“筆與淚俱”地寫下悼念周總理的文稿。《臘八粥》則以孩子們紀念周爺爺的獨特的角度,抒寫人民對自己的好總理的敬仰、愛戴與懷念之情。
讀《臘八粥》不禁想到:沈郁凝重的格調,洗盡鉛華的平實與素樸的文字,何以那樣感人,那樣攝人心魄?首先,我們註意到正是作者對於“所描述的人、物、情、景”——臘八粥、母親、周總理的熟悉,並“有著濃厚真摯的情感”。譬如“母親的母親”、母親、周總理都是臘八這壹天逝世的這個細節,要不是最親近最熟識的人,壹般不會知道。而他們的“忌表”臘八正好與吃臘八粥的民俗相“巧合”,這或許就是作者寫作這篇散文的契機。在浮想聯翩中,這最初的契機變得明晰起來,豐富起來,最終成了作者行文運筆的軸心,思想馳騁的基石。
其次,是作者“從真摯的情感出發,抒真情,寫實境”,使讀者得到“同感與***鳴”。
散文作為側重於表達內心體驗和抒發內心情感的文體,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並以此打動讀者,是它的靈魂和血脈。只是這種飽滿豐沛的情感,要有壹個依托,壹個“附麗”的“實體”,這就是作者所敘寫的物事即冰心所說的“實境”。《臘八粥》在寫到“幾個孩子”為了紀念周總理爺爺而洗紅棗、剝花生準備煮臘八粥的“實境”時,壹個孩子“低下頭”講的那番話是多麽動情,多麽天真可愛!妳看,“他壹面從口袋裏掏出壹小張疊得很平整的小日歷紙,在壹九七六年壹月八日的下面,印著:‘農歷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樣。他把這張小紙送到我眼前說:‘您看,這是媽媽保留下來的,周爺爺的忌表,就是臘八!”這是“實境”的敘寫,又是融和了“真情”的抒發。作者寫道:“我沒有說什麽,只泫然地低下頭去,和他們壹同剝起花生來。”文章到此收筆,無聲勝有聲,留下無窮韻味。可否這樣說,沒有“實境”的敘寫,抒情將是空泛無力的;而沒有“真情”的抒發,“實境”絕不會靈動感人。
說到這裏,我們讀完了《臘八粥》。細心的讀者壹定還會註意到,那文末所註的寫作日期有“淩晨”二字。這兩個字,告訴我們作者的壹次情感經歷。可以想見在排山倒海而來的關於母親,關於往事,關於周總理的回憶中,作者是怎樣的輾轉反側,夜不能寐,壹任滿溢的情感的潮水在胸中激蕩、回旋。於是披衣而起,在淩晨的清寒與薄明中,把自己的情感傾註筆端,寫下了這篇散文名作。讀著這至情至文,作者握管伏案的身影,正湧現在我們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