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壹個春天的早晨,我來到北苑壹個浪漫而美麗的小區茉莉花園采訪。主題是中國改革開放30年給北京居民住房帶來的變化。
2000年建成的茉莉花園小區,高樓林立,位置優越,綠化帶環繞,平坦寬闊,尤其是小區中央的壹池紅水,讓人感覺小區充滿靈氣。我走進3號樓,乘電梯到16樓,敲開了趙大爺的門。
趙大爺76歲,身體硬朗。退休前,他在化工總廠當工程師。他的熱情讓我融入其中。“好大的客廳啊!”我不禁要說。趙大爺高興地遞給我茶,說:“壹般般。”然後他介紹,他是2003年買的這套房,三室壹廳,總面積142平米,客廳近40平米。他接著說:“我不怕妳的笑話。我剛搬來的時候,連續三天睡不著覺。那是令人興奮的。沒想到老了還能住這麽好的房子。衷心感謝國家改革開放,感謝黨和政府好的房改政策。”陽光透過寬大的落地屏風窗簾,灑滿了客廳,也灑在了趙大爺的滄桑和皺紋上,卻充滿了幸福和滿足。
說起黨領導下的改革開放給北京人住房帶來的變化,趙大爺的話匣子壹下子打開了。他說,我親身經歷了這翻天覆地的變化。1978之前,居民都在為自己的房子“發愁”。上世紀初,他們初步實現了“擁有”自己的房子。現在,政府幫助我們繼續奮鬥,走向“優越”自己的房子。他慢慢回憶道...
早在上世紀70年代,趙大爺就住過兩間總面積不足24平方米的平房。當時提倡先生產後生活;高積累低消費,住房建設速度遠遠趕不上城市人口增長速度。從65438年到0978年,北京人均住房面積只有4.2平方米。後來趙大爺的兒子結婚了,家裏實在住不下了,只好在屋前搭了個小棚子,只能放下壹張雙人床。還不如電視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裏張大民壹家的生活狀況。家裏基本沒有什麽家具,衣服被褥都放在幾個紙箱子裏。天氣很好,妳可以在外面做飯。下雨下雪的時候,還得把火好的爐子搬進屋裏做飯,房間裏都是油煙。
當時城市居民解決住房問題停留在“等、靠、要”三個字上。在其他國家建房,要組織分房,要求單位給房子。趙大爺也是這樣,盼著單位的住房盡快分配,可是在他的國有化工企業,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排隊等房子。趙大爺還記得分房的場景:“只要有壹點風吹草動,送禮留條子的,娶媳婦的,拿菜刀威脅的...房管部門的門檻被踩了。其實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等待分房就是水中望月。大部分時候是沒有結果的,但是人還是每天都在期待,每個月都在想,等等。”
趙大爺壹家在那兩間平房裏住了二十多年。他說那時候特別羨慕住樓房的人。雖然當時北京的建築都是五層灰色居民樓,但除了少數“單元樓”外,大部分都是簡易樓和筒子樓,沒有獨立的廚房和衛生間。
新的住房時代始於20世紀80年代。住房政策出現了壹個分水嶺。壹方面“福利房”仍占主導地位,另壹方面,原本分配的“福利房”和各種自建公房折價轉賣給用戶。也就是1989年,趙大爺把單位分到了兩間平房,按年資壹萬多買的,不算樓房折舊。
壹眨眼就1998了。以國務院《關於進壹步深化城鎮住房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為標誌,住房制度改革如火如荼。住房的實物分配被取消並貨幣化。很多人的住房軌跡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2000年,趙大爺居住的兩間小平房被拆遷,獲得36萬拆遷款。他的5個孩子又湊了30萬,加上趙大爺多年的積蓄,花了70多萬買下了這棟南北通透的新樓,實現了他多年的住樓夢。趙大爺說:“買了壹年的房子,拿到紅色的產權證,我很激動。我壹直以為自己壹輩子都是無產階級。我沒想過。老了就老了,成了‘生產性’階層。哈哈!”聽得出來,老人爽朗的笑聲真的是發自內心的。
是的,住房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之壹。“居者有其屋”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夢想。唐代大詩人杜甫有壹句著名的詩,“太平數千府,天下窮者皆大歡喜。”雖然我們還不能說“皆大歡喜”,但在過去的30年裏,廣大人民群眾的住房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這是壹個不爭的事實。
進入新世紀,在黨的領導下,北京加快了住房建設的步伐。2002年,我清楚地記得,當市委書記賈慶林在報告中第壹次提出北京力爭在全國率先實現現代化時,全場掌聲雷動,提到5年後北京人均住房面積提高到20平方米時,全場掌聲經久不息的場景。
2002年北京人均住房面積為18.2平方米,5年後將達到20平方米。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我采訪過時任北京市發展計劃委員會主任的沈,他說:“在北京這樣壹個有幾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實現這個目標,是壹件了不起的事情。人均使用面積20平米是整個城市的平均數字,不可能每個人都達到。有的戶會超過這個數字,有的會接近,有的會有差距。因此,下壹步,政府將對困難戶給予更多支持,其中壹項是增加保障性住房建設,提供更多廉租房,以滿足中等收入人群的住房需求。
我們有壹組數據見證了近幾年北京人住房面積的增加:2000年人均住房面積為16.6平方米。2001年:17.1平方米。2002年:18.2平方米。2003年:18.7平方米。2004年:19.1平方米。2005年:19.5平方米。2006年:20.06平方米。
今天,我們黨實現了五年前的承諾。根據北京市統計局提供的數據,2007年北京人均住房面積為20.75平方米。也就是說,近五年來,北京人均住房面積年均增長3.1%。2007年比1978翻了兩番多。
不要單純看這些數據,它們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期望、夢想、努力和艱辛!
走出趙大爺家,已經是燈火通明。霓虹燈下,小區更美了。從每個窗戶透析出來的光線也特別溫暖。我深感中國的改革是成功的,黨的領導是成功的。因為老百姓真的從中受益了,老百姓的房子真的變大了。人民可以安居樂業,安居樂業才能國家發展,國家發展才能社會安定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