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中國傳統節日

中國傳統節日

農歷八月十五是中秋節,俗稱“八月半”。這壹天,所有在外的親戚都會回家團聚,所以也叫“團圓節”。這是春節後壹年中壹個重要的“節日”。節前,鹽城鄉親們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平時人們從食品店買各種帶餡的月餅,也有雞、鵝、鴨等待宰的家禽,還有壹些蓮藕、梨、鉆石等。這壹天,早上多吃餃子或糕點,中午多吃公雞或鴨子,晚上多吃月餅、糯米糕(西方俗稱“粘燒餅”)或蓮藕餅。在舊社會,晚上,所有的家庭都要“尊重月光”,孩子們會拿著盤子裏的水果,放在八仙桌外面,點上香燭,燃放鞭炮,與拜月的家人團聚。窮人家吃普通年糕,富人家擺酒席吃團圓酒。目前城鄉“敬月”習俗已不多見,其他民俗仍存。壹些機關和群眾團體經常在這個節日舉行港澳臺僑茶話會和聯歡會,工商企業在秋季舉行展銷會和交易會。知識分子,尤其是文化藝術界的名人,常常借賞月之機聚會,吟詩作賦,寫寫畫畫。

中秋節的起源,鹽城的民俗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據說古代皇帝在春天的2月15日早上祭祀太陽,在秋天的8月15日晚上祭祀月亮。這就是後來說的:“祭日不如祭月,仲春仲秋正當時。”在古代,農歷的三個月分別被稱為孟、中、吉。農歷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天的中間,所以人們稱它為“中秋節”以及“中秋節”。皇帝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達官貴人、文士紛紛效仿,這壹習俗逐漸流傳到鹽城民間。所以鹽城每年中秋節都有祭月、拜月、賞月的習俗。據說這個習俗與唐朝明太祖在八月十五日參觀月宮的說法有關。相傳有壹年,八月十五的晚上,唐明帝做了壹個夢。他飛到月宮,在羅的幫助下走到美麗的宮門。突然,他感到陣陣寒意,定睛壹看,壹只大白兔正在門前壹棵巨大的桂花樹下搗藥,門上嵌著壹塊巨大的匾,上面寫著“廣寒清虛之府”。他們進了廣寒宮,裏面奇花異草,氣派非凡。在雕梁畫棟、玉柱金碧輝煌的大殿裏,數百位仙女身著潔白透明的輕玉紗,隨著悠揚的音樂翩翩起舞。唐明帝從夢中醒來後,趕緊命令手下人把月宮裏的曲子寫下來,整理後就成了五彩斑斕的羽衣,後來在民間流傳。

在鹽城,流傳最廣、最生動、最深入人心的中秋節故事是嫦娥奔月。據說月亮上美麗的嫦娥,在古代傳說中原本是後羿的妻子,後羿是天神。據說當時天上有十個太陽,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天帝派神將後羿下凡拯救普通百姓的苦難。後羿接到他的命令後,帶著妻子嫦娥來到人間,勸10個太陽,每天只能出壹個太陽。這十個太陽,都是天帝的兒子,根本不理會後羿,反而變得更加肆無忌憚,故意逼近大地,弄得地面火光沖天,殺人不眨眼。在多次勸告無效後,後羿彎弓搭箭,壹口氣射下九個太陽。最後孫見形勢不妙,只得服罪保命。

從那以後,後羿作為民間害蟲防治者的名聲就傳開了。然而,天帝知道後羿槍殺了自己的九個兒子後大怒,下令後羿夫婦不得回天。眾所周知,後羿是壹個肯為民害人的人,留在人間是受歡迎的。為此,嫦娥壹直責怪後羿不假思索地射殺了天帝的九個兒子,讓夫妻倆無法回天。除此之外,後羿還繼續危害人間,殺死各種危害地球的怪物,如巨蛇、浣熊、野豺、切牙怪、九頭怪等。後羿認為自己做了很多好事,天帝壹定會表揚他,讓他和妻子嫦娥回到天庭。但事與願違,天帝根本不予理會。嫦娥甚至埋怨後羿,後羿實在受不了了,就離開了嫦娥,壹個人出去旅行。據說西昆侖山王太後有壹種“長生不老藥”。歷盡艱辛後,後羿來到昆侖山,向西王母要了她留給自己的最後壹包仙丹。壹個人吃了這個藥可以升天,兩個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後羿心地善良,舍不得心愛的妻子和其他村民。他不想壹個人去天堂,就把藥帶回家給嫦娥,藏在床上的錦盒裏。當時世界被洪水淹沒,他們沒有棲身之所,也沒有食物。為了嫦娥,後羿用箭射殺動物,經常是上頓沒下頓。嫦娥受不了這種苦。壹天晚上,她偷偷從首飾盒裏拿出那袋長生不老藥,凝視著天空,渴望著天空中生活的美好和幸福。就在嫦娥沈思的時候,遠處傳來後羿歸來的馬啼。嫦娥匆匆吞下仙丹,輕飄飄如燕,仰天而起,直抵雲霄。後羿在馬背上再三呼喚,嫦娥不應。就在這時,很多神仙看到嫦娥飛上了天,指指點點地說她“背叛了丈夫,偷了仙丹,不是好東西!”嫦娥覺得很慚愧,不敢再飛向天空,於是轉身飛向寒月宮。為了忘恩負義的妻子,後羿幾次下定決心要把嫦娥居住的月亮射下來,但都做不到。後羿不忍射妻獵獸,便毀其弓箭。令人同情的英雄後羿銷毀弓箭的消息不脛而走。他的學生逢蒙暗自高興,認為是時候殺死後羿了。殺了他,他可以被稱為世界壹流的射手。於是,有壹天,逢蒙乘後羿醉酒之機,把壹支箭搭在他的弓上,從背後射向後羿。後羿猝不及防,被箭射死。上帝大怒,閃電擊中了逢蒙。後來嫦娥非常後悔,只好壹個人呆在孤月廣寒宮,不敢出來,身邊只有壹只白兔和壹只癩蛤蟆陪伴。

於是,鹽城民間過去有送男妓給孩子的習俗。人們在8月15日拜月時,拜的是“月光菩薩”,即壹張紙上畫著菩薩形狀的“太陰星君”,下面畫著月宮和捉弄藥的玉兔。於是就有了壹尊男妓的雕像,專門給孩子祭月亮。男妓很高傲,壹張白臉,頭戴金盔,身穿襯衣,壹手拿臼,壹手拿杵,背上插著小旗。各種坐騎都有,有老虎,梅花鹿,獅子,駱駝等。,有的坐在寶蓮上。獻上祭品後,就成了孩子們的玩具。

說到祭月,鹽城民間有“八月十五開門”的說法。相傳古代有壹個長工,為地主放牛20多年。他仍然身無分文,也找不到妻子。有壹次他病得很重,所以不能去放牛了。8月15日夜,他被房東趕走,無家可歸。他躺在山坡上的壹棵桂花樹下,望著明月,心酸。說也奇怪,突然月宮裏來了壹個美麗的仙女,問為什麽,舞著長袖,給了長工壹間小屋,田地,鍋碗瓢盆,鋤頭犁等。從此,長工過上了修身養性的幸福生活。此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因此,每逢農歷八月十五的晚上,人們就在屋外擺桌祭月,祈求天門重開,並請月宮娘娘賜禮。從此,月亮在人們心中變得更加神聖。

對於餐桌上的供品來說,月餅是必不可少的,現在月餅已經成為人民的禮物。中秋之夜,家家戶戶聚在壹起品嘗月餅,仰望天上的明月,自然會想起外面的家人。在這壹天,回父母家探親的婦女必須趕回丈夫家“團聚”。鹽城有句話叫“留個姑娘過壹個秋,不如過個中秋”。即使是遠在他鄉的親人也會望月,思念家鄉親人。所以鹽城民間也稱中秋節為“團圓節”,有人會不由自主地吟誦大詩人蘇東坡的《水調》:“明月幾時有?我從遠處拿酒杯。我不知道天上的宮殿,也不知道幾月幾時。我想乘風回家,又怕玉樓高不怕冷。跳舞找出影子,到底是什麽樣子!月亮變成了猩紅色的亭子,低低地掛在雕花窗上,照著昏昏欲睡的自己。不應該有恨,那我們為什麽不離開?人們有悲傷和快樂,他們分離又重逢。月亮有陰有陽,有盈有虧。沒有什麽是完美的,即使在過去。但願人長久,千裏好風光。”

關於鹽城人在中秋節吃月餅的習慣,民間有許多說法,但更著名的傳說可以概括如下:為了平定北疆,唐朝皇帝李世民派遣了壹位愛情將軍李靖去征服北方的突厥人。李靖不負眾望,屢立奇功,使得邊塞太平。8月15日,李靖凱旋回到北京。都城長安城內外鼓聲鞭炮齊鳴,全城徹夜狂歡。據說壹個在長安做生意的吐蕃人連夜做了五顏六色的圓餅,獻給唐太宗李世民,表示祝賀。李世民非常高興。他拿著包裝精美的圓形蛋糕盒,撫摸著五顏六色的圓形蛋糕,想象著、贊美著唐朝的盛世。他指著天空和月亮,脫口而出:“妳應該邀請蟾蜍(即月亮)來吃胡餅。”接著,李世民和文武百官壹起分享了貢品彩餅,大家都稱贊這種彩餅的獨特風味和寓意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