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作詩壹篇以示官吏的文言文

作詩壹篇以示官吏的文言文

1. 諸使③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壹篇以示官吏

賊退示官吏

作者元結 朝代唐代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與?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壹篇以示官吏。

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

忽然遭世變,數歲親戎旃。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

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

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

將家就魚麥,歸 *** 湖邊。

譯文:唐代宗廣德元年,西原的賊人攻入道州城,焚燒殺戮掠奪,幾乎掃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賊人又攻打永州並占領邵州,卻不侵犯道州邊境而去.難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敵嗎?只是受到賊人哀憐而巳.諸官吏為何如此殘忍苦征賦斂?因此作詩壹篇給官吏們看看.?

?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隱居了二十年.

清澈的源泉就在家門口,洞穴溝壑橫臥在家門前.

田租賦稅有個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穩酣眠.

忽然間遭遇到世道突變,數年來親自從軍上前線.

如今我來治理這個郡縣,山中的夷賊又常來擾邊.

縣城太小夷賊不再屠掠,人民貧窮他們也覺可憐.

因此他們攻陷鄰縣境界,這個道州才能獨自保全.

使臣們奉皇命來收租稅,難道還不如盜賊的心肝?

現在那橫征暴斂的官吏.催賦逼稅恰如火燒火煎.

誰願意斷絕人民的生路,去做時世所稱贊的忠賢?

我想辭去道州刺史官職,拿起竹篙自己動手撐船.

帶領家小去到魚米之鄉,歸隱老死在那江湖之邊.

2. 癸卯歲 西原賊入道州與哪首詩用意相同

文章的話是《捕蛇者說》,詩歌的話感覺像杜甫的《三吏》。

原題:

閱讀下面壹則文言短文,完成11~12題。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①破邵②,不犯道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與?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③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壹篇以示官吏。

11.將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4分)

①幾盡而去。

②豈力能制敵與?

答案:①幾乎搶光才離開。②難道(道州)的力量能夠戰勝敵人嗎?

12.從本文看,作者“作詩壹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麽?這與妳學過的哪壹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3分)

答案:希望官吏能減輕百姓賦稅。《捕蛇者說》

3. 賊退示官吏 翻譯 急

元結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

明年,賊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

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壹篇以示官吏。 昔歲逢太平, 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 洞壑當門前。井稅有常期, 日晏猶得眠。

忽然遭世變, 數歲親戎旃。今來典斯郡, 山夷又紛然。

城小賊不屠, 人貧傷可憐。是以陷鄰境, 此州獨見全。

使臣將王命, 豈不如賊焉?今被征斂者, 迫之如火煎。誰能絕人命, 以作時世賢?思欲委符節, 引竿自刺船。

將家就魚麥, 歸 *** 湖邊。此詩和《舂陵行》都是作者反映社會現實,同情人民疾苦的代表作,而在斥責統治者對苦難人民的橫征暴斂上,此詩詞意更為深沈,感情更為憤激。

詩前的序交待了作詩的原委。癸卯歲,即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十二月,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西原蠻”發動了反對唐王朝的武裝起義,曾攻占道州(州治在今湖南道縣)達壹月余。

第二年五月,元結任道州刺史,七月“西原蠻”又攻破了鄰近的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和邵州(州治在今湖南邵陽),卻沒有再攻道州。詩人認為,這並不是官府“力能制敵”,而是出於“西原蠻”對戰亂中道州人民的“傷憐”,相反,朝廷派到地方上的租庸使卻不能體恤人民,在道州百姓“朝餐是草根,暮食乃木皮”(《舂陵行》)的情況下,仍舊殘酷征斂,有感於此,作者寫下了這首詩。

元結把起義的少數民族稱之為“賊”,固然表現了他的偏見,但在詩中,他把“諸使”和“賊”對比起來寫,通過對“賊”的有所肯定,來襯托官吏的殘暴,這對本身也是個“官吏”的作者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全詩***分四段。

第壹段由“昔年”句至“日晏”句,先寫“昔”。頭兩句是對“昔”的總的概括,交代他在作官以前長期的隱居生活,正逢“太平”盛世。

三、四句寫山林的隱逸之樂,為後文寫官場的黑暗和準備歸老林下作鋪墊。這壹段的核心是“井稅有常期”句,所謂“井稅”,原意是按照古代井田制收取的賦稅,這裏借指唐代按戶口征取定額賦稅的租庸調法;“有常期”,是說有壹定的限度。

顯然作者把人民沒有額外負擔看作是年歲太平的主要標誌,是“日晏猶得眠”即人民能安居樂業的重要原因,對此進行了熱情歌頌,便為後面揭露“今”時統治者肆意勒索人民設下了伏筆。第二段從“忽然”句到“此州”句,寫“今”,寫“賊”。

前四句先簡單敘述自己從出山到遭遇變亂的經過:安史之亂以來,元結親自參加了征討亂軍的戰鬥,後來又任道州刺史,正碰上“西原蠻”發生變亂。由此引出後四句,強調城小沒有被屠,道州獨能促使的原因是:“人貧傷可憐”,也即“賊”對道州人民苦難的同情,這是對“賊”的褒揚。

此詩題為“示官吏”,作詩的主要目的是揭露官吏,告戒官吏,所以寫“賊”是為了寫“官”,下文才是全詩的中心。第三段從“使臣”句至“以作”句,寫“今”,寫“官”。

壹開始用反問句把“官”和“賊”對照起來寫:“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奉了皇帝之命來催征賦稅的租庸使,難道還不如“賊”嗎?這是抨擊官吏,不顧喪亂地區人民死活依然橫征暴斂的憤激之詞,是元結關心人民疾苦的點睛之筆。而下兩句指陳事實的直接描寫:“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更活畫出壹幅虎狼官吏陷民於水火的真實情景。

和前面“井稅”兩句相照應,與“昔”形成鮮明對比,對征斂官吏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接下來的兩句:“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意為怎能斷絕人民的生路,去做壹個當時統治者所認為的賢能官吏呢?以反問的語氣作出了斷然否定的回答,揭示了“時世賢”的殘民本質。

“絕人命”和“傷可憐”相照應,“時世賢”與“賊”作對比,這裏對“時世賢”的諷刺鞭撻之意十分強烈。更為可貴的是詩人在此公開表明自己不願“絕人命”,也不願作“時世賢”的決絕態度,並以此作為對其他官吏的壹種告戒。

第四段由“思欲”句至“歸老”句,向官吏們坦露自己的心誌。作者是個官吏,他是不能違“王命”的,可是作“征斂者”吧,他又不願“絕人命”,如何對待這壹矛盾的處境呢?詩人的回答是:寧願棄官,歸隱江湖,也絕不去做那種殘民邀功、取媚於上的所謂賢臣。

這是對統治者征斂無期的抗議,從中我們可以清楚地觸摸到作者那顆關心民瘼的熾熱之心。元結在政治上是壹位具有仁政愛民理想的清正官吏;在文學上反對“拘限聲病,喜尚形似”(《篋中集序》)的浮艷詩風,主張發揮文學“救時勸俗”(《文編序》)的社會作用。

這首詩不論敘事抒情,都指陳事實,直抒胸臆,沒有壹點雕琢矯飾的痕跡,而詩中那種憂時愛民的深摯感情,如從胸中自然傾泄,自有壹種感人之處,亦自能在質樸之中成其渾厚,顯示出元結詩質樸簡古、平直切正的典型特色。沈德潛說:“次山詩自寫胸次,不欲規模古人,而奇響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門徑。”

(《唐詩別裁》)這樣的評論是恰如其分的。

4. 求 賊退示官吏並序 翻譯

賊退示官吏·並序

元結

唐代宗廣德元年,西原的賊人攻入道州城,焚燒殺戮掠奪,幾乎掃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賊人又攻打永州並占領邵州,卻不侵犯道州邊境而去。難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敵嗎?只是受到賊人哀憐而巳。諸官吏為何如此殘忍苦征賦斂?因此作詩壹篇給官吏們看看。?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隱居了二十年。

清澈的源泉就在家門口,洞穴溝壑橫臥在家門前。

田租賦稅有個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穩酣眠。

忽然間遭遇到世道突變,數年來親自從軍上前線。

如今我來治理這個郡縣,山中的夷賊又常來擾邊。

縣城太小夷賊不再屠掠,人民貧窮他們也覺可憐。

因此他們攻陷鄰縣境界,這個道州才能獨自保全。

使臣們奉皇命來收租稅,難道還不如盜賊的心肝?

現在那橫征暴斂的官吏。催賦逼稅恰如火燒火煎。

誰願意斷絕人民的生路,去做時世所稱贊的忠賢?

我想辭去道州刺史官職,拿起竹篙自己動手撐船。

帶領家小去到魚米之鄉,歸隱老死在那江湖之邊。

5. 賊退示官吏並序 譯文和賞析

《賊退示官吏》是唐代文學家元結的代表作之壹。是壹首斥責統治者橫征暴斂的詩。詩序交代了歷史背景,然後在詩中表現了官吏不顧人民死活,與“夷賊”比較起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全詩揭露了安史之亂以後官吏對道州人民“迫之如火煎”,橫征暴斂的罪行,批判了征斂害民的官吏,控訴了官不如賊的黑暗社會。

譯文

代宗廣德元年,西原蠻族(指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的盜賊攻入道州,把城內的財物幾乎搶光了才離開。第二年,盜賊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進犯道州的邊境而退。難道是道州的兵力能夠克敵嗎?這不過蒙受他們的憐惜罷了。各位官吏為什麽這樣忍心苦苦地搜刮呢?因此作詩壹首給官吏們看。

早年正逢太平盛世,我在山林中住了二十年。井泉就在院內,山洞山溝就在門前。那時收取賦稅有壹定的期限,壹到夜晚就能安閑地睡眠。忽然間遭逢戰亂,幾年來我親臨前線作戰。如今來此掌管這個州郡,山中的蠻族又作亂。城小盜賊不來屠掠,因為百姓貧窮實在可憐。相鄰的州郡相繼陷落,唯獨這個州郡得以保全。使臣奉行皇上之命,難道還不如盜賊心善?那些皇上派來收稅的使臣,逼迫百姓如用火煎。誰忍心斷絕百姓生路,去做個能幹的官員。我真想交還官印,拿起竹竿自己撐船。帶領全家去打魚種麥,到老都住在江河湖邊。

6. 賊退示官吏的作品原文

賊退示官吏(並序)

癸卯歲⑴,西原賊入道州⑵,焚燒殺掠,幾盡而去。明年,賊又攻永破邵⑶,不犯此州邊鄙而退⑷。豈力能制敵與⑸?蓋蒙其傷憐而已。諸使何為忍苦征斂,故作詩壹篇以示官吏。

昔歲逢太平⑹,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⑺,洞壑當門前⑻。

井稅有常期⑼,日晏猶得眠⑽。

忽然遭世變⑾,數歲親戎旃⑿。

今來典斯郡⒀,山夷又紛然。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⒁。

使臣將王命⒂,豈不如賊焉?

今彼征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⒃,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⒄,引竿自刺船⒅。

將家就魚麥⒆,歸 *** 湖邊⒇。

7. 詩窮而後工是壹篇古文我要翻譯

我聽到世上的人常說:詩人顯達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難道果真是這樣的嗎?大概是因為世間所流傳下來的詩,大多是出於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負,卻又不能在當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愛放任恣縱於山頭水邊.看見蟲魚、草木、風雲、鳥獸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而他們內心郁結著的憂愁感慨憤激等情緒,感發寄托在怨恨諷刺的作品之中,傾訴著逐臣寡婦的的哀嘆,寫出了人們所難於言傳的感受.大概詩人越是困厄,寫出來的詩就越高妙.如此說來,那麽就不是寫詩能使人困厄,而應該是詩人遭遇困厄以後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聖俞,年輕時由於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上充分地表現出來.他家鄉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茍且取悅於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聖俞請教.聖俞也把自己不得誌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社會上已經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於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誌,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聖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酷愛聖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並保存起來. 從那以後過了十五年,聖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誌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壹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聖俞的詩歌已經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

8. 求《賊退示官吏並序》全文

賊退示官吏並序 元結 癸卯歲,西原賊入道州,焚燒殺掠,幾盡而去。

明年,賊又攻永州,破邵,不犯此州邊鄙而退,豈力能制敵歟?蓋蒙其傷憐而已!諸史何為忍苦徵斂!故作詩壹篇以示官吏。 昔歲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 井稅有常期,日晏猶得眠。

忽然遭時變,數歲親戎旃。 今來典斯郡,山夷又紛然。

城小賊不屠,人貧傷可憐。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

使臣將王命,豈不如賊焉。 令彼徵斂者,迫之如火煎。

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 思欲委符節,引竿自刺船。

將家就魚麥,歸 *** 湖邊。

9. 是以陷鄰境,此州獨見全翻譯為現代漢語

譯文為

因此他們攻陷鄰縣境界,唯有這個道州獨自保全。

整首詩的譯文如下

《賊退示官吏》是唐代文學家元結的代表作之壹。

癸卯年,西原賊人攻入道州城,焚燒殺戮掠奪,幾乎掃光全城才走。第二年,賊人又攻打永州並占領邵州,卻不侵犯道州邊境而去。難道道州官兵能有力制敵嗎?不過是蒙受賊人的哀憐而巳。催繳賦稅的官吏為什麽還如此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詩壹篇給官吏們看看。

我早年遇到了太平世道,在山林中隱居了二十年。

清泉水流經過我家門口,山澗洞谷對著我家門前。

田租賦稅有個固定期限,日上三竿依然安穩酣眠。

忽然間遭遇到世道突變,數年來親自從軍上前線。

如今我來治理這個郡縣,又遇到蠻夷來騷擾侵犯。

縣城太小蠻夷無意洗劫,百姓貧窮他們也覺可憐。

因此他們攻陷鄰縣境界,唯有這個道州獨自保全。

奉皇命來收租稅的使臣,難道還比不上盜賊慈善?

現在那橫征暴斂的官吏,催賦逼稅恰如火燒油煎。

誰忍心斷絕人民的生路,換取時世所稱贊的忠賢?

我想辭去官職丟棄符節,拿起竹篙自己動手撐船。

帶領全家回到魚米之鄉,告老歸隱住在那江湖邊。

10. 《李賀作詩》這篇古文的意思是什麽

原文:李賀字長吉,系出鄭王後.七歲能辭章,韓愈、皇甫(氵是)始聞未信,過其家,使賀賦詩,援筆輒就如素構,自目曰高軒過,二人大驚,自是有名.為人纖瘦,通眉,長指爪,能疾書.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如他人牽合課程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翻譯:李賀,字長吉,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七歲就能寫出好的辭章,韓愈、皇甫湜開始聽說還不相信,就去造訪他家,讓他寫詩,提筆壹揮而就,就象預先構思、草擬過的,自己取名字叫《高軒過》,他們兩個大吃壹驚,從此李賀出了名.李賀長得纖瘦,兩個眉 *** 連,手指細長,能運筆如風.每天早晨出門,騎著瘦小的馬,跟著壹個小男仆,背著古錦囊,壹有好的作品,寫好放到錦囊裏.李賀沒有先想好題目再去做詩的,就象赴會別人的任務題目.到了傍晚回家,積累而成.只要不是喝得大醉或者吊喪這樣特殊的日子,他每天都這樣,等過去也就不怎麽理.母親讓丫鬟看他的錦囊,見他寫的詩很多,就生氣地說:“這孩子啊,要嘔出心了才罷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