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醉翁亭記》和《嶽陽樓記》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醉翁亭記》和《嶽陽樓記》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醉翁亭記》——宋仁宗五年(1045),範仲淹等人被革職。歐陽修寫信為他們辯護,被貶到滁州兩年。上任後,他情緒低落,但能打出“寬以待之,簡而不擾”的風格,並有所建樹。《醉亭序》寫於這個時期。本文描述了滁州地區不同的深邃而美麗的自然風光,滁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特別是作者與山裏人壹起享受盛宴的樂趣。全文貫穿著壹個“樂”字,包含著更加復雜曲折的內容。壹個隱含著壹個封建地方長官可以“與民同樂”的感覺,壹個隱藏著風光背後難以言說的艱難。在他四十多歲的壯年時期,他自稱是壹個酒鬼,他經常旅行。此外,他的《少飲而醉》、《中途倒下》等表演,都表明歐陽修是用山河之樂來排解流亡生活的苦悶。作者陶醉在兩個地方:壹個是陶醉在美麗的風景裏,壹個是陶醉在和人民在壹起的樂趣裏。

“慶歷新政”的失敗使他感到沮喪;放在外面可以擺脫朝廷的黨爭,對他也是壹種安慰。文章表現了作者復雜的心情。本文以“樂”字貫穿全篇,坦陳“醉翁之意不在酒,還在山川之間。”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內心苦悶和苦悶,放在山水之中,融於與民同樂之中,在描繪百變、美艷、神韻的美好畫面時,體現傳統儒家思想,正如《尚書》所言:“德只善政,政則養民。”表現了他那種隨遇而安,與民同樂的曠達情懷。

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政,發展生產,使當地人民過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財富豐厚,山水醉人,讓歐陽修感到無比幸福。但當時整個北宋,雖然政治開明,風調雨順,但不思進取,沈湎於現狀,壹些有誌於改革、有實力的人接連受到打擊,眼看著國家長期存在的弊端無法消除,這讓他感到沈重的焦慮和痛苦。這是他寫《醉亭》時的心情,有悲有喜。這兩個方面混合在壹起,在他的作品中表現出來。

《嶽陽樓記》是北宋文學家範仲淹於北宋第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應好友巴陵縣令滕之請,為重修嶽陽樓而作。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詩句是眾所周知的,被引用的句子。本文以描寫洞庭湖的輪廓來襯托嶽陽樓。滕被指擅自動用官錢,範仲淹借此機會隱晦地勸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用他的救世情懷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樂觀主義感染老友。這是本文的宿命,也決定了敘事與議論相結合的風格。《嶽陽樓記》超越了單純寫山水、建築景色的狹隘境界,融合了大自然的陰暗變化、陰晴圓缺和“動客”的“見物之感”,從而把全文的重點放在討論政治理想上,拓展了文章的境界。

這篇文章表明,作者雖身在江湖,憂國憂民,飽受迫害,但仍不放棄不屈不撓的意誌。同時也是對自己被降職戰友的壹種鼓勵和安慰。嶽陽樓因其崇高的思想境界而聞名。與他同時代的另壹位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對世界感興趣,他經常對自己背誦:“讀書人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可見《嶽陽樓記》結尾提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的人生行為準則。孟子曰:“富則善天下,貧則善天下。”這已經成為封建時代很多文人的信條。範仲淹寫這篇文章時,被貶為官員,“遠離江湖”。他本可以采取獨立的態度,過上清閑幸福的生活。但他提出了壹個正直的士大夫要站穩腳跟,做好自己的事情的原則,認為個人榮辱的提升是不可忽視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很難鼓勵自己和朋友的。這兩句話所體現的精神,吃苦第壹,享樂第二的品質,無疑還是有教育意義的。