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冷漠,不清醒,不安靜,不深遠——諸葛亮的指揮書
中國的知識分子歷來重視精神修養。《誡》壹開頭,諸葛亮就諄諄告誡子女“靜以修身,儉以修身”,即保持壹顆赤子之心和赤子之欲,以此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在這篇散文中,“冷漠”和“寧靜”的氣息無處不在。但如果從《十誡》中讀出壹種超脫的、非功利的人生態度,我們願意以“淡泊”和“寧靜”為座右銘,以此寄托靈魂,做壹個精神上的自足者。這就是諸葛亮《誡書》的初衷。
顯然,“淡泊”與“寧靜”是“誌”與“遠誌”的必要條件,而“遠誌”與“遠誌”則是“淡泊”與“寧靜”的終極目標諸葛亮在他的《書》中強調:“學必靜而後學;不學就不能多才多藝,不想學就學不會。”也就是說,安靜地學習和研究,是要下定決心的手段和過程;培養知識,增長才幹才是目的。那麽增加人才的目的是什麽呢?了解中國歷史討價還價的朋友都知道,中國知識分子所倡導的復辟,作為壹種內在的道德實踐,在其強烈的入世精神上,不同於中國出生的宗教學者所強調的修養。諸葛亮也不例外。《十誡》中提到的修心養性的學問,有壹個明確的終極方向,那就是“與世界接軌”——服務世界,對世界有用!對國家對社會都是有利的。這就是諸葛亮的“寧靜”和“致遠”想告訴我們的全部!
諸葛亮“壹心南陽,壹生亂世,不求聞達為諸侯”,可謂“淡泊”、“清靜”。但他憂國憂民,又有澄清天下的誌向,為讓劉備這個人才如魚得水,付出了長期不懈的努力。幫助劉備聯孫權抵抗曹操,成就帝業;輔助劉禪,獻身,戰死。由此,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壹生對“致遠”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