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臯(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出自:《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仿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壹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原文:
野望
唐代:王績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臯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余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獵物馳過我的身旁。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擴展資料:
賞析: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寫情性為主。"東臯",泛指王績家鄉絳州龍門附近的水邊高地,借用陶淵明(歸去來辭)"登東臯以舒嘯"的詩句,暗含詩人歸隱之後,嘗耕東臯之意。
故而自號"東臯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詩句。這兩句詩以平平淡淡的敘述,首先推出薄薄暮色之中,詩人兀立在東臯之上。
舉目四望,壹種莫可明狀的孤寂無依的愁緒湧上心頭,使之無法平靜下來,以此觀景自然會塗上壹層心理上的不平衡色彩,並為中間四句寫景提供巧妙的鋪墊。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這是詩人對眼前景觀的粗線條的描繪,著重於色彩的透明度,層層樹林已染上蕭瑟的金黃的秋色,起伏的山巒惟見落日的余暉,這是多麽寧靜、開闊、美麗的畫面。
縱使在淡淡的暮靄之中,人們還是能夠感覺到山野間秋林、落暉的光與色的強烈輝映。接著,詩人的筆鋒又轉向動的敘寫:"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著力刻劃視野所見山野放歸的生動場景。
為整個靜謐的畫面,註進壹股跳動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幾個動詞"驅"、"返"、"帶"、"歸"。用得自然而精警。這種動態式的描寫愈發襯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詳寧靜。
詩人於壹靜壹動的描寫之中,把山山樹樹、牛犢獵馬交織成壹幅絕妙的藝術畫卷。光線與色彩的調和,遠景與近景的搭配,都顯得那麽白然和諧,令人不能不產生某種遐想。
甚至忘情在安逸閑適的田野之中。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仿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
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詩中所蘊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辟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