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城邊上我們縱酒言別,在酒坊裏長醉而不能入眠。壓在樹叢上的積雪就像那雪白的梨花,千萬條的楊樹葉恰似那縷縷青煙。惜別間我們飲盡了壺中的美酒。臨分別時,送上策馬的長鞭。盼望著妳到達潁上,那時候新月也應該變圓了
註釋:
1、鬥:計容積的量器,十升為鬥,十鬥為斛。這裏形容飲酒之多。
2、渭城:即秦都鹹陽故城,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別。
3、壚頭:酒坊,酒家。
4、醑(xǔ): 美酒。
賞析:這是壹首送別詩,詩人溶情於酒,又寄情於景。雪、楊葉、馬鞭、壺醑和新月,這些都是送別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的。梨花是溫暖的春天才有的,用梨花來比喻雪,詩人希望自己的濃濃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壹樣讓臨別的友人忘卻那冬天離別的苦悶冷清的感傷。
PS:我這裏想說的是這首詩的作者是岑參,詩題是《送楊子》,由於,李白的詩逸散很多,後人在總結的時候難免謬誤,錯把其他唐人的詩作混入。稍微知道點的人都知道用梨花來比喻雪詩岑嘉州的首創,也是他的詩被人津津樂道的地方,《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就有:“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也只有他把邊塞的雄渾寫得淋漓盡致。當然這是筆者的觀點。筆者也是有依據的,前人也都對此詩進行過考據,壹致認為這是岑嘉州的作品。這裏我引壹下其它人的觀點。南宋的嚴羽就在其作品《滄浪詩話》中寫道:太白詩“鬥酒渭城邊,壚頭醉不眠。”乃岑參之詩誤人,太白塞上曲“肇馬新誇紫玉鞍”者,乃王昌齡之詩,亦誤入。昌齡本有二篇,前集乃“秦時明月漢時關”也。今人,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研究室主任孫琴安在《五律詩精評》中也寫道:余謂盛唐諸家五律中,岑參句法與李自最為相近,如“鬥酒城邊,壚頭醉不眠。”、“上馬帶胡鉤,翩翩度隴頭”、“布上柳枝黃,爐頭酒正香”等,不唯起句,即通篇亦多酷似太白。許學夷以為詩有“句不能點”者,終唐之世,唯太白、嘉州最為得之,杜甫、王維則其次也。中、晚之際,則推張籍,韓娜次之,此外蔑矣。筆者對李白的詩也是相當喜愛,不過學術的考據也是必要的,把別人的詩安在詩仙身上,估計詩仙天上有知也不會答應,岑嘉州也不會答應。有什麽問題樓主可以找我繼續探討,鄙視隨便回答問題的人,這是很不負責任的。打字好累,樓主給分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