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江南記憶》是什麽時候寫的?
回憶江南好風光,曾經熟悉日出,紅河勝火。當春天來臨時,河水像藍色壹樣綠。妳能不記得江南嗎?對於江南來說,白居易似乎只是壹個過客。長慶二年(822),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長慶四年(824年)五月,白居易回到東都洛陽,次年被任命為蘇州刺史。因病被免除縣務,上任壹年多後回到洛陽。由此看來,白居易只在蘇杭呆了三年多,不算太久;白居易的老家在河南,江南只是他做官的地方。就算他走了,恐怕也不會引起他對海鱸魚的想法。然而,為什麽白居易對江南有如此深厚的眷戀?白居易在江州貶謫四年後,終於在元和十五年回京。這似乎是上天對他坎坷仕途的補償。剛剛回到北京的白居易似乎也很興奮。“得水得魚,猶有鱗毛,取鶴則長。”他曾說:“君子守道待人。時候到了,是雲龍和彭鋒。突然,陳力出來了。”或許,此時的白居易以為自己終於等到了屬於自己的時候。但是朝廷的親信之爭還是很激烈的,政治陷阱總是張著嘴等著吃。白居易感嘆:“有高憂必有陷阱。”吳事件的陰影壹直糾纏在白居易的心裏。由於害怕再次受到權勢人物的迫害,他不敢在朝鮮久留,主動要求駐外。於是,美麗的江南在九世紀突然遇到了失意的詩人。想必白居易離開京城的時候,也是壹種拋鳥入林的普遍心情吧?遠離是非之地,遠離官場的爭鬥,詩人來到了人間天堂。這裏不是“滿屋都是苦蘆葦黃燈心草”的蠻荒之地,也不是險象環生的名利場,而是“繞荷花三十裏,吹滿城千松”(喻聲)最令人心曠神怡的勝地。白居易曾向朋友們介紹杭州的美景:客人請杭州為我停酒,與妳短暫相約。山名天竺堆靛,湖名錢塘流青油。大屋檐下有許多鵝的牙齒,小船上也畫著水龍頭。沒有300條水道,為什麽官員又要遊泳?喜悅無以言表。對於江南來說,白居易其實是壹個海歸。白居易早年曾誇口,希望用文字來完成他“至君、堯舜,然後使風俗純”的偉大成就。然而仕途的起伏,無異於給詩人當頭壹棒。在江州生活後,以前的野心似乎消失了。有評論說,白居易從此逐漸消沈。如果單說詩歌看起來不錯的話,在杭州,當官的白居易找到了另壹種更實際的實現抱負的方式。他壹上任就自勉“蘇杭自古名郡,今為好官。”在任時,他組織人興修水利,為了防洪,他主持修築堤壩。後人為了紀念白居易,把這個大壩叫做“白公堤”。此時的白居易已經完成了從壹個指路的書生到壹個腳踏實地的官員的轉變。面對在他統治下安居樂業的人民,詩人滿意地說:“故人皆大歡喜,夜行千裏。”也許正是在這個時候,白居易寫下了著名的《錢塘春遊》。從鼓山寺北側到嘉亭西側,湖水剛剛與堤岸持平,雲層較低,湖面上的波浪連成壹片。幾只早起的黃鸝競相飛到陽光溫暖的樹上,它們的新燕子在巢裏帶著泥。五顏六色的春花會漸漸迷住人們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只能勉強遮住馬蹄。我最愛西湖東岸的美,我看不夠,尤其是綠楊下的白沙堤。白居易作為壹個官員,把自己和江南,和江南人民聯系在壹起。所以,就這樣,詩人回到了江南,不再是江南的過客,而是江南的海歸。幾百年後,另壹位在杭州做官的詩人,追隨白居易的腳步,繼續行走在人間。白堤年久失修後,他主持修建了壹座名為“蘇堤”的大壩,也是用這種方式向這位他尊敬的前詩人致敬。這個後來者就是蘇軾。長慶四年(824),白居易任滿回京。除了太子左混蛋,師東都。蔔居住在洛陽路。當官二十多年,湊不夠買房子的錢,只好用兩匹馬來還,可見他為官清廉。此後,白居易壹直擔任刑部侍郎,但離開江南後,就不再願意做官了。也許,在壹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垂死的詩人還會想起那些青山綠水,那個沒有權力,沒有詭計,沒有陷害的地方,那個真正屬於他的地方。然後,偷偷問自己:“妳能不記得江南嗎?”附:白居易的另外兩部《憶江南》江南憶,最難忘的是杭州。月中山寺尋月桂樹,郡亭枕上觀潮。妳什麽時候重遊?江南憶,其次是武功;吳壹杯春竹葉,吳娃舞芙蓉醉。我們遲早要見面的!註:①《晉書·漢斯·張傳》記載,漢斯·張,江南人,在外為官。他壹見秋風,就想念家鄉的薺菜、薺菜湯、鱸魚,於是說:“人生重要的是讓自己過得舒服,何必千裏徘徊,只為博取功名!”於是他棄官而歸。後人說不想做官,思念家鄉的心情叫“棲木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