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霍邱水門塘傳說?

霍邱水門塘傳說?

老縣誌記載霍邱山水勝:山環西南,水圍東北。該山是大別山的殘存礦脈,從夏洛山、關山、安陽山、馬鞍山、猴山、長山到古壁山,由南向北蜿蜒數百公裏,在霍邱的西南部形成了壹條天然的長廊。至於水,真的很豐富。淠河、豐河、石河、泉河五條內陸河縱貫南北,與淮河交匯形成三大湖泊。霍邱縣被三個湖環繞:城西湖、城東湖和蔣家湖。三湖環抱,有壹顆璀璨的明珠——水門塘。水門塘,古稱大野陂,是公元前600多年春秋時期楚國的統帥孫茵·帥所建,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據說水門塘比安風堂建得早,所以也有“天下第壹古塘”之稱。孫帥作為楚國的統帥(相當於宰相),為什麽會選擇在霍邱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因為孫帥長在霍邱,所以孫帥埋蛇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他埋蛇的遺跡至今還留在城裏。因為是他的故土,所以他對這裏的山清水秀和地理環境非常熟悉。霍邱縣城依山而建,但縣城北部有壹大片窪地。“癩蛤蟆擠尿,莊稼泡水”,九種莊稼不收,成了沼澤地,周圍的山頭缺水灌溉,影響了收成。於是有了“三年旱,三年澇,三年蝗滿天飛”的民謠。孫帥當了楚國的靈隱之後,就下定決心帶領百姓修建水門塘。雨水多的時候可以把水引到池塘裏儲存,可以減少淹水面積。天氣幹旱時會放水灌溉,使周邊65438+多萬農田免受旱澇災害。水門塘初建時占地1.2萬畝,周邊幾十畝田地都靠它灌溉。在“三年壹旱,五年壹旱”的丘陵地區,歷史上水門塘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可想而知。“由於歷史久遠,池塘日漸淤塞,蓄水不多。它遇到幹旱就會幹涸,附近的豪強就會想盡辦法占領它。夏天他們會種樹苗,冬天他們會種麥子,他們會盡力完成先賢的遺誌。”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縣內官司頻繁。乾隆十六年,知縣丁樞發現有130余戶塘戶,種植2800畝,沒收每畝水稻六石。乾隆十八年,知縣張海追米1560多石,改價為980兩白銀。作為修復塘堤的費用,權國等四人,誰是第壹個占用物種,將被投入監獄,並作為壹個警告的懲罰。為了保住杜豪強的覬覦之心,還委托高明而周密的勘驗官張綱到池塘邊劃定了四個界址,丈量出池塘面積8500畝,池塘四周58裏8分,在池塘與田地交界處每隔壹裏築壹個界樁,池塘在土堆之內,田地在土堆之外。下令把池塘裏未收割的小麥全部拔掉,眾人心服口服,立碑禁止永遠開墾池塘。張縣令在他的個人著作《清水門塘石刻》中感慨地寫道:“興利除弊是夫之責,興利除弊也是民之責,即可以不循前人記載而自行創業。更何況我們的前輩開創了幾千年,偷了也保護不了,以至於我們前輩的遺產在當今世界失傳了。長人叫什麽名字?“張縣長真是有點開拓精神。他指示池塘主任每年帶領居民挖掘農業缺口的淤泥,並培育界樁。”使其立於視線之內而不可磨滅,池塘加深而邊界堅實,而聖賢遺誌得以儲存,灌溉工人永久而不壞。“但是,在小農經濟的社會裏,禁止占用水門池塘。”雖然保留了官方的文案,但是頑固的民眾的覬覦之心並沒有停止。“到解放前夕,水門塘大部分已被豪強占據,剩下的成了不毛之塘。傳說水門塘有壹頭金牛,午夜搖靈芝才能叫上岸。有壹個農民,走遍了99座山,終於摘到了靈芝。午夜,他站在李三大橋上,搖晃著他的手,喊著“哦,哦,哦,哦!“我看見那頭金牛乘著波浪,走近了,張開了它的嘴,農夫看見它的時候,在橋下嚇得要死。從此兩地無人能抱金牛。得益於黨的富民政策,水門塘這頭金牛終於在上世紀80年代被有膽有識的農民捧上了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水門塘已經成為壹個風景宜人的水門公園和人們休閑旅遊的勝地。古塘,青春洋溢。春光明媚的時候,妳站在野皮閣上,環顧四周。高大的孫帥奧雕像迎風而立,水面遼闊,氣象萬千。遠處霧蒙蒙,近處波光粼粼,閃爍著萬道金光。防波堤上建造的翠竹島、水晶宮、兒童樂園、生態公園各具特色。池畔四周種植的數千株梨樹郁郁蔥蔥,梨樹盛開時,開滿了粉紅色的花朵,仿佛築起了壹條長長的被雪包圍的堤岸,醉人的芳香飄向數裏之外。向池塘外望去,田野相連,建築縱橫交錯,麥苗青青,油菜花如雲般燦爛,遠看東湖西湖,令人心曠神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