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殘疾人成功的事例精選

關於殘疾人成功的事例精選

 殘疾人想要實現自己的目標,他們比普通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更多,他們的成功比普通人更來之不易,他們雖然身體殘疾,但是,他們身殘誌堅,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比正常人強大,他們是不倒的英雄!下面是我精心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殘疾人成功的事例,大家壹起來看看吧。

 關於殘疾人成功的事例1

 黃宇,男,漢族,1967年生,肢體殘疾,中***黨員,上海市徐匯區人,現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經理,系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導致下肢嚴重殘疾,沒有進過壹天校門,參加遠程大學教育,取得了英語自考多項單科結業證書。1991年創辦?小雨亭?刻字社,從100元的啟動資金滾動發展,現已成為年營業額60余萬元的中型服務企業;解決了15名殘疾人和下崗工人就業,曾被評為上海市肢殘人百強明星和自強模範。

 在繁華的大上海長樂路,有壹家刻字工藝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創辦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黃宇,先天性成骨不全,連打噴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壹樣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黃宇十三四歲時,30多年來他至少骨折過40多次,導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難以忍受!

 黃宇母親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夢雲,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親。兒子將永遠是個殘疾人,她內心的酸痛只有自己體味。為了給兒子治病,她帶著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醫院,但專家都說目前還沒有治愈的希望。由於肌肉萎縮,也無法整形,兒子兩條腿和肢體的其他部分漸漸地都彎曲變形了。殘疾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壹樣生活、學習,非常痛苦,但他也認識到痛苦傷心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坦然地去面對殘疾,勇敢地去抗爭,生活才能美好。

 知識豐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黃宇開始要學壹門技術以謀生,終於在壹家刻圖章的小店當起了學徒。雖然工資只有36元錢,卻擁有了第壹份工作,日復壹日他風雨無阻地上班,因為這是他融入社會自食其力的開始。壹幹就是5年,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宇在這裏學到了很多東西,為他的創業奠定了基礎。他說:?機會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任何擺在妳面前的機會都不要錯過。?1991年,他萌發了自己創業的念頭,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創辦了?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開業至今,經過17年的發展,現在擁有兩家門市部、壹間工作室,面積加起來也有200多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30余萬元,壹年的營額將近70萬,公司***有12名員工,壹半是殘疾人。對於這點,黃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場上各種各樣的企業家很多,如果單單跟別人比每月能賺多少錢,我遠遠比不過別人,但是能夠幫助身邊的殘疾朋友,真正做壹件對社會有益的事,對我這樣的殘疾人來說,比賺錢有著更大的意義。?黃宇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先後擔任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市殘聯青年委員會主任,2002年被評為上海市自強模範,2003年被評為徐匯?十佳青年?。2004年春,黃宇與壹位溫柔賢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運動員***結連理,迎來了美好的生活。

 關於殘疾人成功的事例2

 如果將人的身體比作籠子,鄭衛寧就像是壹只關不住的鳥,自小的生理病痛折磨他,困住他;生活的苦難折損他,仿佛老天都看衰他,但這壹切都阻礙不了他,去飛翔。

 借著互聯網的翅膀,他將最初只有5名殘疾人的?殘友?,發展成世界級的殘疾人高科技就業平臺,讓3700名殘疾人過上了全新的、有尊嚴的生活。他用自己的壹生,帶著殘疾人朋友活出各自的精彩人生。

 不選擇死,就好好活

 ?喜歡泰戈爾的這句詩: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報之以歌。如果顛倒其中兩個字變成: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那這句詩就突然多了分大胸懷、大氣度。壹個人若能這樣活在世上,多難的路不能被輕松走過鄭衛寧

 1955年,鄭衛寧出生在壹個有著家族遺傳病史的家庭,外公舅舅都患血友病。鄭衛寧未能幸免,?我媽給我餵奶,我喝著喝著突然滿口鮮血,她就知道,這又是個血友病孩子。?

 因患血友病,他從小就被告知不能摔跤、不能磕磕碰碰,也喪失了學走路的機會。13歲之前,他都只能坐地爬行。

 因行動不便,鄭衛寧不曾走進學堂,他只能看哥哥姐姐的書自己揣摩。之後“”十年,讓他徹底失去入學機會。由於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療,他的雙腿開始萎縮,最後殘疾。

 1995年,為了能讓鄭衛寧安全輸上含有凝血因子的新鮮血漿,72歲的老母親帶著他來到當時唯壹實行義務獻血的深圳。為擺脫內心空虛,鄭衛寧不停讀書,上電大,學完中文後繼續學法律、學企業管理,但仍難以找到出路,那段時間他幾度抑郁,三次試圖自殺。在家人的勸說和鼓勵下,他放棄了自殺的念頭,準備為有價值的人生?放手壹搏?。

 接觸網絡,創辦殘友

 ?上帝給妳關上了壹扇門,就會為妳打開壹扇窗,而互聯網就是屬於殘疾人看向外界的窗戶。鄭衛寧

 90年代末,網絡在國內逐漸興起,鄭衛寧也開始接觸互聯網,結果令他欣喜若狂。?血友病讓我感染了丙肝,國內的治療方法不起作用。後來我竟在網絡上搜索到了臺灣壹位名醫撰寫的關於治療丙肝的資料。?他發現足不出戶也能做許多事。1997年,他找到另外四位殘疾朋友,在家裏成立了?殘友?。

 血友病、肌肉萎縮、侏儒、脊椎重殘又如何?這家以軟件開發制作起家的公司裏,每壹位員工都是意誌堅毅之人。經過15年艱苦卓絕的砥礪拼搏,?殘友?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只有1臺電腦、5位工作者的?小作坊?,已成為壹個擁有33家社會企業,1家基金會和11家社會組織的大型公益社企平臺。

 2012年9月10日,壹場以?感恩奉獻,自助助人?為主題的CMMI 5級評估成果新聞發布會吸引了業界無數人的目光,這也標誌著殘友成為全球唯壹獲此殊榮的中小企業。

 壹般公司都希望員工能夠 ?以企業為家?,而殘友人是真的把公司當成家,因為這裏有家壹樣的溫暖。殘友公司實行工作和生活壹體化制度,員工大部分在內部過著集體生活。公司不僅專門雇人每天為員工洗衣服;還有專門人員為員工制作?員工媽媽菜?;此外,公司衛生間淋浴龍頭下放有坐椅,殘疾員工可以盤坐洗澡。

 轉身告別,殘而無憾

 ? 我壹生最美好時光,是我和妳成為?殘友?!當妳深處絕境、或罹患重疾,對人生無能為力。我們打造了殘友,只為尊嚴與快樂。如今,已無法選擇回程,只能面對已造成的挑戰。蹣跚同行在美麗畸嶇的小路上、我和妳......鄭衛寧

 50歲是血友病人的生命極限,而今已58歲的鄭衛寧被稱為醫學上的奇跡,但晚期糖尿病、晚期丙肝等重大疾病接踵而來,他不知道明天還在不在,所以開始著手?去鄭衛寧化?。第壹步就是?裸捐?成立基金會。

 2009年,深圳市鄭衛寧慈善基金會成立,鄭衛寧同時以遺囑形式將殘友集團中90%的個人股份和各分公司51%的個人股份,及?殘友?和?鄭衛寧?的馳名商標品牌價值等,通過律師公證全捐給鄭衛寧慈善基金會,讓基金會控股企業,實現企業收益通過基金會決策,為殘疾人員工提供生活及長期服務和保障。2011年,他辭掉了自己所有的職務和頭銜。

 深圳市鄭衛寧慈善基金會至今未接受捐贈,因為鄭衛寧希望?這個平臺是為每壹個殘疾人創造有價值、有尊嚴的生活?。

 在殘友集團,95%的工作人員都是殘疾人,有些殘疾人員工因病在工作三五年之後就有可能面臨死亡,在這種情況下,無論這樣的員工在殘友工作幾年,他(她)不能工作後的有生之年,都可以從殘友領到工作期間的最高工資額,直至去世。

 結語:人生總是有那麽多的不如意,我們降生時老天的不公平有時候是為了考驗我們降生後是否擁有獲得他眷顧的資格,如果我們壹味只會埋怨它的不公平,不會改變自身的缺陷,那麽又有什麽資格去埋怨他呢?又有什麽資格去獲得他的眷顧呢?

 關於殘疾人成功的事例3

 張海迪被譽為身殘誌堅的壹代楷模,自學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天長地久》,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我的德國筆記》等,翻譯了《莫多克?壹頭大象的真實故事》、《麗貝卡在新學校》等外文著作。她現任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

 她用頑強的意誌粉碎了醫生對她生命長度的預言,她用積極的態度努力過好每壹天,不斷拓展生命的寬度。在上世紀80年代,她堅韌不拔的精神,讓全國年輕人看到了奮鬥的力量,鼓舞了壹大批中國青年。她就是被譽為?八十年代新雷鋒?和?當代保爾?的張海迪。

 即使翅膀斷了心也要飛翔

 張海迪,1955年9月出生於濟南壹個知識分子家庭。她擁有壹個幸福的童年,快樂而活潑,成天蹦蹦跳跳跑來跑去,似小燕子般到處飛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時光是那樣短暫。1960年壹個明朗的早晨,玩具室裏剛上完壹節?課?,她和小同伴們嘻笑著朝門外跑去,忽然跌倒了。從此,雙腿喪失了知覺,張海迪也喪失了關於腿的記憶。

 張海迪當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復發作,非常難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術,脊椎板被摘去6塊,最後高位截癱。這樣,原來天真活潑的張海迪,只能整天臥在床上。當年,醫生們壹致認為,像這種高位截癱病人,壹般很難活過27歲。

 看著夥伴們高高興興地背著書包上學校,終於有壹天,張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對媽媽說:?媽媽,我要上學!?可是因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學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無情的,每當病痛折磨她時,堅強的張海迪沒有流淚,疼得實在厲害時,為了分散註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頭發,打算用壹種疼痛來代替另外壹種疼痛。漸漸地,她揪下來的頭發,都能編成壹條辮子了!

 對張海迪來說,家是壹所特殊的學校。在這個特殊的學校裏,聰明、好學的張海迪學拼音,學查字典,學壹個又壹個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撐著身體抄書,學完了壹本又壹本小學課本,沒有人催問,沒有人檢查督促,更沒有考試和考試中的競爭,全靠著自學。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悅也是加倍的。於是,她的學習自覺性、學習樂趣與生活的意誌,還有思維能力,便隨著知識壹起增長起來了。通過非同尋常的努力,她還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1970年 4月,張海迪跟著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來到沒有電燈和自來水、生活也十分艱苦的農村生活。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

 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張海迪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蘿蔔上紮。在白菜疙瘩上進了幾天以後,就在她自己身上進針,她覺得醫生就是要這樣,首先要自己感覺。曾有人問她,海迪是不是妳的腿沒有知覺,妳的胸以下沒有知覺,妳在自己身上紮針不痛苦啊?她說:?恰恰相反,我最開始針灸的時候,是紮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臉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紮了以後是什麽樣的感覺,我要知道。?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壹定的醫術,能夠治療壹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天才在痛苦中誕生

 後來,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 背詩歌、 抄錄華章警句。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張海迪的事跡開始受到媒體的關註。當年12月29日,《人民日報》的頭版頭條報道了張海迪身殘誌堅、勇鬥病魔的事跡,她那堅韌的鬥誌像火壹樣迅速點燃了人們的激情。隨後,當地***青團組織、婦聯、黨報都紛紛報道她的事跡,各級單位也力邀她去座談。

 1983年2月28日,時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青聯主席的胡錦濤,親自主持召開?首都新聞單位聽取張海迪同誌事跡介紹會?;3月1日,《中國青年報》頭版刊發了《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壹文,再次重點報道了張海迪自強不息的感人事跡;3月7日,***青團中央授予張海迪?優秀***青團員?稱號,全國婦聯授予她?三八紅旗手?稱號。全國上下掀起了壹股?向張海迪學習?的旋風。

 在鮮花、掌聲和贊譽的包圍中,張海迪面臨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擇。經過深深的思考,她認為:生命的最終意義是要努力實現在精神上的追求。

 1985年,張海迪拿起筆來義無反顧地投入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的創作之中,這壹寫就是五年。由於長時間坐在輪椅上,導致她身體多處長了褥瘡,長時間用胳膊支撐身體,她的衣袖磨破了壹只又壹只,肘關節的老繭掉了壹層又壹層,右胳膊也因長時間支撐身體導致血管變粗而殘疾。

 夏天的濟南,有?火爐?之稱,沒有知覺的下身排汗本來就困難,小電扇吹出的又都是熱風。為了降溫,每隔壹會兒,她就將頭發用自來水浸濕,再坐到電扇前猛吹;壹到冬天,房間裏又冷得像冰窖壹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凍感冒幾次,而她壹感冒就要發燒好幾天,甚至還有可能危及生命。對此,張海迪從不後悔,反而認為,寒冷能讓人頭腦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輪椅上的夢》出版後全國發行。緊接著,張海迪又進行了第二部書《生命的追問》的文學創作。為了滿足讀者的購書欲望,這本書連續印刷了十次。張海迪感慨道,?作為壹名作家,還有什麽比讀者喜愛妳的作品更能讓妳幸福的呢?於是,她又筆耕不輟,創作出了長篇小說《絕頂》、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等,同時翻譯了多部國外優秀文學作品。

 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

 2008年11月,張海迪當選為中國殘聯第五屆主席團主席。她說:?我要振奮精神,讓自己的精神飛翔。我也希望在困境中的殘疾人兄弟姐妹要有信心,生活正在改變,壹定會越來越好?我和很多同誌都會盡最大的努力,為殘疾人擁有更好的生活貢獻自己的力量。?

 壹直在為改善殘疾人生存狀況不懈努力的張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為殘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婦女大會上呼籲關愛殘疾女童,她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她以自己的事跡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在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多次為殘疾人的社會福利和保障撰寫提案。在2004年的全國政協會議上,她提交了《關於殘疾人駕駛汽車的提案》,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張海迪多年來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為下鄉的村裏建了壹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籲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這些事跡讓人們記住了張海迪,記住了那個說過?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的?灰姑娘?,記住了那個數次打破醫生對她生命期限的預言、昂頭笑對人生的?弱女子?。?愛美愛笑愛生命,至情至性張海迪?,這是壹位采訪過她的記者的感言,也是對她最精到的描繪。

 年過五旬,當年的?海迪姐姐?已不再年輕;時過境遷,如今的?80後?、?90後?對她的事跡可能不再耳熟能詳。我們重溫海迪的故事,是為了見證壹個道理: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夢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澆灌。從這個意義上說,張海迪依然?年輕?,?海迪精神?永遠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