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靜而深沈的意境
曾卓
人們談論魯藜的詩,壹般都沒有提到這壹首。而我對它卻很有偏愛。
這首詩寫於抗戰時期的延安,描寫的是詩人在壹個深夜醒來時所看到的情景。
從門檻下流進的月光,詩人卻誤以為是曙光。從夢中乍然①醒來,是容易有這樣的錯覺的,李白就曾將床前的月光誤認為是霜。他起來了,推開門看看,原來還是深夜。可以想見,他是習慣於黎明即起的。使他驚醒的是對黎明的期待。
他不再返回屋中,而是眺望著月光下的曠野:起伏的山巒,河岸邊的山巒②的巨大的暗影?大地籠罩③在沈靜中。劃破夜空的流星,被風吹響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襯了夜的沈靜,又使夜有了動態感:夜在沈靜中進行,黎明即將到來。
他獨自面對大地,他感到自己是最初醒來的人。這裏用了?感覺到?這個詞語,就使這句詩有了更深壹層的含意:詩人是對於時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這裏的詩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僅是指他自己。
我歡喜這首小詩的寧靜而又深沈的意境,這在壹般新詩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經受過戰鬥洗禮的詩人的純凈、樂觀的心。
附 壹個深夜的記憶
魯 藜
月光流進門檻
我以為是陽光
開門,還是深夜
不久,有風從北邊來
仿佛吹動了月亮的弓弦
於是我聽見了黎明的音響
河岸被山影壓著
有星流過曠野去
我感覺到,萬物還在沈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
附作者簡介
曾卓簡介:
曾卓,原名曾慶冠(1922-2002年 )。筆名還有柳紅、馬萊、阿文、方寧、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黃陂,生於湖北武漢。1936年加入武漢市民族解放先鋒隊,武漢淪陷前夕流亡到重慶繼續求學,並開始發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國文協,組織詩墾地社,編輯出版《詩墾地叢刊》。1943年入重慶中央大學歷史系學習。1944至1945年從事《詩文學》編輯工作。1947年畢業後回武漢為《大剛報》主編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學院和武漢大學中文系,1952年任《長江日報》副社長,當選武漢市文聯、文協副主席。1955年受胡風案牽連,被捕入獄。1957年因病保外就醫。1959年下放農村。1961年調任武漢人民藝術劇院編劇。1979年底平反,調回武漢市文聯工作。出版的詩集有《門》、《懸崖邊的樹》、《白色花》(合集)、《老水手的歌》等,其中《老水手的歌》》獲全國第二屆優秀新詩詩集獎作者在該書的序言中這樣說:?我希望樸實地唱出心中的歌:沒有喧嘩,沒有裝腔作勢,沒有矯糅造作,不是僅僅用華麗的語言將詩裝飾起來,不是僅僅用智慧的語言將詩點綴起來。我知道,讀者是不容易被欺騙的。?。所著散文集有《痛苦與歡樂》、《美的尋求者》、《讓火燃著》、《聽笛人手記》等,其中《聽笛人手記》獲新時期全國優秀散文(集)獎。還有詩論集《詩人的兩翼》、劇作集《處女的心》等。詩歌真誠樸素,飽含情感,特別是在逆境中堅持創作,如《懸崖邊的樹》、《有贈》等,沈郁中透露著剛毅,在孤苦中表現積極向上精神。
魯藜簡介:
魯藜(1914-1999)原名許圖地,福建同安人,家庭貧苦,未讀完高小即開始幹各式活路,隨父兄遷徒於湄公河兩岸,得壹臺籍落魄文人陶冶影響,獲得古典文學初步知識。1932年回國,在海外飄泊16年。?七月派?重要詩人。1933年加入反帝大同盟,而後參加左聯。1936年在滬入黨,1938年赴延安。入延安抗大學習,結業後任晉察冀軍區民運幹事、戰地記者。1949年任天津文協主席,1955年,因所謂?胡風反革命案?而蒙難二十多年遠離文藝界。1980平反後,歷任天津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認為:?詩不可能是自我表現,不可能是唯美的追求,更不可能是消遣、娛樂以至追求名利的工具。?詩就是射向敵人的子彈,詩就是捧向人民的鮮花。?引入階級學說。七七事變不久,胡風創刊《七月》,取意為二:抗戰與現實主義。先後為周刊、半月刊、月刊,皖南事變後終刊。後又辦《希望》(1945年1月-1946年10月),所刊作品收入胡風主編《七月詩叢》,人稱?七月詩派?。從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醒來的時候》、《兒時的歌》、《鵝毛集》、《魯藜詩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