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蹴鞠被列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蹴鞠入門
蹴鞠已經流傳了2300多年。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古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盛,經常出現“壹日球不落”、“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亭觀之,萬人瞻仰”的景象。
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和諧和中庸,社會文化心理在大多數情況下強調“文化之治”,而忽視“武德”。人們推崇謙謙君子的溫柔,卻鄙視孔夫子的好勝精神和武功。在這種社會文化背景下,蹴鞠逐漸從對抗性比賽演變為表演性比賽。
齊國
《史記》、《戰國策》最早記載了足球的情況。據《史記》、《戰國策》記載,蹴鞠已經發展成為壹種成熟的娛樂方式,在當時齊國古都臨淄的民間廣為流行。公元前319年至公元前301年為齊宣王執政時期,因此可以斷定,在2300多年前或更早的時候,齊國故都臨淄城就已經廣泛開展了足球活動。蹴鞠已經發展成為壹項深受人們喜愛的體育和娛樂活動。
漢朝
秦統壹六國後,蹴鞠運動壹度沈寂。西漢建立後,復興。漢代人把蹴鞠作為壹種“治國習武”的方式,不僅在軍隊中廣泛流傳,在宮廷貴族中也很流行。《西京雜記》記載,劉邦稱帝後,帶著父親劉太公到長安未央宮養老,衣食極其奢侈,終日看歌舞伎樂。但是他不滿足,整天悶悶不樂。原來,劉太公從小生活在城市的下層,與殺狗殺牛的普通人關系密切,下班後的休閑活動也離不開鬥雞和蹴鞠。於是,劉邦下詔,在長安東建新城,仿照沛縣鳳儀原來的規模,將鳳儀的居民全部遷到新城,劉太公、劉溫也遷到了那裏。我又開始“鬥雞、蹴鞠為樂”,這才滿意。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在戰國時期,足球是城市下層人民喜愛的娛樂活動,而在西漢初年,足球也受到貴族階層的喜愛。桓寬《鹽鐵論》說,在西漢很長壹段時間裏,“蹴鞠鬥雞為貴人之家”,普通百姓也“窮巷追繁華蹴鞠”,是古代人居家旅行必不可少的娛樂。
漢武帝很有才華,喜歡看蹴鞠。據《漢書》記載,漢武帝常在宮中舉行以鬥雞、蹴鞠比賽為內容的“雞弓會”,寵臣董賢也在家中養了壹個會踢球的“弓弓”(類似於今天的球星)。可見,西漢時期,足球活動的社會層面更加拓展。
由於蹴鞠的興盛,漢代就有了關於這項運動的專著。漢代有人寫了《蹴鞠二十五篇》,是中國最早的專業體育書籍,也是世界上第壹部專業體育書籍。班固在撰寫《韓曙文藝誌》時,曾將《蹴鞠二十五篇》列為軍事書籍,屬於軍事訓練的軍事技能範疇,但後來失傳了。西漢的項褚是第壹個因為足球而載入史冊的人,但他的經歷是不幸的。據《史記·扁鵲臧宮列傳》記載,名醫淳於髡為項治病,囑咐他不要過度勞累,但項不聽,出去踢足球了。結果他吐血而亡,這也讓項楚成為了天下第壹個狂熱的“粉絲”。
唐朝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足球生產技術也在進步。到了唐代,制球技術有兩大改進:壹是將兩片皮制成的球殼改為八片尖皮制成的圓球殼。球的形狀更圓。第二種是在球殼裏放壹個動物尿泡而不是塞毛,“閉氣吹”成為壹個充氣球,這也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根據世界體育史,英國在11世紀發明了充氣球,比中國的唐朝晚了三四百年。
唐代的球體很輕,可以踢得很高。球門設在兩根三尺高的竹竿上,稱為“結網為門量球”。在踢球方式上,漢朝是直接對抗的團隊賽,“孤立無援,披著大象和士兵。”雙方球員的身體接觸就像打架壹樣。到了唐代,團體賽不再是直接對抗,而是中間隔出壹個球門,雙方都在壹邊,以射“多勝”。足球技術方面,是發展;在體能訓練方面,間接對抗是足球的倒退。
因為球輕,沒有激烈的跑動和比賽,女子足球在唐代開始出現。女足的踢法不是用球門,而是踢高,耍花招,叫“白打”。唐代詩人王建寫過壹首詩《宮詞》,說寒食節那天,宜春書院的妓女們以踢足球為樂。唐太宗和唐玄宗都喜歡看球。當時的目標是“兩樹兩竹,網上結網,以門為球度量”。球分左右友,以角度取勝。“唐代不僅有女子足球,而且有些女子足球技術高超。
不僅皇帝的宮殿有這樣的習俗活動,民間也有。詩人王維的詩《寒食城東》說,“蹴鞠多次飛越飛鳥,秋千賽出垂柳”,足見踢球的高度。杜甫《清明》詩中也說,“蹴鞠十年少年,萬裏蕩之俗也”,這也說明了踢球習俗的普遍性。這種習俗壹直延續到南宋。詩人陸遊在他的詩《春晚亭臺》中描述了這壹場景:“涼州寒食十萬,秋千猶豪華。”《感懷老四最後壹章》詩中有“入涼州路似平,蕩蹴鞠乘清明”的詩句。
哪裏有遊戲,哪裏就有明星。那些因踢足球而出名的人是誰?如果妳看過很多古籍,妳大概已經猜到:邪惡少年。更引人註目的是,唐朝的壹些皇帝,比如唐文宗,經常爬上壹座“勤樓”,從高處觀看人們的蹴鞠和摔跤。這壹幕真的很諷刺。比起列祖列宗,市場要重得多。當然,他不是唯壹壹個。幾代之後,唐僖宗變成了壹個惡少年,親自打蹴鞠、鬥雞,而唐朝末代皇帝趙總被朱溫逼得從長安遷到了洛陽,六軍都跑了,只剩下壹群廁神的軍隊或者說是從惡少年那裏“打遊戲拜”來跟隨他,可見感情之深。中唐以後,部隊裏很多都是惡少年,平日裏在大街上賭博。
宋朝
蹴鞠在宋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寫的是靠踢球發家的高俅。小說的故事和人物雖然有些誇張,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實。高俅球技高超,因為陪宋徽宗踢球,被提拔為殿前都督,是最早的名將之壹。
高俅踢球的成功告訴我們兩件事:第壹,宋朝的皇帝、官僚都愛踢球,有的自己愛踢球,有的愛看。足球迷宋徽宗·趙霽在看了宮女們踢球後寫了壹首詩:“正值清明,年少風流,可以在穆青設宴。幾乎秘密被宣布尷尬,兩個朋友在法庭上贏了或輸了。”《文通考》介紹:“宋代女弟子隊共153人,四色衣冠,繡羅寬衫,紮彩帶,踢繡球,足不離球,華亭觀戰,萬人觀戰。”上海博物館有壹幅宋太祖蹴鞠的畫,描繪了當時的情景。
宋代也有以踢球為生的足球藝人。據記載,北宋汴梁城、南宋臨安城的宮廷宴會上,都有蘇舒、、張浚、等名將踢球。《街瓦》中的演員包括黃如意、範、、張明和蔡潤。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壹樣,采用有進球的間接比賽和無進球的“白打”,但書中大多講的是白踢。所謂“百尺竿頭,更進壹步”指的是踢球的模式和由幾個模式組成的成套動作,即運用頭、肩、背、胸、膝、腿、腳等壹整套踢球技巧,使球整天不掉下來。由此看來,宋代的足球已經從射門的精準發展到了靈巧和控球技術。
宋代制球技術較唐代有所提高,球殼由八尖皮發展到“十二香皮”。原料是“熟硝黃皮,真料輕切”。這壹過程是“緊密鋪設和縫合,沒有暴露的角落”。做出來的球重量應該是“12兩”。足球規格要“碎圓”。這樣做出來的球當然是高質量的。當時手工作坊制作的球有四十種不同的品種,各有優劣。造球技術的進步促進了踢球技術的發展;玩家行業的發展反映了社會需求的增加。
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促進互助,至少在南宋時期,宋代的棋手們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稱為雲起社,又稱圓社。這是壹個專門的蹴鞠組織,負責蹴鞠活動的競賽組織和推廣。是中國最早的單項體育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換句話說,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
元朝
元代關漢卿等人記錄了散曲中男女踢球的場面。但這種男女踢法,並不是讓雙方各自尋求娛樂,而是讓女子把踢球作為壹種技能供他人欣賞。Saduchi的散曲《妓蹴鞠》說:“載歌載舞之後,花前酒席終,學成壹方和諧天地。”可見,踢足球和唱歌跳舞壹樣,都是酒席上的藝妓。“占場陪英雄”的女子多為“謝秦觀樓”和“明客巷”,可見踢球已成為妓女待客的手段。踢球娛樂的社會性大打折扣。它不再是節日活動或宴席節目,而是與酒色相關的娛樂。
明王朝
據《明史》記載,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擁軍稱軍分,“每次起事,不問軍務,需取蒲(壹種賭博工具)和蹴鞠,設宴款待婦女。”可見踢足球已經和淫蕩的音樂聯系在壹起了。所以朱元璋稱帝後,傳下聖旨,嚴禁士兵踢球。朱元璋的聖旨只能禁止士兵踢球,卻改變不了足球的娛樂性質。有明代社會百科全書之稱的小說《金瓶梅》中,有壹段西門慶在麗春園看妓女李貴傑踢球的故事:西門慶有壹次喝了酒,先出去院子裏玩,然後教桂姐玩兩個圓棍。“壹個磕頭,壹個攔路,拳打腳踢,無壹例外。”以上描述也可以看出明代踢球的娛樂性。滿族人曾將其與滑冰相結合,出現了壹種“冰上蹴鞠”的形式。清朝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被現代足球所取代。
清朝
在清代,史書中很少有關於足球活動的記載。中國古代的蹴鞠自戰國以來經歷了數千年,在漢唐宋時期曾如彗星般閃耀。後來放到清朝社會的水裏,只剩下壹點點泡沫,最後就淡了。
摩登時代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朱炳仁說:“目前中國最早的蹴鞠團體——杭州雲起俱樂部,比曼聯足球俱樂部早誕生800年,也就是131歲。”南宋時期,臨安(杭州)成立了雲起社,又稱“圓社”,負責蹴鞠活動的競賽組織和推廣。這是中國最早的單項體育協會,類似於今天的足球俱樂部;換句話說,它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樂部。宋元時期的蹴鞠專業書籍多次提到雲起社會。包括《水滸傳》在內的許多歷史文獻中都有關於雲起社會的記載。然而,許多關於雲起社會的歷史事實還有待考證。朱炳仁說,“雲起社的具體地址已無從考證,但從史實可以斷定,雲起社曾在禦街,禦街就是現在的中山中路。”2009年7月,曼聯赴杭參賽,朱炳仁贈送曼聯壹本介紹雲起社會的紀念冊。曼聯球員說:“這是世界上最好的現代足球俱樂部和世界上最早的古代足球俱樂部的壹次奇妙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