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詩詞中的典故,是指寫詩詞時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文字。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解釋“典故”,說是“以事為據,以古證今”。用來對比過去和現在,用過去來證明現在,通過過去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在運用典故時,不僅要借鑒其所指,而且要能推陳出新,更重要的是要能做到形似而神離,不露痕跡。所謂“水中有鹽,飲水是鹽的味道”就是壹個傑作。
當代著名詩人、詩歌欣賞班的傑出教授徐晉如先生認為,善於運用典故是詩歌大師和詩歌愛好者的本質區別。
以下是常見的110典故。作為壹個詩人,妳壹定知道。
1,鋼筆
《後漢書》記載班超出身貧寒,靠為朝廷抄寫文書為生。他曾感嘆要效仿傅介子、張騫等為邊區建功立業,取侯爵稱號。後來“拋筆”就是棄文從軍。
如:辛棄疾《水調歌頭》:不學班超之筆,便得後萬裏,憔悴舊邊疆之州。
2.長城
在《南史·譚道濟傳》中,譚道濟是南朝和宋朝的將軍,權力很大,受到君主和臣民的懷疑。後來宋文帝趁機殺了他,譚道濟大怒:“真是萬裏長城!”後來用“萬裏長城”來比喻守衛邊境的將領。
比如陸遊的《憤怒》壹書說,“塞車中的長時間沈默,是鏡中第壹斑。”。
3.樓蘭
《韓曙》;樓蘭王貪財,殺了很多去西域的中國使節。後來,傅介子被發配西域,斬樓蘭王,為國立功。後來詩人常用“樓蘭”指邊關之敵,“破(劈)樓蘭”指建功立業。
如:王昌齡《參軍》“青海雲長雪山暗,疆域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破樓蘭不還。””屈《李白》五月天山雪,沒有花,只有冷。聽見了苗間的斷柳,卻沒看見春色。黎明鬥金鼓,夜抱玉鞍。我願把劍插在腰下,直斬樓蘭。”
第四步:彎腰
據《宋書·隱居傳》記載,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但他拒絕“跪拜村童五鬥米”,棄官隱退。“彎腰”的意思是彎腰鞠躬,後來又表示彎腰為別人服務,但詩人常用相反的意思。
例如李白的《夢遊天目嶺》中的“遠離”:哦,我怎麽能對那些永遠不會被人看到真誠面孔的高官厚祿卑躬屈膝呢?
5.畢華
據《莊子·外物》記載,長虹是周朝的賢臣,被判無罪,流放蜀國。他在蜀國自殺後,當地人把他的血藏在壹個玉盒裏,三年後,血變成了碧玉。後來,人們經常用“畢華”來形容正直和正直的人被正義的事業所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