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鐘平五年(188),吳象、道道在新興縣,位於縣城西15公裏的新興川(廣武坡西家門壹帶),屬南安縣。
三國魏改武城縣,不久被廢,改稱新興縣。家在鐘濤縣,所以地址就在今天的鴛鴦鎮附近。
東晉十六國時期,被趙倩、後趙、梁倩、前秦、後秦、西秦、大夏等北方七國占領,歷時百余年。
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鐘濤並入荔衛府廣寧縣新興。隋開帝十年(590),新興並入隴西郡,劃歸隴西郡。
唐代宗寶應二年(763年),縣境落入吐蕃之手,歷時78年。鹹通七年(866)收復,屬隴右路威州。
五代時,該縣是壹個拘留場所(授予參軍的藏族人民居住)長達53年。
北宋真宗天璽三年(1019),寧遠村建在本縣北部,屬慶豐路周琴。熙寧五年(1072),童淵軍在谷瑋村(今隴西)成立,寧遠村隸屬童淵軍。拜寧三年(1104),寧遠村升為寧遠縣,隸屬道。
金天會九年(1131),寧遠落金。太和七年(1207),降為寧遠村,隸屬臨洮路童淵軍。金天行三年,南宋端平六年,蒙古汗國唐太宗六年(1234),宋蒙古聯軍滅金,寧遠寨屬蒙古汗國。
元十六年(1279)元世祖歸寧遠縣,屬常工路周公。
明清沿襲寧遠縣制,隸屬宮長府。該縣的領土包括現有的地區和馬務鎮和新寺鎮。清末,馬武劃歸岷縣。
民國二年(1913),北洋軍閥政府內務部決定更名為巫山縣,隸屬渭川道。民國十七年(1928)廢路,建立洧川行政區,不久撤銷。民國二十三年(1934)設立天水行政監察區,轄武山等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七月,改為甘肅第四行政監察區,武山屬之。民國二十九年(1940)四月,縣西邊界的羅家溝、羅家鎮、牟家窯、川口峽、川口仙、何家坡、單家溝、蔡家坪、黃佳佳、吳家山、瓦窯峽、柳樹溝、石板上、泉莊峽、丹道峽、丁家。民國三十壹年(1942),張喜安縣孫家門劃歸吳山。民國三十五年(1946)吳山、甘谷石廟兒附近插花飛地調整。從石廟兒沿田濤公路至張家山堡東西山脊線至賈家溝,東屬甘谷縣,西屬巫山縣;從石廟兒出發,沿田濤公路,沿李家坪左山脊至關家溝以東,北轉高家山包至甄家山線,東屬甘谷,西屬巫山。
建國後繼續使用武山縣名稱,隸屬甘肅省天水地區督察專員公署。
1951四月,屬天水區。
1953,米家莊在縣東邊界上屬於甘谷縣,關家溝、臺子上、吳莊、多家灣、張家溝、彭家坡5個村屬於巫山縣。在縣的西部邊界,鐘靈、徐家門、李家河、趙家坪、董家村、景家岔和宋家溝9個村劃入張喜安縣。
1955二月,屬天水地區。
1969 10月,屬天水地區。
1958年4月和12年2月,張喜安縣和甘谷縣先後並入巫山,全縣總面積5368平方公裏。
1961年65438+2月,三郡分立,恢復原巫山郡版圖。
7月,1985,屬天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